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对“挥重”的困惑

(2014-10-13 22:03:47)
标签:

高尔夫

挥杆重量

订制杆

原创

    之前写了一篇《论女子打球道木的重要性》,文中提及我的三号木因为更换新握把而产生感觉杆头重量轻、打不出距离、打出右直球;工坊的朋友帮我重新弄,他告诉我因为我新换上的这支握把确实比之前原装那支棉线握把稍微重一点,我又对杆头重量敏感,所以会觉得杆头轻;我拒绝了在杆头上贴铅片的办法,嫌杆头看起来会丑;那么握把不动的情况下解决办法就是在杆颈部加了1.7克配重,算是解决了我的三号木问题。

    关于我之前换握把后对球杆杆头重量的不适应,引起一位同学的关注,我们就此进行了一番讨论;首先介绍一下这位同学的个人背景: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系,多次在英国、美国参加机械设计和高尔夫球杆制作培训;现为美国高尔夫球杆制造协会会员,中高协认证中级职业教练,是北京一家高尔夫工作室的高级技师。

    我觉得有这些头衔的人对于球具的认知,应该比我们这些个只知道打球不怎么钻研球具的业余球友专业很多才对吧;所以我很积极的跟这位同学探讨,但在他以“专业的角度”解释出来的东西把我给弄糊涂了,因为我觉得他所说的东西颠覆了我之前所认知的东西;现在我把我们的讨论发上来跟大家分享,希望能有高人为我指点迷津。关于对“挥重”的困惑关于对“挥重”的困惑


关于对“挥重”的困惑

关于对“挥重”的困惑


     关于我更换握把后对球杆状态的体会,这位球友指出:一,我是“心理问题”,二,“球杆没有影响击球的本质变化”。

    不过他说的这些,我是肯定不认同的。从学打球开始我的发力方式都是重心转移,极少用手抡球;那样会累死,我也没那么多力气抡。我对杆头重量很敏感,在挥杆过程中能明显感觉到杆头牵引自己,尤其木杆。

    举个简单的例子,那年泰勒梅出了“火箭炮”和“火箭风”两款杆,我到现在还用这款“火箭炮”,而拿朋友的“火箭风”则打不起来,总觉得挥杆杆头太沉,挥起来费劲;拿这款“火箭风”打球要么上杆上过了,要么没距离,反正不适合我。关于对“挥重”的困惑关于对“挥重”的困惑
   
    握把的确有轻有重,假如杆头和杆身已经固定,不同材质、不同重量的握把换上去肯定会影响我对杆的感觉;感觉的改变来自两种,一是对握把的手感,二是对杆头重量的感觉;我没明白我为什么会“被误导了”,被误导在哪?我被误导了没关系,别害看我家博客的球友们因为我被“误导”,那我就罪过大了不是? 关于对“挥重”的困惑关于对“挥重”的困惑

     然后他要我解释关于“挥重”一词到底是什么。其实如果说得笼统些我可以答:“挥重就是我在挥一支杆(杆头、杆身和握把)时对这支杆重量的感觉”;但是看了他的个人简介,我觉得我的解释还是稍微术语化一点比较好。我对“挥重”(“挥杆重量”的简称,英文术语是“Swing Weight”)的解释如下:

关于对“挥重”的困惑

       
      挥杆重量(Swing Weight),简称挥重。是杆头、杆身与握把三种重量组合后,利用仪器测量出重量分布的数值。关于挥重可以讲很多,说白了就是一个平衡点的位置;靠近杆头挥重就大,反之就小。

     然后就出来了“苹果”和“西瓜”。。。。。。

     一旁还有小白帮腔,说我的解释是百度粘贴来的;问题本来就这些个东西,难不成要我去创造一些新名词新句子来解释一遍?火星语怎么样?等我去学了再来跟你们说哈~

     。。。。。。

     这位同学说这是让我理解“平衡要代替挥重是有条件的”,可问题挥重只在杆头、杆身和握把,也就是一根杆上产生,这是不争的前提;我没明白为什么我已经给出了前提你偏要绕过前提,然后再用苹果和西瓜把我之前提到的“前提”给引用回来,真的晕。。。。。。。

     再就是我一直强调的是我新换的握把比之前旧棉线握把重,之前的是45克,现在的是50克,重了整整5克;在我看来更换不同重量的握把肯定会改变这支杆的挥重,从而影响挥杆的状况,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我觉得各自挥杆方式不同,对杆头重量的感觉不同;但说这个对杆没有影响,那只有一种情况,用手打球肯定是不挑杆的,当然对挥重和杆头重量没太大要求,自然也不会受太大影响了~关于对“挥重”的困惑关于对“挥重”的困惑
    还是没明白我为什么在误导人。至于这个里面他的解释,我觉得这位同学在偷换概念,把重量和挥重混在一起!要知道任何概念的使用都有局限性,或者叫“前提”;离开前提谈理论,那不是忽悠嘛~  关于对“挥重”的困惑关于对“挥重”的困惑关于对“挥重”的困惑

关于对“挥重”的困惑

     
     看不出这堆术语跟我们所讨论的“挥重”有什么相干,呵呵~

    这位W同学居然还给人点赞,无语。。。。。。

    W同学指出:“高尔夫的挥杆比较复杂,用平衡简单代替挥重,非常聪明的办法。但它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是你发微博时,又误导了别人的原因。”。我觉得他有必要进一步说明,所以再追问他“为什么?”。可能他在外地出差,回复我说他回酒店后再跟我说。

    非常感谢他,百忙中为我耐心解答;然后晚一些他给我发来了私信,可能是微博里面回复有字数限制不方便吧。还好我截图很方便,少打很多字呢;下面是我们交流的内容:
     
    纯按物理理论和所谓的数据来解释高尔夫是不行的,如果只是机器人在打球,你当然可以预先设置所有的数据;让它按照你设计好的固定挥杆方式和力度来击球,测出准确的挥重、挥速等各种数据;事先编好程序,让它按照设定好的打球就是了,只需一个前提,机器人别出机械故障。

    可问题我们是人,还要考虑很多人为因素,比如身体状况、体能、挥杆方式、对球杆的适应性、重量的承受力等等;说个最简单的,你状态好的时候挥杆不觉得费劲,状态不好的时候打R杆身也感觉在打S杆身一样;杆没变,是你的状态影响了你对杆的判断和控制性。

    所以说相比之下理论和数据对于球友们来说只是一个辅助而已,即使你理论都懂,也很懂球具,你就能做到每杆都打出好球?只能说你知道怎么能尽量让自己用最适合的杆去打出好球来,要不然按这个逻辑推论,那些个职业球员们的教练和做球具的都得比职业们打得好?都拿冠军去了?不可能吧?!关于对“挥重”的困惑关于对“挥重”的困惑


关于对“挥重”的困惑  
    
关于对“挥重”的困惑 

     这位同学说到“只要粗细合适,其实对挥重影响几乎为零”,这也是不对的;球具配件琳琅满目,很多品牌的握把款式、材质、规格(也就是握把粗细)、重量都有不同。木杆和铁杆的握把是共用的,我当时看到的那个品牌的握把重量有40、43、48、50克四种规格;材质不同的握把首先拿在手上的时候感觉不同、握压也不同,其次重量也不一定相同,装上去后球杆平衡点也会随着握把的轻重而改变。

     握把重的话球杆平衡点就会靠近握把这端一些,挥杆的时候会感觉杆头轻;而握把轻的话杆头相对会感觉稍微重一点,因为平衡点会靠近杆头那一端。首先你这个握把重量有改变,其次是杆头重量的感觉和手感都会有改变;就我来说挥杆方式是手腕释放模式,那么下杆过程中杆头轻会造成回弹不够,杆面不能及时回正,总是打出右直球;如果我想打直就得下杆过程中主动发力,太发力又会打出左曲球,那才叫得不偿失呢。

    我之前在博客一直说的是“感觉杆头重量变轻了”,就是一种感觉,说白了就是我个人的手感;而在杆颈部加了1.7克配重,重新做过的三号木很好打,又直又远;不能盲目加重量是对的,前提是我能承受这个重量,因为一旦承受不了球杆的重量,打起来肯定费劲,动作肯定也会变形,这就是有些人打不了重的杆的原因,搞不好会引起不必要的运动伤害。关于对“挥重”的困惑关于对“挥重”的困惑


关于对“挥重”的困惑 
    我觉得他解释东西的逻辑有些问题,表述得不是太清楚,不然我也不会听得云里雾里的了;不过可以肯定一点,他好像也有点迷糊了,答非所问~

    理论好说,公式也好表示;就是用球杆的这个人,不确定因素太大了~关于对“挥重”的困惑关于对“挥重”的困惑

      有些问题一直困惑我:说了这么多物理层面的原理、数据,可是如果这个球杆使用者状态不稳定(尤其挥杆动作不稳定,给你一段时间变一下,反正球友们不都是隔段时间都会有所提升或是下降嘛),挥速怎样才能测得准呢???挥重又怎样才能测得准配得准呢???
      很赞同他说的“真正的挥重太难算,而球杆相对手腕,脊椎两个轴的位置,在挥杆中始终在变化。”,能说出这段话,简直是业界良心啊(wo hao qi ni you shi zen me bang ren jia suan chu lai de);之前我就有球友被做球杆的朋友忽悠,花不少钱给他“量身定做”了一套杆;人家也很精心的给他测了挥重、挥速等等等等,现在我那球友有些不会打球了。反正看了他的杆和他现在打球的状态,我们都说他配不上他的杆~关于对“挥重”的困惑关于对“挥重”的困惑

     额,说话总是自相矛盾;这个“握把影响球杆总重量、“握把不能乱换”,都是先否定我的,然后重复我之前所说的,晕~

    换方式,我来反问~
    我一直说的是“感觉杆头重量轻了”,啥时候说“挥重小了”?

    你说了这么多,我怎么觉得你是在把“挥重”、“重量”和“转动惯量”混在一起瞎搞呢?

    。。。。。。


关于对“挥重”的困惑  

关于对“挥重”的困惑  
足球害死人啊,高危险运动方式之一,同情你一下下哈~

   还有你说的这个澳式打法,是指Aaron Baddeley为倡导者的“Stack&Tilt”打法?我觉得这种打法的人优点是挥杆稳定性好,缺点是距离有局限性;不过世上挥杆动作千万种,因人而异,适合自己就好,怎么好怎么来呗。

关于对“挥重”的困惑

关于对“挥重”的困惑

S & T

     看看,我有自知之明,我才不会拿人家的杆乱打呢;我自己的杆也是男杆,也打过一些职业的杆;不过上次拿权哥那根一号木打,根本打不出距离来;那个杆头超大,杆身死硬;我要是有他那么魁梧就好了,哼~
      
     关于“挥重”一词的解释,貌似还是没有为我解惑;我在网上查了下,有这么解释的:“挥重是球具工业的一个统一量度标准,挥重数据就是握把、杆身、杆头重量和球杆长度的一个静态比例数字,用英文字母和数字组合而成;比如说:C9,D0,D3,D3的挥重比D0重,而D0的又比C9重。而挥重的应用是来调节整套球杆在挥杆时杆头重量感的一个数据,统一的挥重在理论来说整套球杆的挥杆感觉也是一样的。”。

    从配杆的角度来想它通常是这样,就是我把杆柄(握把)和杆身的重量都确定好了;因为杆身长短不一样,根据杆来调节杆头的重量;杆身长度也是定了(也就是杆身和握把的重量已经定了),唯一能变的量就是杆头的重量,所以通过不同杆头的重量配比,最后就形成了一套系列,也就完全是一样的挥重了。 

     我觉得球打得不稳定的原因,包里的球杆配重不统一也是一大原因;还有各人在不同时期的体能状况、挥杆状态等等等等;再就是我们业余球友大多买现成杆,什么新杆觉得新鲜、觉得手感好就买了回来用,大不了新鲜劲过了,用不了了你再去买再去换,谁还管这杆挥重是多少、适不适合自己啊?这就是业余球友们常干的事,包括我在内~关于对“挥重”的困惑关于对“挥重”的困惑

关于对“挥重”的困惑
这个是测挥重滴~

关于对“挥重”的困惑

    这个是挥重数据对照表。看后面的短杆Head Weight要求最大,为了保持挥重相同!

关于对“挥重”的困惑

    这个是挥重和转动惯量的区别。平衡点到测量点的距离不同,也就是半径不同。

    关于之前他们提到的“MIO”,也不是怎么高大上的词;就是我们所说的“转动惯量”,物理名词而已。

    关于挥重,同学们可以把球杆倒过来拿着空挥试试看,你会觉得杆挥起来变得很轻了;其实上杆的重量没有变,但是它的重量平衡点不一样了,所以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

    有条件的同学量身订制球杆也没错,前提是做杆的这人真懂杆;不管球具技师学历再高,理论说得再玄妙,如果做杆的这人都没把杆弄明白,那不是坑球友呢么?

    身边也有打球不错且喜欢自己动手做杆的球友,人家享受自己做杆这份乐趣,做出来的杆确实适合自己,那是人家本事;至于说你家就有钱,你就会买,你喜欢买杆订制杆收藏杆,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花大价钱弄些个杆回来,十几套也就两套经常用;专门弄了一间屋子装球具,这绝对是真爱~  

    球杆和挥杆动作一样,只有两种:适合我或是不适合我;我不管那么多,我按照自己习惯的挥杆方式打球,拎起一支杆打起来不费劲,击出的球还不赖,那这杆就算是适合我;像我这种只关心打球没兴趣研究球具的,多琢磨怎么把自己的球打好点就行了。

    不过我还是好奇:

    一:“挥重”到底是什么?
  
    二:换握把到底会不会影响球杆对击球的本质变化?

    三:精通物理和钻研球具与我们打出好成绩有些什么必然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