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开课点评、总结与反思

(2010-12-15 15:12:28)
分类: 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公开周已落下帷幕,共有22位老师上了22节公开课。

一、公开课点评

以周一至周五课程为序:

1.历史科

朱亚红老师:《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力求抓住“课魂”。追求有效教学,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效结合。大胆取舍教材内容,但有所得就有所失,部分知识点未落实。

反思:老师如何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如果只关注高考,则老师会变成应试的工具。老师应用自己的思想、学科的精髓影响学生。

余春玲老师:《不同政体下的古代中国人和雅典人――穿越时空的对话》。

备学生,学生想学习什么,想了解什么?历史教育是什么?追问所教所学的历史意义,提升生命价值,尊重生命、尊重历史。以情境教学模式,“不贪近功,不求速效”,引导学生感悟历史、理解历史。让学生在与历史人物的对话中去理解和感悟历史的多面性,通过历史课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感受历史事件的灵魂,培养学生的使命意识、民主法制、独立平等的公民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反思:课不在完美,而在学生有否收获和领悟。多年教书生涯,已有惰性,通过公开课,逼迫自己研究和读书,“无知者无畏”,因为无知,所以才会去读更多的书,吸取更多的营养。

2.地理科

王军彬老师:《能源资源的开发――以山西的煤炭资源为例》。

案例教学,通过公开课及反思,发现很多问题,如课堂活动如何开展。收获很多,如人文地理教育思路的整体性。

吴延信:《常见天气系统》。

地理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多媒体运用灵活熟练。突出地理课堂的整体性学科特点,引进新的技术手段,现场制作动画,现场演示,降低抽象思维的难度。

反思:技术不应是“花瓶”,而应是应用工具。

3.生物科

李婉薇老师:《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回归原始课堂,充分运用传统媒体――黑板、粉笔和模型,电脑只是辅助。动手画简图,抽象知识具体化。

反思:40分钟内,课堂深度如何?拓展宽度如何?

黄广慧老师:《生物进化理论》。

高三常规复习课,以新闻热点“超级细菌”展开,激发学生兴趣。备学生:重点班学生学习能力强,自主复习可以基本掌握基本概念,但欠缺知识网络的建立和应用能力。因此,在课堂中特别强调在老师引导下建立知识结构,提升应用能力。

反思:平时不常用的方法,在公开课中使用,学生不太习惯,如学案的使用。

4.语文科:

周伟珍老师:《对偶修辞的运用》。

高三复习课,定位准确,注重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选题切合高考需要。联系生活中的公益广告语,引发学生兴趣。有老师自己的习作,起到示范作用,显示出老师扎实的基本功。课堂组织有效,学生练习效果好。

何兰英老师:《兰亭集序》。

明确目标,以目标为核心,组织教学,达成目标。情感体验丰富,对文本的解读深刻,练习有效。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参与学生课堂活动,在语文课中渗透养成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艺术科:

汪云老师:《形式美 艺术美》。

美术欣赏课,以不同类型不同艺术风格的美术作品作为欣赏对象,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形式美和艺术美,陶冶性情,促成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

曹国雄老师:《通俗歌曲在中国》。

采用欣赏答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好,教学重点突出,让学生在掌握通俗歌曲的种类和特点后认识到通俗歌曲的双面性,以利学生在生活中选择适合自己身心健康的作品。

6.数学科:

祁润祥老师:《点到直线的距离》。

课本常态课,按进度上。由问题推出公式,学生进行了充分练习,发挥了数学课的逻辑特点。简炼、实用、规范,探究形式灵活,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反思:老师讲的是否要与教材完全一致?怎样打开学生思维?又如何调控?

刘一学老师:《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朴实的数学常态课。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进入数学探究情景,通过问题设置,课堂练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板书整齐字体美观,语言简练清晰,师生互动好。

7.物理科

钟海武老师:《带电粒子电场中偏转》。

高三复习课。试教时进度提前过快,试教效果不理想。公开课时,及时调整,复习效果好。由浅入深,讲练结合。以具体形象的黑板擦作类比,引导学生了解微观抽象的带电粒子。

反思:适时的表扬及课后的鼓励,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信心。因此,应注意课后教育同样重要。

谢克焕老师:《变压器及其应用》。

大胆选用文科班上物理公开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指导学生对实验或现象提出问题和猜测,并实验验证学生的假设,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对学生提问题的指导应更加明确,让学生的思想焦点集中到教学的重点上来。

8体育科:

陈华亮老师:《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

本节课朴实无华,气氛活跃,有效实用,80%的学生掌握了跳高的基本技术。

老师困惑:课改后体育课五花八门,不清楚什么是一堂好的体育课,后查阅资料学习,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9.政治科

郑琳老师:《文化创新的途径》。

联系社会和本地实际,理论回归实践,以时政如上海世博会等吸引学生,激发兴趣。

反思:结合实际,但理论有待深挖。

刘治平老师:《新时代的劳动者》。

选取贴近学生需要的材料――“佛山一中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状况”,学生兴趣高,目的是想让学生从课堂中感悟到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适应社会,顺利就业。

反思:老师讲得太多,则师生互动就少了。

9.化学科

杨旺老师:《苯》。

结合环保、低碳的社会热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逐步展开,有学生实验、老师演示实验和实验录像。课堂平稳有序,精讲精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体验。

张道年老师:《离子反应》。

引入干净利落、恰到好处,选取例题典型。力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将学生融入课堂。

反思:公开课锻炼了个人能力,提升了业务水平。

10.英语科

班碧兰老师:《听力技巧》。

大胆采用2011年高三听说考试题型作为主题,没有先例可借鉴,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积累了很好的听说课经验。

反思:学会换位思考。

黄宁老师:《Literature Sport 4: The Pearl》。

选择了日常教学容易忽略的内容――英语文学欣赏,引导学生阅读英语文学,中西结合,培养学生文化修养。

11.信息技术科

何妍老师:《视听作品的编辑――转场》,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懂得判断并学会运用典型的转场方式。

反思:珍惜每一节课。信息技术课,技术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公开周总结与反思

1.多听(上)课,多受益

多听课,听多个学科的课,尤其多听公开周老师们精心准备的课,能从多角度拓展视野,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从这点看,本人是公开周的最大受益者,共听了22节课(以跟岗的骨干教师的课为主),平均每天4.4节,同时每天用2个多小时写了每节课的点评,共写了22个点评,老师感兴趣的话,可上我的博客浏览。

同样,多上公开课,也会让自己受益良多――

2.公开课是老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很多老师都表达了这个观点。不仅年青老师,执教多年的如余春玲、班碧兰等老师都有同感,认为教了多年书之后,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通过上公开课,促使自己多看书多思考,收集和查阅大量资料,阅读大量书籍,业务水平在准备公开课的过程中有所提高。

而我本人,因跟岗学习的缘故,在一周内上了三节公开课,一方面自己需要精心备课,另一方面课后与17位骨干教师一起交流点评,17个人,每人一条建议,就足以让我受益很多,改进教学。

3.坚持“两课三研讨三反思”的校本培训传统

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2009年,我校成为广东省首批中小学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方式有多种,而公开周“两课三研讨三反思”则是我校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针对试教课和公开课的研讨与反思,让我们可以借助一个真实的案例,开展基于教学实践的研究活动,不仅促使执教者吸取多方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更让备课组和科组的全体老师在专业领域进行思想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受益者并非执教者一人,而是全体研讨活动的参与者。

4.“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坚持集体备课与个性创新相结合

集体备课是我校科组校本教研的重要方式和优良传统。我们常说,公开课是一人上课,背后是集体智慧的支撑。通过集体备课能发挥备课组中各位老师的优势,集多位老师之长补己之短。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及教学风格,对同一节授课内容,“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就有了“同课异构”。对这一点,我在上周的感受最深。

上周安排了17个跟岗学习的骨干老师在高一级上了34节课,每人一个班,17个人同上《气压带和风带》。我听了每位老师的课,内容相同,但不论是教材处理、上课方式,还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都大相径庭,风格各异,但都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可以说,17节课就是17个人。所以,我们倡导集体备课,但也积极鼓励老师发挥各自所长,展示个人才华。如吴延信老师的地理课,就是一节成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虽有备课组集体备课意见作参考,但更多是吴老师个人的创意。

不仅是公开课,在平时的常态课中,我们鼓励在集体备课、统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作业的基础上,提倡各位老师张扬个性,积极创新,上出自己的特色,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5.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数学科祁润祥之问――老师讲的是否要与教材完全一致?

新课改理念强调教材是教学的资源之一,不是唯一资源,上课应是“用”教材教,而非是“教”教材。何况现在是“一标多本”,我们备课与上课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校准,课标是高中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老师可以根据对课标的解读,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自编或收集的教学资源,都可以作为上课用的“教材”。

佛山一中李志伟

2010.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