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2010-05-07 22:01:0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教学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南陵县许镇镇华林完小
[内容摘要]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之一,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朗读能有声有色的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关健词] 语感 兴趣情感
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当一篇课文教完后,成功与否的第一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学会朗读课文。那么,怎样上好低年级的朗读课,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呢?
一、融情范读,朗读感悟,传染语感
阅读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要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感。吕淑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朱作仁先生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那么什么是语感呢?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则是最积极最有效就要首先研究语文教学的规律源于语言的规律,教学的规律,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的“刺激”。张志公先生曾经告诫我们:“我们在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时,就要首先研究语文教学的规律,而语文教学的规律源于语言的规律,教学的规律,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只有强化朗读感悟,才能抓住我们的母语语言规律,抓住阅读教学的规律,抓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从母语语言规律看,我国的语言文字是代表一定意义的符号,阅读文本是“符号”和“代码”式的外部言语,需要通过读,尤其是朗读才能进行有效的转换。从教学规律看,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而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方式当然是朗读感悟。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看,小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朗读能够更为有效地刺激他们的语言直觉。因此,朗读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教师创造朗读条件,适当地范读课文,让学生“读”有榜样,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学生读好课文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一株紫丁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热爱崇敬之情。我在范读时,眉眼舒展,始终带着甜美的微笑。此时,我观察到孩子们的小脸蛋也露出舒心的笑容。当读到最后一句“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那梦呀准是又香又甜”时,我提高了音调,脑袋也不经意地随着韵律晃动,脸上的笑容更为灿烂,眼睛也带着笑意。我的感情很快被学生所感应,当孩子们捧起课本朗读时,笑意已在眼中闪烁,崇敬之情已在脸上浮现。总之,老师范读时语感要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老师的朗读技巧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得着。老师要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入景入情”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在老师的“扶读”下,就能够把课文朗读得更好。这就要求老师要加强自身朗读基本功的训练,达到较高的朗读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示范朗读的作用。
当然,有时候当学生的朗读停滞在一个高度不再进展时,播放一段录像,或展示其他课件,使学生“直接”见其人、闻其声、观其境、临其景,就会给学生带来新的刺激,重新燃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使朗读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二、“趣”字引路,注重指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欣赏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并体味朗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另外,我还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开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评选故事大王、朗读能手,调动学生读书、朗读的积极性。通过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乐于阅读课文的习惯。其次要指导学生读正确流利。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正确流利是朗读最起码的要求,如果在读时错、漏、添字很多,方音很重,就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我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指导。村于农村孩子方言较重的,指导他们利用拼音正音,鼓励他们多听广播,学习普通话,练习普通话。由于读书粗心而常出现添字、丢字、改字、颠倒等错误的,告诉他们作者写成一篇文章是经过字斟句酌的辛勤劳动的,不要轻易改动,一字之差会影响意义;教育他们树立认真读书的态度,读时要逐词逐句看清楚,反复读,反复练,老师也要指导学生利用读的多种形式,努力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实际和学生朗读水平的实际,加强学生方法的指导,强化朗读技巧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一是从朗读方式上讲,要让学生能够通过轻声朗读、放声朗读、诵读等方式,训练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感悟。二是从朗读方法上说,要使学生在朗读中能够通过注意停顿,声音的轻重、速度和节奏、语调等技巧来领略朗读的妙处,提高朗读的水平。三是从朗读的形式上讲,要形式多样,富有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让学生自由朗读,个别朗读,教师范读和引读,听录音读,师生共读,个人或小组轮读,分角色朗读,边演边读。师生互评互读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
三、着眼朗读,读中渗透,感悟情感
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表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应侧重情感 的体验,淡化技巧的要求。倘若说“正确”、“流利”地读,是“练”出来的,那么“有感情”地读,则是“悟 ”出来的。在进行必要的“重音”停顿 “速度”“高低”朗读技巧指导之处,“有感 情”地读侧重学生自我的思、悟、品。
有位教师教学《假如》一课,文中“让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一句中的“苦苦”这个词语学生不懂,教师没有抽象地下定义,而是引导学生结合上下句反复诵读,仔细体味,结果学生豁然明白:“苦苦”在这里不是说嘴里有苦味儿,是说等得“很辛苦”、“很艰难”、“很伤心”。通过细细品读,学生对“苦”字叠用也有所感悟,因此用了那么多“很”。同时,在对“苦苦”一词反复品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怜悯之心已油然而生,受到情感态度方面的教育感化,这就是成功的朗读感悟。
要想使学生通过朗读达到有效的感悟,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至关重要。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更加深透。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首先,教师必须先“动情”,要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要善于通过自身丰富的定于变化的更替情真意切的语言等,将自己的内心真情向每一个学生进行“辐射”,以情激情,如果教师本身无动于衷或无病呻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
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还必须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情境。除了利用情态语言等“煽情”之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录像等),讲激情故事、设置悬念、安排表演等,尽快地让学生入文入画,入情入境。
调动情感参与最关键的还是学生的角色移位。即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体悟情感,体验生活。如有位教师教《荷叶圆圆》一课时,把自己装扮成荷叶姐姐(胸前披挂一块纸板做的绿色大荷叶)。她启发学生说:“老师是荷叶姐姐,那你们是什么呢?”学生纷纷回答:“我是小水珠”、“我是小蜻蜓”、“是小青蛙”。在导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人人演读小水珠的“躺”、小蜻蜓的“立”、小青蛙的“蹲”,并让学生读后谈谈自己的躺(立、蹲)在荷叶上的心情和感受。学生一个个完全进入了童话世界,这样,他们的朗读都十分自然到位,理解得以深化,情感也得到升华。
四、“情”字点拨,注重评价,提高信心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语文课堂改革的基础。因此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 ,儿童心理学表明:一定的情绪是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动力因素之一。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会产生某种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会让学生增加信心,激发继续朗读的欲望。反这,学生如学生经常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就会有畏惧心理而害怕朗读,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要给予及时而有积极的评价。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朗读评价时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每一位朗读情况,正视他们的差异,评价用语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评判,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教条。如:“真是一个小播音员,可以上电视台了。”“你这儿读得真不错,如果你把这个词读得更重些,就更了不起了。”“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也到了那个美丽的地方。”等评价语言,在肯定优点的同时,这样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