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主题活动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2013-01-15 10:23:25)分类: 地理活动 |
地理主题活动的设计原则与方法[1]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 李志伟(528000)
开展社会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然而,课改实施以来,实践活动课程有被边缘化的趋势。西北师范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教师中,有92.1%的老师在“您经常布置的作业类型”上选择“书面习题”,能布置“社会实践活动类”作业的只占7.5%。[2]
地理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大力开展实践活动既符合新课程理念,更是地理学科的优势,并且高中课标中特别增加了“活动建议”内容。
所谓地理主题活动是指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确定地理活动主题,设计好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学生在方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和实践活动。
一、地理主题活动的设计原则
好的活动方案,能为学生提供明晰的行动指南,为其顺利完成实践活动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地理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和指向性原则
活动主题应围绕某一地理原理或规律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或解释实际问题。因此,活动内容设计应能体现科学性,能准确反映地理基本原理或规律。同时,内容指向要明确,注意选择有价值、内容积极,值得研究的内容,尽量避免不现实或没意义的主题。
2.可行性原则
设计方案的目的是让学生能以此为指导来开展活动,因此,方案内容应具备可操作性。切入口宜小不宜大,主题不要太宽泛,既要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又要具备较清晰的活动步骤,而且活动所需要的工具、设备等条件应是学生能从学校、家庭或社区中取得。如果活动条件过高,则适用的对象会愈少,能参与活动的学生亦愈少。
3.生活性原则
活动内容源于生活,从日常生产生活中,从学生身边选取适当的内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到真实的世界进行各种体验,灵活地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只有着眼于生活,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获得并增强社会责任感。
4.区域性原则
我国国土辽阔,各地经济文化背景有所不同,地域差异大,不同的学校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学生的成长环境亦不尽相同。因此,活动方案的设计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地理环境特点(自然的和社会的),充分考虑本校、本区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和学生的特长爱好,设计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活动方案。如我校地处珠江三角洲,因此,可以设计研究当地基塘生产变迁的调查活动,而如果让学生去调查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状况则不符区域性原则。
5.选择性原则
高中课改的一项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高中新课程内容的确定体现了选择性原则,关注不同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设置了必修和众多的选修模块,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样,地理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其内容也要多样化,每一必修模块活动方案既要尽可能涵盖多种活动类型(学具制作类、观测类、调查类、野外考察类和实验类等),又应有适当的数量,以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
二、地理主题活动的内容
地理主题活动主要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线索全面展开。由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因此,活动内容重点在前两条线索,即以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为主。
地理主题活动的内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挖掘。
1.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内容标准”部分,与传统的教学大纲比较,其一大创新之处是增加了“活动建议”栏目。
“‘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它与“标准”是对应关系,基本上每项或几项标准对应有一项活动建议。其以简练的纲要式表述方式呈现,我们可以从中选择适合的项目作为主题,根据需要设计成活动方案。如必修一的“模拟大气温室效应”,必修二的“调查某一工业企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必修三“荒地开发规划”等,都可以根据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内容要求设计成具体的活动方案。
2.教材中的活动类课文
目前四种版本的高中新教材都在活动课文设计上花了很多功夫,各具特色。如有的以“思考活动”、“探究活动”、“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有的以“问题研究”、“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呈现;有的则以“双系列”的呈现方式,即在课文内容系列的同时,设计了一个探究系列。这类活动课文所占篇幅的比重都在四分之一以上,而且又多根据课标“活动建议”编排。地理主题活动内容的选择,可以教材中的活动类课文作为基础,结合当地实际修改而成。
3.身边的生产生活实际
高中地理必修模块内容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基础性,密切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关。
必修一虽侧重自然地理,主要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多内容就是解释身边的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地球的宇宙环境”,看似与人们的生活有些遥远,但“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长短的变化”、“春华秋实夏暑冬寒四季的轮回”等等现象,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还有如高天流云、风霜雨雪就是大气运动的表现;“海枯石烂、沧海桑田、水滴石穿”是因了内外力的共同作用;“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变暖”更成为世界性问题,为全球民众所关注……因此,即使是自然地理内容,同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从中挖掘出很多的内容作为主题活动方案素材。
必修二主要侧重人文地理,其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关系,非常方便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实践活动。如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所在城市的变迁,家乡的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变化,身边的环境问题等等,皆可作为主题活动的研究对象。如我们可以确定“佛山市(或某城市)城市变化研究”、“陶瓷业环境污染调查”等作为主题活动内容。
必修三研究对象和内容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如何应用必修一和必修二有关的地理原理,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身必修三的教学就强调原理知识的应用,其主要的教学方式是案例教学,包括“环境与发展问题”、“流域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问题的对策措施”、“产业转移”、“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和西气东输”等,这些都可以从身边生活中找到切入点。而且教材中的案例或多或少会与我们所生活的区域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甚至就是本区域的实例。譬如教材中的部分章节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产业转移等就选取了我校所在的珠江三角洲作为案例。
三、地理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环节
设计地理主题活动方案的基本环节如下:
1.先确定主题
每一项地理主题活动都应有明确的主题,即活动的标题。主题的确定应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不能是与地理必修模块无关的主题。主题的表述尽可能简洁明了,以不超过15个字为宜。
2.明确活动目的
写明该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强调学以致用,如将要运用到的地理原理或规律,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说明活动条件
说明本次活动需要的基本条件,诸如时间、地点以及注意事项等。如果是观测活动,需要用到的工具或仪器(如温度计、手表等)。如果是调查类活动,则对需要调查的项目作简要说明。如果是制作类和实验类活动,则需要列出所需要的材料。
4.列出活动步骤
按时间顺序列出活动的基本步骤。步骤是实践活动的行动路线图,不宜分得太多太细,应简单易懂条理清晰,力避繁琐。
5.提出活动报告要求
活动报告是学生完成此次活动的成果,也是活动评价的主要依据。根据活动的实施情况,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活动报告,报告形式可以选择文字报告、图文报告、图表、幻灯片等;如果是制作类或实验类活动,则需要提交实物模型或实验报告和结论。
此外,还可根据具体活动的实际需要,要求学生撰写活动反思。
活动方案的文字表达应条理清晰、简洁明了,没有科学性错误。必要的话,配图加以说明。
地理主题活动方案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方案为行动指南开展实践活动。也可鼓励学生按照指定的地理主题和活动目的,根据自身条件,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如第3-5环节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活动主题,自行设计活动方案。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