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酒器酒具欣赏[史前、夏商周]

标签:
陶鬶山东夏商周时期酒器杂谈 |
史前时期酒具:黄陶鬶 规格: 通高29.2厘米 Total Height 29.2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山东龙山文化 Longshan 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类型 质地类型: 陶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史前时期酒具 收藏地: 山东省博物馆 the Museum of Shandong Province 主题词或关键词: 鬶 辅助分类项: 酒具 中文名称: 黄陶鬶 英文名称: Yellow pottery gui 介绍 外形似雄鸡引吭高歌 此鬶1960年出土于山东省潍坊市姚官庄遗址,夹细砂黄陶,冲天长流,粗长颈,三个大袋足分裆而立,后袋足与前两个袋足距离较远,且较前两个袋足更肥大,颈与后袋足之间附一个麻花状鋬手,足上饰两周凸弦纹,三周弦纹之间有四圈小泥饼。通体施黄色陶衣,器物造型雄伟生动,遒劲有力,很像一只雄鸡在引吭高歌,是一件相当完美的陶塑艺术品。 陶鬶有实足和袋足之别 鬶是山东龙山文化的典型器之一,起源于大汶口文化中期,盛行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阶段。是一种造型精巧的器物,有实足和袋足之别,实足鬶一般由流、腹和三个圆锥状实足组成,袋足鬶则以三个大袋足为腹。鬶的质地分夹砂和泥质两种。夹砂陶鬶一般较粗糙,出土时器底多有烟熏痕迹,有的器腹内还有灰黑色的残渣,当为残存的酒渣。这类夹砂鬶是专门用来煮酒温酒的泥质陶鬶质地细腻,制作也精致,可能是专作注酒用的。龙山文化晚期出现的平底鬶就是由泥质三足鬶发展而来,后世的酒注子、酒执壶等注酒器也可溯源于此。
+++++++++++++++++++++++++++++++++++++++++++++++++++++++++++++++++++++++++
|
+++++++++++++++++++++++++++++++++++++++++++++++++++++++++++++++++++++
夏商周时期酒器:青铜方尊 |
规格: 通高44厘米 Total Height 44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商代晚期 Late Sha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铜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夏商周时期酒器 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主题词或关键词: 尊 青铜 辅助分类项: 酒具 中文名称: 青铜方尊 英文名称: Bronze rectangular zun 介绍 罕见的铸造方法 青铜方尊1990年出土于安阳殷墟郭家庄第一六○号商墓中。方口外侈,束颈,斜肩,平底,高圈足外撇。器体共有八组扉棱,口沿处扉棱伸出口沿外近3厘米,气势颇为壮观。口下饰一对倒夔蕉叶纹。腹及圈足四面为分解式的大饕餮纹。肩部及腹部、圈足的饕餮纹之上有一夔纹带。方尊肩部四角及四边中部,各有四个圆钉头,其上分别套有象头和兽头形饰件。这八个兽头皆为单独铸造出来,被安放在钉头上,兽头是活动的,可以随时取下,这种铸造方法在商代铜器中极为罕见。内底中部铸有“亚址”二字。 具有东夷特色的青铜方尊 这件方尊,与传世的“亚醜”方尊和“亚醜者〓”方尊的形制、纹饰和大小基本相同,特别是与后者,连重量都完全相同。成组的“亚醜”器多出土在山东益都苏埠屯大型商墓中,可见殷墟第一六○号商墓的墓主与当时的东夷人之间存有某种特殊关系。 |
++++++++++++++++++++++++++++++++++++++++++++++++++++++++++++++++++++++++++++++++++++
夏商周时期酒器:象形铜尊 |
规格:长26.5厘米高22.8厘米Length26.5cm·Height22.8cm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商代晚期LateShang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铜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夏商周时期酒器 收藏地:湖南省博物馆theMuseumofHunanProvince 主题词或关键词:尊青铜 辅助分类项:酒具 中文名称:象形铜尊 英文名称:Bronzezunshapedofelephan 介绍 活生生的象形铜尊 此尊1975年出土于湖南省醴陵县仙霞乡狮子山,乃湖南出土的一件重要的肖形青铜酒器。象体浑短,四肢粗壮,肥耳,短颈,垂尾,门齿外露,长鼻上扬,作静立状,活生生一个亚洲象的神态。象背上有椭圆形尊口,象腹中空以纳酒,象鼻中空以斟酒,结构极为巧妙。 象形铜尊的装饰花纹 象尊的纹饰也极为华美,通体遍布云雷纹,象鼻尖上饰一长喙猛禽,另有一虎伏于象鼻顶端拱曲处,虎尾搭在猛禽身上,虎口正咬住蟠伏在象鼻背侧的一条小龙,在象鼻的侧面另有龙垂附,象额有蟠龙一对,象耳正面饰云雷纹,背面雕凤鸟,象耳下有小龙,象身各处装饰有兽面、虎、龙、凤、鸟等图案,布局紧凑,组织和谐,巧夺天工。 高居山顶无伴出 在湖南发现的商代青铜礼器,往往出土于山岭岗坡之上,一般无伴出物。象尊的出土地点,即位于一座高约四百米的山丘近顶部的地方,距地表仅15厘米,孤零零仅此一物。据考古专家推测,包括象尊在内,湖南出土的这类青铜器,很可能是当初在用这些铜器祭祀山川、天地、日月之后,就地掩埋的。目前所知,海内外珍藏的中国古代青铜象尊至少有五件。其中有一件相传亦出自湖南,其形制、大小、花纹等都与这件象形铜尊极似,尊盖上铸有一头小象为盖钮,遗憾的是此器现已流失国外。 |
+++++++++++++++++++++++++++++++++++++++++++++++++++++++++++++++++++++++++++++++++++
夏商周时期酒器:双联漆杯 |
规格: 通高9.2厘米 通长17.6厘米 Total Height 9.2cm·Total Length 17.6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战国时期 Warring States Period 类型 质地类型: 漆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夏商周时期酒器 收藏地: 湖北省博物馆 the Museum of Hubei Province 主题词或关键词: 合卺杯 辅助分类项: 酒具 中文名称: 双联漆杯 英文名称: Twin lacquer cup 介绍 飞凤背负的合卺杯 双联漆杯出土于1986年冬至1987年春在湖北省荆门市十里铺镇王场村包山岗发掘的二号战国楚墓,系用竹、木结合雕制而成的一种特殊酒器,取飞凤负双杯状。相联的两杯为圆筒状,竹壁木底,近杯底处用一根竹管将两杯联通。在两杯的前方间隙中,嵌一木雕凤鸟,昂首挺胸而立,口衔宝珠。在两杯的后面间隙中,粘嵌木雕凤尾,平伸而出。整个器体看上去就像是一只凤鸟背负两个大酒杯。杯下两只孔雀开屏状小凤鸟,与负杯凤鸟的双足共同构成全器的四足。杯内髹红漆,杯外通体黑地,红、黄彩绘,使用堆漆法表现立体效果。杯上彩绘二龙相蟠以及波浪纹、卷云纹等。彩绘凤鸟双联杯,造型奇妙,制作精美,堪称中国古代酒器中的奇珍。 合卺杯的独特功用 合卺杯,是古代婚礼上用来喝交杯酒的专用杯子。明代胡应麟的《甲乙剩言》中提到“合卺玉杯”时说:“形制奇特,以两杯对峙,中通一道,使酒相过。两杯之间承以威凤,凤立于蹲兽之上。”这段文献中所提到的合卺杯的形状结构,与包山楚墓中所出的这件双联漆杯基本吻合,只是凤鸟双联杯缺一蹲兽而已。因此,这件漆双联杯应是所谓的“合卺杯”。在晋和唐宋文献中,都有关于“合卺杯”的记载,而且认为用合卺杯喝交杯酒是婚礼上的重要礼仪。明清时期还有玉雕合卺杯流传至今。 |
+++++++++++++++++++++++++++++++++++++++++++++++++++++++++++++++++++++
夏商周时期酒器:陶质贮酒器 |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二里头文化ErlitouCulture 类型 质地类型:陶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夏商周时期酒器 收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theInstituteofArchaeolog 主题词或关键词:尊灰陶 |
++++++++++++++++++++++++++++++++++++++++++++++++++++++++++++++++++++++
夏商周时期酒器:白陶鬶 |
规格:高25.3厘米Height25.3cm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二里头文化ErlitouCulture 类型 质地类型:陶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夏商周时期酒器 收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主题词或关键词:白陶鬶 辅助分类项:酒具 中文名称:白陶鬶 英文名称:Whitepotterygui 介绍 相当于现在的酒壶 此鬶1982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陶色白中泛黄,质地坚致。敞口,平沿,冲天流较短,口沿堆塑有鸡冠状附饰。腰缠一周凸棱,鋬宽扁,三个空心袋状足较瘦削,鋬饰二枚泥丁,刻正倒"人"字纹。陶鬶的用途和现在的酒壶一样,用来向爵、觚中斟酒。 陶鬶的终结 陶鬶创始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在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广为流传,但到夏代晚期,则主要集中在中原腹地洛阳一带,到商代初年绝迹。因此,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白陶鬶,给陶鬶二千多年的发展史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里头遗址的白陶酒器 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有不少的白陶器,以酒器为大宗,器形主要为爵、鬶、盉等。时代多属于夏末,少数为商初。这些白陶酒器,在当时青铜器初兴阶段是比较高级的酒器,普通人是不能染指的。 |
+++++++++++++++++++++++++++++++++++++++++++++++++++++++++++++++++++++++++
夏商周时期酒器:黑陶|象鼻盉 |
规格: 通高26厘米 Total Height 26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约公元前1800年 about 1800B.C. 类型 质地类型: 陶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夏商周时期酒器 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主题词或关键词: 灰陶 象鼻盉 辅助分类项: 酒具 中文名称: 黑陶象鼻盉 英文名称: Black pottery he with elephant-nose-shaped spout 介绍 制作精致之罕见文物 此盉1984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的一座墓葬,泥质灰陶,顶部似象头,眼、鼻、口皆形象齐备,长长的鼻子用作器流。宽带状鋬,连接器顶与器腹。长颈,广肩,下腹急收,假圈足较高,小平底。通体磨光,颈、肩、腹和足饰有多周凹、凸弦纹和指甲线纹。这件象鼻盉制作精致,是历年来二里头文化诸遗址出土文物中罕见的。 平民使用的“酒器全家福” 与这件黑陶象鼻盉共出的陶器还有十件,皆精工制作,不同凡响。其中有六件酒器,有饮酒器陶觚两件,陶爵一件;斟灌器封顶盉一件,象鼻盉一件;盛酒器胆式壶一件。这套酒器,盛、斟、饮功能齐全,堪称二里头文化时期平民使用的“酒器全家福”。 |
++++++++++++++++++++++++++++++++++++++++++++++++++++++++++++++++++++++
夏商周时期酒器:莲鹤方壶 |
规格: 高126厘米 Height 126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春秋时期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类型 质地类型: 铜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夏商周时期酒器 收藏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 主题词或关键词: 壶 辅助分类项: 酒具 中文名称: 莲鹤方壶 英文名称: Lotus and crane rectangular hu 介绍 劫后余生的东周遗宝 莲鹤方壶1923年秋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村,为扁方体,修颈斜肩,腹垂鼓,双耳,圈足。壶盖铸作莲花形,立雕双层莲瓣,花瓣上布满小镂孔。莲花的中央有一活动小盖,上立鹤,昂首振翅,似鸣似舞。盖边饰窃曲纹,两兽尾部相连,连接处插设一目。壶腹遍饰蟠龙纹,龙角竖立,回首反顾,塌腰卷尾,身雕鳞纹。壶腹四隅各有一神兽,兽角弯曲,顶端分叉,肩生双翼,长尾上卷。圈足之下压两只怪虎,抬首屈肢而伏。 令人称道的装饰风格 莲鹤方壶之所以闻名天下,主要是因为它造型巧异精妙,铸造亦很工致。壶上物像众多,杂而不乱。神龙怪虎,神态各具。最具特色的是壶盖上之莲鹤:莲花肥硕盛开,仙鹤站立花芯,一大一小,一静一动,一花一鸟,搭配巧妙。青铜艺匠对鹤的雕塑尤为成功,它形神俱佳,栩栩如生,似乎若有人猛喝一声,它就会振翅惊飞。 被郭氏称道的时代精神 郭沫若先生称道壶盖之鹤,“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踌满志,睥视一切”。细品他的评价,可以看出,他这里所指述的,既是莲上之鹤,又是归纳了春秋时代青铜礼器之总的风格与趋向。当此之时,旧的礼制迅速崩溃,新的观念正在形成。表现在青铜艺术上,也正开创一代新风,故郭沫若先生说莲鹤方壶“乃时代精神之象征”,实在精辟而深刻。 |
+++++++++++++++++++++++++++++++++++++++++++++++++++++++++++++++++++++++++++++++++
夏商周时期酒器:偃师商城铜斝 |
规格:口径19.5厘米、高31厘米MouthDia.19.5cm·Height31cm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早商时期ShangSiteofYanshi 类型 质地类型:铜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夏商周时期酒器 收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主题词或关键词:铜斝 辅助分类项:酒具 中文名称:偃师商城铜斝 英文名称:Bronzejia 介绍 商代王都遗宝 此铜斝1983年秋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商城第一号商代墓葬中,侈口,束颈,腹微鼓,平底,三足,颈腹间装有一鋬。口沿上有两个菌状柱,柱顶饰圆涡纹。尖锥状三足中空,横断面呈三角形,足腔与腹腔相连。颈部饰一周带状饕餮纹,腹下部饰六个圆涡纹。 铜斝的历史踪迹 铜斝最早产生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即夏末商初,一直延用一千多年,到西周初年才渐渐从酒器大家族中退出。从早到晚,其形制有较为明显的变化。最初双柱不明显且偏于一隅,三锥状空足与腹腔相连;到商代中期,双柱发达且在口沿上对称分布,三实足与器腔隔绝;商代晚期,分裆斝盛行。 商早期之主要温酒具 这件饕餮纹铜斝,就是商代早期酒器,其最大特点就是三空足与器腹相连,适于迅速加热,便于温酒。此类铜斝,应是商代早期的主要温酒器。 商代的早期都城
偃师商城,发现于1983年春,是位于河南省偃师市西南的一座商代早期城址。北依邙山,南临洛河,整个城址均覆盖在现今地面之下一至四米处。城址平面呈南北纵长方形,南北长一千七百米,东西最宽一千二百米。四周有夯土城墙,现已找到七座城门。石砌地下水渠贯通全城,工程构思巧妙,令人叹为观止。城内有四组大型建筑群,包括宫城的府库。宫城内均有高大宏伟的宫殿建筑群,有的宫殿建筑基址达数千平方米。近年来,偃师商城的考古新发现接连不断,其中以内城的发现及宫苑遗址的发掘最为重要,其规模与气势已初露“肉林酒池”之端倪。偃师商城是商代最早的都城——西亳,它与夏代都城遗墟二里头遗址相距约六公里。图为1983年秋发掘的偃师商城西城墙二号城门遗址。该城门门道宽仅两米,两侧用明暗木柱支撑。 |
+++++++++++++++++++++++++++++++++++++++++++++++++++++++++++++++++++++++++++
夏商周时期酒器:龙耳虎足铜方壶 |
规格:高79厘米Height79cm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春秋时期SpringandAutumnPeriod 类型 质地类型:铜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夏商周时期酒器 收藏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主题词或关键词:壶 辅助分类项:酒具 中文名称:龙耳虎足铜方壶 英文名称:Bronzerectangularhuwithd 介绍 龙虎共处的世界 龙耳虎足铜方壶1979年于河南淅川下寺遗址的春秋一号大墓出土,口微侈,颈修长,腹扁鼓,有圈足,形体秀丽俊俏,与西周时期铜方壶相仿,而其附设配件和花纹,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壶盖内外壁 皆雕镂精细的蟠虺纹,盖体下缘之四个兽头正好卡住壶口边沿,设计精妙合理。壶之双耳加饰两条回首伏龙,圈足下为两只立体伏虎,圆雄浑壮,生动逼真。壶颈、肩和圈足皆以粗细不等的阳凸线雕出娟丽清秀的纹饰,腹部则留出四块空白,给人以清新感,避免了通体细密花纹造成的繁芜。 春秋时期的代表器
类似的龙耳虎足铜方壶,在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的“新郑彝器”中也有一件,形制、花纹均与这件方壶相同,两相比较,如出一辙,应为春秋时期的代表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