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9点,我妈妈叫小卡丘洗澡,这次小卡丘极其不合作,给他脱了袜子,意想不到的是,他居然大哭大闹。一边哭,一边扔玩具,嘴里不停地自言自语,“我要把这里都拆毁”,“哼,我要叫稻草人小石来捣乱”,“你们都是坏人”,“我要叫愤怒的小鸟过来,笃笃”······(说实在,他生气谩骂的样子确实挺搞笑的)我们都没有理会他,他独自发火了一阵子,上楼了。
我来到他房间,给他讲故事,帮助他平静。说来也惭愧,其实我也没有给小卡丘讲过什么格林故事、安徒生童话,也很少有时间与他一起看绘本讲故事。我给他讲的故事基本上是根据他出现的问题随口瞎编的。这次,我给他编了个《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委婉地告诉他——生气其实是惩罚自己,发火很像小丑表演,他似乎能懂点其中的含义。
虽然讲个故事让小卡丘也忘却了刚才的生气,又开始玩火车,接着小卡丘又在听完我瞎编的另一个故事后,去洗澡了,但仔细想来,小卡丘这样的“无理取闹”其实是有原因的。白天一整天他没有上幼儿园,一直呆在家里。他基本上是呆在影音室,打开投影,播放《巴布工程师》,独自边玩边看。我下班回家的时候他还是呆在那里。其实我也只是觉得自己有点累,没有跟他玩。吃过晚饭的时候,他问我爸爸去哪里了,怎么还没有回来?我告诉他,爸爸去火星了。好不容易等到爸爸回来,可是爸爸却在专注地啃甘蔗、看报纸。
才4周岁的他给自己安排了一天的活动,已经很不容易了。可是作为母亲的我却往往忽视他这种出众的“耐得住寂寞”的能力,总是在他还能自己玩的时候偷懒,没有及时地跟他聊聊天或是跟他一起分享他喜欢的动画片。最后,他开始无理取闹了,终于得到了全家人的关注,还能听故事。那么,他的“无理取闹”是否原因就在于我呢?
我自认为是学教育的,自认为这些理论学过多次,但我还是犯同样的错误——没有及时给与孩子积极的关注。
其实温馨的亲子时间并不是无限的,他很短暂,孩子已经4岁,很快就会长大,与我相处的时间只有越来越短,而距离或许会越来越远。在这有限的亲子时间里尽量多地给予孩子关注,不仅仅是为了孩子的成长,更是温暖自己。孩子的成长不可复制,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不会重来,不要当最珍贵的东西在身边时而忽视,溜走时而遗憾。在孩子还需要你的关注时,尽量多地给与其实是一种幸福。
爱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中向孩子传递爱,并让他学会爱与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