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初制作的四件人工染色玉器

(2011-01-21 19:08:36)
标签:

姚宗仁

又是宫

沁色

玉器

古玉

文化

分类: 翠玉

    人工染色是玉器制造的重要工艺, 早在一、二千年前, 我国的玉器制造就采用了染色工艺。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记述“又东三百七十里日命者之山, 其上多金玉, 其下多青菠, 有木焉, 其状如谷而赤理, 其汁如漆, 其味如怡, 食者不饥, 可以释劳, 其名日白薯, 可以血玉。” 郭朴注曰“血, 谓可染玉作光彩。” 《山海经·南山经第一》 这是对染玉工艺的明确表述。郭朴为晋人, 因而最迟在晋代人们已经掌握了染玉的方法。

 

    玉器是古代重要的随葬物, 发掘古墓得到的玉器, 表面多带沁色, 这种沁色除少量可能为人土前所染, 一般都因玉器长期埋于土中受腐蚀所致。玉器人工着色的目的, 最初只是为了掩饰玉上原有的瑕斑, 自宋以后假古玉制造业兴起, 玉器着色愈来愈成为制作假古玉的重要手段, 而且作伪方法多种多样, 许多伪作同真古玉颜色相仿, 甚至能鱼目混珠。

 

    制作假古玉器的方法, 多秘不传人, 以防所做假货被识破。因而了解玉器染色做旧的方法, 有利于鉴别古玉的真伪。

 

    故宫博物院藏有几件清代玉器, 其底托、册页􀀂图一、图二 或匣盒等附件上都有相同的乾隆御制题记, 题记中说明这些玉器是玉工姚宗仁的祖父所制, 并记叙了姚宗仁所述其祖父􀀂大约康熙时人 做假沁色的方法􀀂沁色即古玉人土后产生的颜色变化。

 

    题记原文如下

玉孟有量其采, 绪其色, 而磷磷其文者。骤视之, 若土华剥蚀, 炎刘以上物也。抚之留手樱畏非内出, 以示玉工姚宗仁, 曰“嘻, 小人之祖所为也。世其业, 故识之。” 然则今之伪为汉玉者多矣, 胡不与此同! 曰“ 安能同哉∀昔者小人之父授淳练之法,曰‘锤氏染羽尚以三月, 而况玉哉∀ ’ 染玉之法,取器之纸类且容者, 时以夏取热润也,炽以夜阴沉而阳浮也, 无贵无瑕, 谓其坚完难致人也, 乃取金刚钻如钟乳者,图一《御制玉杯记》册面图二《御制玉怀记》册页图三玉器上的乾隆御制题记密施如蜂蚕, 而以玻拍滋涂而渍之, 其于火也∀ 勿烈勿熄, 夜以继日, 必经年而后业成∀ 今之伪为者, 知此法已鲜矣。其知此法, 既以欲速而不能待, 人之巫购者又以欲速而毋容待, 则与坛者污墙又何以殊哉! 故不此若也” 。宗仁虽玉工, 常以艺事谙之, 辄有近理之谈。夫坛者梓人虽贱役, 其事有足称, 其言有足警, 不妨为立传, 而况执艺以谏者, 古典所不废, 兹故集括其言而记之􀀂图三。

 

    乾隆的题记, 使我们了解到清早期的一种玉器做旧方法。这几件带有乾隆题记的玉器, 所染假沁色的颜色、蚀痕及所沁程度各不相同。

 

    以下例举四件玉器加以说明􀀁

 

一、白玉双婴耳杯􀀂

 

    封二杯高# 厘米, 口径∃ 。% 厘米, 足径& ∋ ( 厘米。细腰撇口, 圈足, 杯口不甚圆。两侧各摊有一婴孩为杯耳, 婴孩衣上有“ 米” 字形花纹。此杯造型、雕法都有明代风格。杯外铡有大片姥色沁, 颜色由中心向外逐渐变浅, 分为深储色、浅褚色、土黄色三个层次。杯壁较薄, 将杯子对着光亮, 可看到沁色中心部位不透光亮, 边缘部位微透明。这件玉杯的染色特点是:颜色绝大部分为半透明油皮状, 微有光亮, 似极薄的腻子附于表面。有些部位已呈片状剥落。用放大镜观察, 绝大部分沁色都呈鳞片状。

 

二、白玉活环单柄杯􀀂

 

    封二杯高# ∋ % 厘米, 口径) ∋ % 厘米, 足径& ∋ )#厘米, 足高∗ ∋ ∃ 厘米。直口, 圆身, 圈足,足略向外撇。单柄, 柄上套有一个丝束纹小环, 丝束纹较平直, 弧度小, 同战国时期流行的丝束纹玉环不同。杯身近柄处用双阴线雕一虎头, 双目怒睁, 无口鼻。

 

    此杯很似汉代玉器。杯里外各有小坑数片, 每片的小坑疏密不匀。密集成片的坑都很小, 直径约∗ ∋ ( 毫米, 坑内填人褐色腻子, 似沁色。这种做坑染色方法, 主要用于玉的瑕斑处, 里外对施, 恰将瑕斑掩住。施用这种染色法, 不仅能使器物显得古朴, 也是一种化丑为美、隐瑕扬辉的手法。

 

三、青玉双端耳圆杯

 

    封二杯高% ∋ + 厘米, 口径∃ ∋ + 厘米, 足径% ∋ +厘米。直口, 圆底, 圈足。两旁各镂雄一搞耳, 姨形古朴, 刀法粗犷。眼与口相距很近, 额头较大, 头上有独角。姨身直立, 双足伏于杯口, 足端粗大, 肘与胧骨相连处细小, 肘关节饰螺旋纹, 有元代玉璃风格。

 

    这件玉杯是另一种染色方法, 里外满布暗黄色沁, 表面不光亮, 如水煮, 颜色均匀, 无明显重色斑片。个别处虽颜色较重,但也不是鳞片状。其做法似渲染, 色浮于器物表面。

 

四、青玉双编海棠式盘􀀂

 

    封二此盘为上述青玉双螃耳圆杯的托盘, 盘长(+ ∋ % 厘米, 宽( ∗ ∋ # 厘米, 高, 厘米。盘中心凸起圆形杯座, 座上浅雕涡纹, 座旁浮雕双端。盘为海棠式, 表面有所谓“ 玻璃光”的亮度。从璃纹、盘形、光泽来看, 有明早期玉杯托盘的风格。

 

    人造沁色集中于盘边处, 大致有四种做法􀀁

 

    第一种, 用手工刻划出斑点, 斑坑中涂有暗黑色腻子, 仿佛古玉上的斑饰。用放大镜观察, 能看出这些斑坑多呈三角形或十字形,还有的呈“ 米” 形, 因而为人工划成无疑。

 

    第二种, 储色斑片状, 颜色深浅不一,似乎已沁人玉里, 与真正古玉上的沁色差别不大。从此器造型看, 年代不甚久远, 又是宫中藏品, 似不可能在土中埋藏多年, 因而也可判定为人工着色。

 

    第三种, 局部为鸡骨白色沁斑, 斑片很小, 分布较疏散, 同出土古玉上大面积的鸡膏白色沁不同。

 

    第四种, 在玉质原有塔缝中, 涂入深揭色颜料, 这是作假沁色最常见的一种方法。考古发掘得到的古玉, 有些络缝中无沁色,有些络缝中有沁色且沁人缝边的玉质。这种人造沁色, 仅见于络缝之中, 有些部位还沁得很深。

 

    经过分析比较, 可以看出以上四件玉器沁色做假方法, 正同姚宗仁所述之法相通,其所染颜色蝎力追求出土古玉的沁色效果。这四件玉器的造型和雕琢有清代以前的风格, 因而可确定为清初的作品。

 

    姚宗仁的玉器做旧方法, 难度较大, 成本较高, 所制器物不易被识破。了解这种做旧方法并掌握其颜色、特征, 对鉴别古玉真伪, 探索清前期玉器制造工艺是很有益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