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据《新京报》“我们视频”报道,4月25日,肯德基在社交网站上发布了母亲节活动的宣传视频。在视频中,“肯德基老爷爷和一群男性在跳舞过程中,先是撕掉上衣,上身完全裸露,大秀身材,随后还开始脱裤子,最后只剩下一条内裤”。这段广告视频在网上引发了争议,“有网友认为该视频与母亲节关联不大,且较为低俗,让人难以接受”。
广告视频的两大功效就在于传播与接受,前者尽多可能地让宣传内容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传播出去,后者则要想办法让观众接受、认同广告的内容,进而被广告吸引,成为商品的潜在消费者。但是,一些广告视频过度注重传播性,认为只要能吸引眼球就能带来流量,却忽视了观众的感受,一些有低俗嫌疑的广告,虽然传播很广,却有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

近期已经有多个知名企业的商品广告因涉嫌低俗而被网友吐槽,但平心而论,与其说这是“刻意低俗”的结果,不如说是剑走偏锋的产物。一些广告视频跟主流价值观“打擦边球”,甚至挑战日常伦理,把低俗当成“幽默”,把“辣眼睛”当“吸引”,最终既污染了观众的眼睛,也对商品良好形象带来伤害。
除此之外,我们海要看到这个肯德基广告案例中的特殊性。这个发布在国外视频网站上的广告之所以引发争议,还存在文化差异的“误读”因素。具体来说,就是国外商家在自己的文化语境里自认为“合适”,但不等于在中国的文化与网络语境里就能被接受。但是,任何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在广告中都要考虑到这些因素,起码在广告设计、发布和宣传渠道上做好观众喜好的调研与分析工作,以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冲突。
一个品牌的形成要依靠优质广告的助力,广告的呈现方式至关重要。因此,分清幽默与低俗的边界,避开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误读”,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中青融评:眼见为实,就“视”论事
视频 / 新京报我们视频 评论 / 子知
————————————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