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爱心树说:三月到啦!上升的气温和越来越常见面的太阳都告诉我们,春天要来了!春暖花开的季节,是让孩子与大自然接触的好机会。
三月是爱心树童书今年的“环境主题月”,我们会在这个月之中进行和自然、环境相关主题的推送,向你推荐更多与环境有关的好书和好思路,让孩子更享受与自然相处的快乐,变得更爱自然!
接触自然对孩子有何益处?怎样才是真正的接触自然呢?来看看美国儿童心理学专家陈鲁老师的《0~6岁A 育儿法》里,她的女儿莉莉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经历——
心理学家已经通过严格的实验手段证明喜爱动物是儿童的天性。研究发现,当要求孩子们画他们最喜欢的地方时,96% 的9~12 岁的孩子画的都是室外的自然空间。科学家们认为,想亲近自然是人的天性,因为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是和自然为伍。
孩子天生对大自然有一种亲近感。很少见到不喜欢动物的孩子,很少见到不喜欢玩泥巴玩水的孩子。不用大人教,孩子会随机自发地以和年龄相符的方式和大自然互动。
亲近自然,从小做起
让孩子在雨后的水洼里跳来跳去,在雪地里打滚,在秋天的落叶堆里划拉叶子,在路边泥土里抠来抠去,在街角墙边观察缝隙里的蚂蚁……这些从成年人角度看似不规范、不干净的动作对小孩子来说寓意无穷。
莉莉外出经常捡些地上掉落的花、小树枝、小石头要带回家,会指挥我们给她拿着,或装在我们的口袋里。那几年,我和大卫的背包、大衣、外套、裤子口袋里常常一翻就是几朵皱巴巴的干花、一串树叶、一把草、几块小石头。
到了四五岁,有些孩子就已经对大自然产生生疏感或恐惧感了。那常常是因为他们从小没有机会被允许和引导去接近大自然。
亲近自然是自然科学教育的基础
记得莉莉五岁时我带她去布鲁克林植物园。在公园里一处湿地教育基地,一男一女两个年轻教育人员热情地向过往的孩子打招呼,并向孩子展示湿地对环境的重要性,比如可以在洪涝时像海绵一样吸取和储存很多水分。
为了给孩子一个形象的展示,他们把几块蘸满水的海绵扔到地上,让孩子自愿去踩,看看会有什么后果。围观的孩子里,有的一听就噌地跳上海绵狠狠一踩,一见水出来开心得很。有的一直观望,工作人员越鼓励,孩子越往后缩。
当然,我们可以猜测这是个害羞的孩子。但围观的人很少,这种行为又没什么危险。更有可能的是这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被鼓励去接近自然,相反,可能四处遭到家长的阻止。这么小的年龄就对自然事物这样不感兴趣,日后在学校和社区所有自然科学教育的机会就会因为这种倦怠和被动而错过。
融入进去,别把大自然当背景
你也许会说,我虽然不让孩子随便玩水、玩雪、玩泥巴,但我的孩子经常在大自然里啊。我们在公园里烧烤、打排球,驰骋在一望无际的高尔夫球场。
人类和自然界接触分两种:一种是把大自然当作背景,比如在森林草地上烧烤、打球,等等。一种是把大自然当作前景,比如边观看景色边在森林里散步,蹲下身来观察一朵花、一片叶子、一个小动物,注视树上的一只鸟。
把大自然当背景,只是身处自然中,做些和观察、欣赏自然无关的事情;把大自然当前景是真正意义上的亲近大自然的举动,因为从事这些活动时,大自然处在孩子注意力的中心。
欢迎留言跟我们聊聊你和孩子在大自然中的趣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