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疆维吾尔族土陶烧制全过程

(2010-10-31 13:55:18)
标签:

杂谈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而兴起,其间不断发展创新,一直流传至今。所在区域为新疆南部的喀什地区和东部的吐鲁番地区。
 

    从制作方式上,维吾尔族土陶器可分为素陶、釉陶和彩绘釉陶三种。素陶器有花盆、花缸等。釉陶是单色陶器,主要为粮缸和储物缸。彩釉陶盘和陶罐大都用彩釉装饰得五彩缤纷,以净壶为代表的壶形器皿,在造型上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实用价值。维吾尔族制作土陶器形制、色彩、造型丰富,技艺成熟,且自成一家。吐鲁番土陶器以各种造型的壶见长。喀什地区用于洗手的“阿不都壶”(即水壶)可称作喀什土陶的代表作。这种壶的神妙之处在于,壶的两侧各有五个孔眼,看起来孔是相通的,实际上里面是封闭的,如果在壶内填上水,水一点也不会从孔眼流出来,只能从壶嘴里倒出来。

 

 

喀什土陶

    被称为“泥巴艺术”的喀什土陶,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到汉晋时代发展到彩陶。在喀什的土陶器中,尤以仿古土陶最为著名,它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具备了观赏和实用双重价值。喀什土陶的主要品种有 :碗 、碟 、盘、壶、罐等。尤其有一种水壶最为奇特,它是少数民族群众洗手用的物品——阿不都壶,形状大小、高低、扁圆各异,在壶的中间部分挖有小孔,水沿容器四周的通道流过,其独特造型,智慧的结晶,完全具备作为喀什土陶的代表。

     制作土陶要用河泥做原料,加水反复用力揉捏,搅拌均匀后放在自制的木制轴盘下,脚在下方的踩板上不停地踩,双手和着转动的陶泥作出不同的造型,当胚子成型后,将其放置在墙边的小木架上晾干,晾干后的土陶即可上彩釉,最后放入窑内点火烧制成型。制作土陶的过程是在没有任何图纸和任何模板的情况下,完全靠手感和经验制作出来。出窖的彩陶个个精巧美观,有专用于生活的物品,也有可在宾馆里做装饰的精美工艺品,颜色和图案各异,但大多数是维吾尔族人民喜欢的富有伊斯兰风格的颜色和图案.

 

 

在喀什噶尔绿洲,吐曼河像一个历经岁月沧桑的老人,缓缓在城市中穿过,卷着泥沙,夹着枯枝,有如流淌着无穷无尽的灰色惆怅。土陶匠人吐尔逊·肉斯坦木就住在吐曼河畔,他住的这个巷子叫阔孜其亚贝希巷,就是“土陶工艺作坊”的意思。

    吐尔逊·肉斯坦木今年53岁,是这个制陶家族的第7代传人,他的父亲阿不都·如苏力曾是当地公认的最有名气的土陶匠人,他从小就跟父亲学艺,因为土陶是他们世代相传的维持生计的手艺。

 

喀什的土陶是一种古老得一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手工艺品,虽然这样,越来越稀少的制陶人也是为了生计在从事这门手艺,但看上去,他们更像是在从事艺术创作。土陶是用河泥为原料,再加上河岸边的芦苇花絮,加水反复用力揉捏均匀后,将揉拌好的陶泥放在自制的木制轴盘下,下面不停地用脚踩板,上面双手和着转动的陶泥脱毛胚,没有图纸,也没有任何模板,想做成什么样子就做成什么样子,完全靠手感和经验。胚子成型后,置于墙上小木架上晾干。两面墙上均钉着密密的小木板,不到两个时辰,墙上就高低错落放置着泥土色的光滑的反射着幽幽的光亮的毛胚子,好似一副淡色调的油画,这时一束阳光从屋顶的天窗口投射进来,掠过陶匠的胸前,吐尔逊·肉斯坦木的精神是专注而单纯的,就像他手中的土陶,几百年上千年了面貌依旧。只有和着泥巴的手不停的搓动着,祖祖辈辈,在这轴盘上转了几千年的光阴……

    毛胚晾干后,然后上釉,大多是维吾尔族喜欢的伊斯兰风格的颜色,也有不上釉原色的,最后放入窑内点火烧制。其品种有盆、缸、罐、坛、壶、盘、碗等多种。但吐尔逊·肉斯坦木匠人的手艺精湛,可以做一些工艺精美、花纹细腻的陶罐、陶壶,曾经还被请到吐鲁番等的传艺。尽管如此,他每个月只作2次活,每炉出50件陶器,卖150元人民币左右,多了就卖不掉了。

    随着陶制品慢慢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今年来,喀什土陶业日渐衰落,只是依靠旅游业的发展,不少内地来的艺术家、收藏家和游客对这些看似朴拙简陋、却有着独特民族特征的陶制品情有独钟,常常要寻一两件带回家去做纪念,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才得以维持。然而土陶市场并不景气,因此即使出自土陶世家的年轻人业大多不愿再从事这一薄利的行当。吐尔逊·肉斯坦木的儿子今年18岁了,13岁就帮父亲干活学手艺,但他说他的理想是做一名足球运动员。

 

 

喀什是新疆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文明之花耀眼夺目。在喀什这片厚重的土地上,传承着古老的文明和智慧,这其中最让我们惊叹的,当属凝聚了大地之魂的喀什土陶了。喀什土陶以其古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渊源和特色

  喀什土陶,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到汉晋时代发展到彩陶。在喀什的土陶器中
,尤以仿古土陶最为著名,它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具备了观赏和实用双重价值。

  喀什土陶是维吾尔特有的艺术制品。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以口头方式传承,没有文字记录。

  喀什土陶的主要品种有碗、碟、盘、壶、罐等。尤其有一种水壶最为奇特,它是少数民族群众洗手用的物品——阿不都壶,形状有大小、高低、扁圆之分。

  这种壶的奇妙之处在于壶的两侧各有5个孔眼,看起来孔是相通的,实际上里面是封闭的。

  如果在壶内装上水,水一点也不会从孔眼流出来,只能从壶嘴里倒出来,可称为喀什土陶制品的代表。

  土陶是用河泥为原料,再加上河岸边的芦苇花絮,加水反复用力揉捏均匀后,将拌好的陶泥放在自制的木制轴盘下,不停地用脚踩板使之转动。

  上面双手和着转动的陶泥脱毛胚,没有图纸,也没有任何模板,想做成什么样子就做成什么样子,完全靠手感和经验。

 


生活的需要

  每一件陶器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陶器不仅仅是艺术品,而且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具。

  维吾尔族土陶器可分为素陶、釉陶和彩绘釉陶三种。素陶器有花盆、花缸等,维吾尔人热爱种植花卉,故花盆、花缸很普遍。

  釉陶是单色陶器,主要为粮缸和储物缸。过去维吾尔族农民用清油灯照明,故许多家庭中有用釉陶做的油灯。

  与日常生活密切的陶器都被着以彩釉,如盛食物和饮料的各种型号的罐、碗、盘、碟、小盆等。

  维吾尔族的陶器普遍夸张。独特的造型主要体现在各种壶上,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形制、色彩、造型如此丰富,说明了维吾尔族制作土陶器的技艺比较成熟,且自成一家。

  最后的守望者

  依马木·卡吾力是新疆喀什英吉沙县最后一名手工制作土陶的人,他是这个制陶家族的第7代传人。

  他的父亲阿不都·如苏力曾是当地最有名气的土陶匠人,他从小就跟父亲学艺。

  老人说,就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是他祖辈的哪一代人烧制的一件陶碗,被堂而皇之地摆放在伦敦大英博物馆的橱柜里,以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深厚的身份,与那些身价不凡的镇馆之宝比肩而立。

  依马木·卡吾力从9岁起就在这间土房内跟父亲学艺,如今算来已经快60年了。

  这手艺是他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所以至今他虽已年迈,还不时地动一动,每年做上几窑,供少数怀旧老人购买享用。

  儿子吐尔洪小时候跟他学过几年,现在在街上学修摩托车。当听说我要看看他做的陶器,吐尔洪兴致勃勃地操起了旧艺。

  显然他由于身手灵巧,做得比老人快得多,但产品的质量、精度可就不能和老人比了。

  老人一面点评着儿子所做活计的缺陷,一边缓缓地将碗坯摆到墙上的小木架上。

  屋内的四面墙上都钉有这种小木架,不一会,木架上摆满了老人和吐尔洪的作品。

  此时此刻,眼前作坊四周的墙和做土陶的老人,构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这是一幅中国农耕社会的民间工艺图。

  近年来,喀什土陶业逐渐衰落,大部分土陶制品已经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只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少内地来的艺术家、收藏家和游客对这些看似朴拙简陋、却有着独特民族特征的陶制品情有独钟。

  土陶市场并不景气,因此即使出自土陶世家的年轻人也大多不愿再从事这一薄利的行当。

  年轻人不愿学,老一辈土陶艺人一天天变老,喀什土陶制作手艺面临失传的尴尬,这些老人们也许会成为喀什土陶的最后守望者。

  由于喀什土陶大多采用手工操作,因此土陶艺人几乎都有职业病。冰冷的天山雪水使他们的身体受到严重的伤害,以至于许多土陶艺人年老后就失去了生活的能力,就是简单的行走也只能靠拐杖的支撑来完成,再加上收入微薄,最终使土陶制作陷入了无奈的瓶颈之中。

  年轻人亲眼目睹了父辈们的艰辛,不愿意再继续承受这样的痛苦。眼看着即将失传的土陶艺术,只好选择另谋出路。这是一种无奈的抉择,但是,抉择的阵痛永远留在他们的心中。

 

 

传承意义

  新疆喀什维吾尔族土陶其造型、着色、烧制等工艺中,蕴含了维吾尔族人民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充分反映了维吾尔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

  喀什土陶对于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特别是中华文化一脉多枝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例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我们衷心盼望喀什土陶能在历史的长河里走出“断裂”的无奈,将这一独有的艺术奇葩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到喀什土陶的魅力与精彩。

 

 

维吾尔族土陶技艺所在区域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的喀什地区和东部的吐鲁番地区。
 
    南北向的帕米尔高原连接起东西向的昆仑山脉和天山山脉,就如放在地球上的一只巨大簸箕。从这只簸箕的北、南、西三缘向内,就是塔里木盆地.从山前地带越过广阔的戈壁,是浩瀚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无数条河流从山脉里流出来,流向低处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戈壁和沙漠交接的地方,由河水浇灌出若干个绿洲,这些绿洲就是维吾尔族的主体自古以来生活的地方。这些地方有大片的古河流冲击扇平原,积淀了大量陶土,为制造陶器提供了物质条件。
 
  维吾尔族的祖先曾是游牧民族,陶器因为笨重、易碎、不便携带,不是游牧民族常用的物品.公元九世纪中叶以后,维吾尔族的祖先西迁到塔里木盆地周缘地区,成为定居的农耕民族,承袭了当地古人的制陶技艺,开始大量使用陶器。由于受当地陶土质量和烧制技术的限制,维吾尔族制造陶器主要是土陶,还未见当地瓷器出土或传世。
    
  维吾尔族使用的土陶制品,大到陶缸,小至碗、碟、纺线托,在生活中曾十分普及,一直使用到20世纪70年代,后被新型生活物品和大量的机制用品所取代.现在生活中很少使用陶器,只在喀什市和吐鲁番地区尚存少数制作旅游纪念品的土陶作坊。
 
  从制作方式上,维吾尔族土陶器可分为素陶、釉陶和彩绘釉陶三种。素陶器有花盆、花缸等,维吾尔族热爱花卉,居家多植花木,向有用花盆,花缸栽种各色花卉及无花果树、夹竹桃等观赏植物的习惯,故花盆、花缸很是普遍。维吾尔族大量使用木器,故未见瓦盆面世。
    
  釉陶是单色陶器,主要为粮缸和储物缸。因维吾尔族没有在家中大量储水的习惯,所以基本上没有水缸。过去维吾尔族农民和一般市民照明用清油灯,故许多家庭中有用釉陶做的油灯。与日常生活密切的陶器都被着以彩釉,如盛食物和饮料的各种型号的罐,所有的碗、盘、碟、小盆等。
 
  维吾尔族土陶器中还有大量的壶型器物,都用彩釉装饰得五彩缤纷。在造型上,各类缸与汉族地区的缸造型相似.而罐和餐具则形式多样,与内地同类器皿相比,维吾尔族的陶器普遍夸张。独特的造型主要体现在各种壶上,具有鲜明的阿拉伯风格。形制、色彩、造型如此丰富,说明了维吾尔族制作土陶器的技艺比较成熟,且自成一家。
 
  与制土陶相关的器具制品有:陶土,陶轮,拍花木模,陶窑,彩釉,木制镂刻工具.土陶制品只有花盆和作为旅游纪念品的各类壶、碗还在市场上有售。

 

 

吐鲁番维吾尔族土陶技艺
 
  吐鲁番维吾尔族土陶技艺主要流传于新疆东部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聚居区。
 
  吐鲁番维吾尔土陶技艺主要分素陶、素釉陶和彩釉陶3种。吐鲁番土陶嚣以各种造型的壶见长。近代吐鲁番维吾尔族土陶器中的壶型器物上的压花、刻花十分精美,彩釉陶盘和陶罐大都用彩釉装饰得五彩缤纷,以净壶为代表的壶形嚣皿在造型上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其对于古西城东西方文明交流史、特别是对中华文化一脉多枝的研究和说明提供了重要的例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实用价值。传统土陶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生活,大量制作土陶的工匠改行,现仅存几人,吐鲁番土陶技艺原生态传承面临着严重濒危的境地。
 

                   英吉沙维吾尔族土陶技艺
 

  英吉沙堆吾尔族土陶技艺主要流传于新疆南部的喀什地区英古沙县及其乡镇的维吾尔族聚居区。英吉沙手工制土陶业历史悠久。由于土陶制品是维吾尔族民众家庭生活必不可少、应用广泛的传统用具,故  土陶技艺主要由维吾尔族民间工匠传承。英古沙维吾尔土陶技艺主要分为“素陶”和“琉璃  陶”两大类,其中以“琉璃陶”最富特色;其原料取材于当地河岸特有的细质黄胶泥;其土陶制品基本为生活用具,分为罐、壶、盘、碗、缸、盆6大类。

                   喀什维吾尔族土陶技艺
 

  喀什维吾尔族土陶技艺主要流传于新疆南部的喀什地区喀什市恰萨街道办事处阔子其亚尔比西社区。
 
  喀什维吾尔族土陶技艺主要分为“素陶”和“琉璃陶”两大类,其中尤以“琉璃陶”最富特色;其原料取材于当地特有的红胶泥;其土陶制品分为建筑用琉璃砖和生活用具两大部分,其中尤以罐、壶、盘、碗、缸、盆、灯等70多种生活用品最为突出;其造型、着色、烧制琉璃等工艺中蕴含了维吾尔族人民基于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的文化观念,充分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富于想象的美学思维和创作才华,其中亦可见籍由古丝绸之路中西文化碰撞的影响和新疆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其对于古西域东西文明交流史、特别是中华文化一脉多枝的研究和说明提供了重要的例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实用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