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事空自知
(2022-10-25 22:28:26)
标签:
感悟 |
胜事空自知
——临《湖州妙严寺记》后创作笔记
终于升到三年级,成为两位老师第一期的临创班学员。虽然经过1300多个日子的磨砺,书写已经成为我的日常,但自知天赋不够,努力不足,从未想过要达到什么程度,从未想过要进行创作,每日临帖已经十分快乐和满足了。今年3月份开始临写的赵孟頫《湖州妙严寺记》真是让我崩溃了满长一段时间。赵字妍丽倜傥,对于用笔要求纯熟灵活,对笔有极强的控制性,而且《妙严寺记》虽以楷书为主但不乏行书笔意,一笔之间轻重提按都需要用心在意,对于性格一板一眼、直来直去的我来说真是快亦难、慢亦难,愁煞我这钢铁女汉子了。而且这次并不完全是临帖的作业,更要求以《妙严寺记》集字完成七言绝句或五言律诗的创作,这简直就是难上加难,难不可言。
第一次临帖作业交完,老师给我的批改回复是:写得少,字太大,结体不够严谨、字形把握不到位。的确,字的变化我都看得到,看到的细节越多,心就越怯、手就越抖,越想都写出来越是东施效颦。写字急不得,只能调整心态,把速度再放慢。注意控制结体的紧凑。
给自己定了计划,临一天,写一天。第一次集字创作,完全不知道怎么做。因为喜欢“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开阔,就在app里搜了老杜的《旅夜书怀》集字,写了两天,发现赵字太过婉转旖旎,写这首诗貌似差了点味道,尤其写到“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时候,那种悲郁实在是无法在笔画间带出来。字虽然写不好,但总是要写得顺气啊,果断换诗。相中了王维的《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点静气和洒脱气还是能够跟赵字契合起来的。兴致勃勃地用app集了字,就开笔写起来了。只知道是赵字,但完全没有关注是不是《妙严寺记》中的字了。临帖的时候总觉得格子太小,当创作的时候突然发现格子太大了,以为合适的大小放进去,通篇一出来,就发现型也散、气也散,每个字都站不住脚。突然就明白老师说临帖的时候注意结体,注意字形把控。创作的卡点要在临帖中找答案。于是在临的时候就有了关注重点,突然间临帖的质量就有了一个比较大的进步。
兢兢业业的钱老师给我们来了一次课中加餐,把大家打卡的创作图打出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讲解,居然看到我的字,忐忑忐忑。温柔的仙女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柔和宽容,但对于字的问题永远都是一针见血。通篇中字形不准的地方太多了,很多字都不是《妙严寺记》的字形。好吧,因为app在不支持妙严寺记的集字,我就靠感觉选了赵孟頫其他帖子上的字形,果然,老师的眼睛是雪亮地。。。。
再回头,老老实实在帖子中集字,依然是一天临一天写。带着集字的目的去临帖,突然发现原来帖子里有那么多的原字!带着创作的目的去临帖,临的时候多了对字形记忆和思考。一天一点的慢慢磨。随着临的熟练度,写作品的时候也会慢慢多了一点的自信。每次写完还是发现太多的问题,起笔、运笔、字形、结构都是问题,瞬间又会被打回原形。每天都在期待进步——发现问题——内心崩溃——顽强重建的死循环中。
因为老师说过:创作的过程就是试错的过程,所以在写作品的后期也开始给自己多一些的空间。试试写秀气一些、写粗豪一些,虽然每次都以失败收场,但挑战自己的快乐让我找到了正青春的感觉。毫不顾及地去做一些可能不会成功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一直都会觉得,写字于我确定是无用之功,并无任何实质性的意义,可是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坐在书桌前的那一个多小时。这一个多小时中我不再是工作中的人、不再是母亲、不再是妻子,我只是我自己。静默的书写承载了最丰富细微又最单纯直接的喜悦和不甘。黑白间天地辽阔,只有灯前之现我与帖中之前人,心气相通,忧喜与共,其中滋味不足与外人道已;笔墨中山河浩荡,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皆揽于怀,却只能在灯影中笑叹一声“胜事空自知。”不亦快哉!
——飞鱼 2022.7.1.记于景山亦非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