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清楚的记得自己第一次是如何“下水”(赌球)的。
提到赌球就有得谈了,细讲起来估计身边关于打球的故事三天都讲不完;尤其赌球,真是江湖恩怨永无休~
那时打球已经一年了,也就打个九十几杆;偶然在一家练习场认识了一位教练,人家之前打职业,因为身体受伤不得不暂时放弃比赛,伤愈后做恢复练习,除自己在练习场练球外顺便也指导指导新手。看过人家练球,击球很扎实,距离也很远,很羡慕的说;于是主动过去跟人家虚心请教,人家(后面一律简称“W”)也很热心的为我指点,一来二去彼此比较熟悉了,相约一起打场球。
W也不开车,于是我一早和朋友去接了他前往球场;订的是大学城A场,以为特地挑了个不错的场子给他打,没想遇到那天果岭刚打完孔。
那时候我挥杆比较好,被朋友们赞“除了身高矮一点之外统统像魏胜美(挥杆姿势高举高送,偶尔喜欢戴大圆环耳环)”;现在很多人一看我打球就会问我两种问题:1,你练瑜伽吧?2,我知道你师傅是谁,Jim
Furyk!

被人家问多了,我大大方方笑自己是“金派”;于是,我在球友们的眼里就变成了“金派瑜伽高手”。啥是“高手”?当然是高差点选手喽~

W球打得很好,是真正的高手;虽然整天泡在练习场,可下场打球除了切推手比较生以外,该有距离的有距离,该有方向的有方向,看得出来很有功底。谁都有短板,他说他的短板就是短距离控制不太好;他说他200码以上觉得很舒服,200码以内有些不知道怎么打。
我研究过W的挥杆及发力方式,发觉他都是往下砸球,这一砸确实很远,可是只有下杆和送杆,没有太多收杆;所以只看到距离,看不到太高抛物线;再就是推杆,他的推杆握杆姿势和我们有太大不同,握杆后俩手食指下垂紧贴推杆握把;在我看来这样握推杆极不稳定,而他自己也承认不稳定却又一时改不了。
即使W短杆手感生疏,打得还是不错的;即使果岭刚打孔,我们的球在果岭一片小洞洞上滚滚跳跳停停;一场球下来,W还是打出了82杆的好成绩。

好几次W的球都从洞边滑过,W说平时他打那个场都是七字头,这点我毫不怀疑。相比现在很多练习场里动不动就主动跑去球友面前指导人球技,号称自己打七十几、六十几,一下场打出八十大几甚至九十大几的“教练”,我对那种人很无语;一个人打球好不好,看看人家一号木上球道率,看看铁杆方向,看看攻果岭那一杆,再看看切推基本就知道这人什么水平了。
一场球下来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人家有时会跟你讲讲球场攻略什么的;那时候还不懂“行规”,不知道跟教练下场打球还有“陪打费”这一说;请原谅我当时的幼稚,只觉得是在跟朋友打一场球而已,给人买单自然是必需的,所以只是给W付了小费买了单然后送回去。
之后又约了打球,这次是C场;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提到了比比杆玩,W很豪气的跟我说:“妹妹,我让你18杆,我们打“侬它”。”
“嗯?18杆?好呀好呀。还有,什么是“侬它”呢?”我问道。
“侬它就是No
Touch,球打到哪算哪,下水的话原地重新打。”W回答我。
“哦,这样啊?”
第一次听到这种打法,那时候是05年;那时候的我连高尔夫规则(Rules of
Golf)都没完全整明白呢,听说还有这种玩法,瞬间好奇了起来;打就打,既然人职业的都这么玩过,我也想体验一下;加上还有18杆的指标,我不心动才怪了。
于是我“下水”了,罪过啊罪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