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心树·讲座记录分享】儿童情绪问题知多少?

(2014-04-11 12:54:33)
标签:

育儿

昨天,我们在【爱心树俱乐部】QQ群里进行了主题为“儿童情绪问题知多少”的线上讲座,邀请《美国心理学会儿童情绪管理完全手册》的主编侯明明和爱心树童书顾问杜廼芳老师和大家分享常见的儿童情绪问题及解决之道,很多读者和家长很受启发。

今天,小编讲线上讲座的资料整理出来,希望给更多家长一些启发和帮助,让更多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明明:

各位爱心树阅读群的读者,大家好:我是爱心树童书育儿类图书的主编侯明明,平时主要负责亲子益智类图书的编辑工作。

爱心树-杜老师:

我是爱心树童书的杜芳。

第一次看到《美国心理学会儿童情绪管理完全手册》的时候,其中有一本《胆小容易焦虑怎么办》深深地吸引了我。因为,我恰好遇到了这样一个孩子。于是,我马上买了一套送给他的父母。他的爸爸很吃惊,原来孩子这些查不出原因的“躯体症状”是由“焦虑”等心理因素引起的……

也许,在我们没有真正走进儿童情绪世界的时候,常常会对孩子的很多“不乖”的表现感到生气、愤怒、无奈、束手无策……却又不知原委、无从解决。

今天,我们分享的这几本书,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儿童的情绪是怎么回事,也能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情绪——虽然它们更复杂。

所以,我们将在这套书里和孩子一起受益。

茜茜妈:

最近这种感觉非常强烈

爱心树-杜老师:

下面,有请爱心树童书育儿类图书的主编侯明明来跟大家分享。

明明:

今天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最近出版的《美国心理学会儿童情绪管理完全手册》系列图书。这套书一共有6本,分别是:
《坏习惯改不掉怎么办》
《爱发脾气怎么办》
《爱抱怨怎么办》
《胆小容易焦虑怎么办》
《怕黑不敢一个人睡觉怎么办》
《忍不住总做同一件事怎么办》。

明明:

这套书由美国心理学会知名心理学家唐•许布纳撰写,旨在帮助上小学的孩子们解决常见的情绪问题。

说起作者儿童心理学家唐•许布纳,她起初并没想从事儿童心理咨询工作,在密歇根大学取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后,她为成人开展心理治疗工作,但孩子改变了她的初衷。

她的儿子艾力小时候有严重的焦虑症状,为了帮助儿子,她利用心理治疗中常用的认知行为疗法来疏解孩子的情绪,结果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坚定了她为孩子解决情绪问题的决心。

直到现在,她一直致力于12岁以下孩子和家长的心理咨询工作,她说自己工作和写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孩子享有充分的控制权和自由:“心理治疗不仅是解决孩子遇到的问题、努力赶走它,而是教给孩子们方法,让他们可以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于是,她撰写了这6本书,并于2005~2007年陆续出版,获得了美国育儿类出版物金奖(题外话:这个奖项《I SPY视觉大发现》系列图书也获得过)、妈妈的选择自助图书金奖等多个奖项。

明明:

这套书目前已被翻译成14种语言畅销全球,在美国亚马逊书店儿童情绪管理类排行榜上一直名列前茅,帮助成千上万个孩子摆脱了情绪问题的困扰。

这套书最大的特点是借助心理学上常用的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孩子解决情绪问题。“认知行为疗法”这个名字听起来非常高端大气上档次,我以粗浅的认识来简单地解释一下:

“认知行为疗法”的官方定义是,人的情绪来自人对周遇事物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物本身。

用书中的话来说就是,人的情绪完全是由自己的想法决定的,和周围发生的事无关。

认知行为疗法不仅关注人外在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情绪,更通过让人转变思维方式来纠正有偏差的行为。

虽然概念看似高深,但这套书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过专业的心理学词汇,因为作者是写给小学生看的。

明明:

6本书都是大16开,书中图文并茂,语言也通俗幽默,借助一个个小故事、小游戏、小魔术来让孩子逐渐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以新的视角看待遇到的问题,更好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这6本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每本书都像一本练习册,让孩子在看书的同时写写画画,互动性、参与性非常强。

每本书的正文前面有一篇写给家长的话,家长拿到书最好先通读一遍,再让孩子阅读,如果能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就更好了,因为这本书里的方法对成人和儿童都很适用。

其实,很多孩子有的情绪问题我们成人也一样会有,只是表现不同而已。

明明

家长可以在与孩子阅读的过程中一起讨论,以亲身经历加深孩子对书的理解,给予孩子支持和鼓励,说不定也能发现和解决自己的一些情绪问题呢

因为时间有限,今天我们先分享其中的三本书《怕黑不敢一个人睡觉怎么办》《爱发脾气怎么办》《坏习惯改不掉怎么办》。

明明:

很多孩子都有睡眠问题,比如不能一个人睡觉、夜醒频繁、入睡困难等,这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排在首位的原因是怕黑,还有的是因为想和白天上班的爸爸妈妈多玩一会儿,或是因为看完电视太兴奋,睡觉时安静不下来,总是胡思乱想。

相信不少爸妈都有这种经历,晚上临睡前和孩子展开谈判:什么时间睡觉、睡觉前再讲几个故事,入睡时谁陪他,结果被孩子一声声的恳求、违拗的表现搞得筋疲力尽,最后自己陪孩子在小床上睡,或是孩子挤到大床上和你们一起睡了。

这种情况长此以往,让孩子和家长都很烦恼,还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和日常生活。其实,睡觉并不是闭上眼睛这么简单,还包括很多步骤,而且每一个步骤都很重要。一旦孩子知道了正确的做法,睡眠问题就能很容易解决。

明明:

拿怕黑这个问题来说,孩子对于黑暗可能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其实别说他们,很多大人也有怕黑的心理障碍,很多孩子怕黑是因为害怕黑暗的地方会出现怪兽和坏人。

这时候单纯地告诉孩子不要去想可怕的事物是徒劳的。举个例子来说,家长们现在不要想巧克力冰淇淋,不要让巧克力冰淇淋的样子浮现在脑海中,不要想象一堆凉凉的、湿湿的、甜甜的巧克力冰淇淋摆在你面前,正等着你用勺子吃它,把巧克力冰淇淋的样子从你的大脑中赶出去。

现在,你们想到了什么?是巧克力冰淇淋,对吧?不去想某个别人不让你想的东西,几乎是不可能的,孩子也是一样。

尽管孩子听到你说“不要想怪兽了”,但他的大脑还是飞快地找到了储存怪兽想法的文件夹并打开了它。

明明:

如果你换一种方式,告诉孩子务必要想起今天打篮球的开心事,或者是和朋友课间一起跳绳的场景,效果会更好。

因为这给了孩子一个新的关注点,而不是试图禁止他想一件事,却没有给他另一个选择。

书中也举出了一些例子,让孩子实验一下是不是真的越不愿意想什么,越会想什么。

我们的大脑就好像一台巨大的电视机,如果它正闹哄哄地播放着一个恐怖片,很难让人忽视它。但有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换频道。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提前决定好在大脑电视机上观看什么节目,让孩子选择一些有趣的事,比如假期去哪玩了,生日聚会时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

当可怕的想法出现时,记住它们不过是一些图片,换频道就好了。

孩子想在大脑电视机上看什么节目呢?在书上画出来吧。

但有时候可怕的想法实在是太根深蒂固了,不论孩子多少次试着改变,它们还是回到了脑海中。发生这种情况时,家长可以让孩子像嚼口香糖一样抛弃那些可怕的想法。

明明:

想想我们平时嚼口香糖,刚把口香糖放进嘴巴里的时候,味道很浓,但随着不停地咀嚼,口香糖很快就没味道了,再嚼下去还会让人恶心,这时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把它吐掉。

有关怪兽的想法(或有关坏人的想法,以及任何可怕的想法)也是一样。它们最初可能非常逼真,把孩子给吓住了。但是,孩子可以学会不断地咀嚼这些想法,它们就会慢慢变得不再可怕了。

想想我们平时嚼口香糖,刚把口香糖放进嘴巴里的时候,味道很浓,但随着不停地咀嚼,口香糖很快就没味道了,再嚼下去还会让人恶心,这时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把它吐掉。

不断咀嚼一个想法的方式就是反复地想,有目的地想,想很多很多遍。

如果孩子害怕怪兽,可以安排一个“怪兽时间”,每天至少让孩子想15分钟怪兽,但不要在睡觉前想。家长可以和孩子利用这段特别的时间反复思考有关怪兽的事,尽情发挥想象力。

比如,和孩子编一首“ 怪兽歌”或一段“怪兽舞”,在每天的这段时间边唱边跳。

让孩子一遍又一遍地写“怪兽”这个词,或者在电脑上打出这个词,用各种各样的花哨字体排满一页。

可以和孩子一起假扮怪兽,制作怪兽面具,发出怪兽般的怒吼声来一场胳肢大战。

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画一些有关怪兽的搞笑图片。

关键在于,要让孩子一遍又一遍地写出、说出或听到怪兽这个词,让他画出怪兽的模样,模仿怪兽的行为,让他的大脑每天反复咀嚼有关怪兽的想法,直到恐惧开始消退。

然后,尝试一些更具体的跟怪兽有关的活动。让孩子画出最害怕的那个怪兽的样子。

明明:

家长也画出自己能想到的最恐怖的怪兽。然后交换你们的画,将这些画修改得可笑些。

你们可以给怪兽画上太阳镜,穿上泳衣,头顶上加个冰淇淋。

书里画出的搞笑怪兽图片

把这些怪兽图片从电脑上打印出来,给它们取名字,讲一些让人害怕的故事。再将这些怪兽图片涂上颜色,剪成一片一片的拼图来拼着玩。

各种各样和怪兽有关的活动让孩子不再害怕

明明:

这些想法就像口香糖一样,孩子咀嚼的时间越长,它们的影响力就越弱。不久孩子就会在想到怪兽(坏人,或任何其他可怕的想法)时毫不畏惧了。然后,当他晚上躺在床上时,可以很容易将那些有关怪兽的想法“吐”出去,平静地进入梦乡。

这只是书中的一个方法,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其他好玩又有效的方法,然后把制订的计划填在书后面的睡觉计划中。

让孩子循序渐进,一次练习一种书中的方法,要对他取得成功充满信心。和孩子一起庆祝每一点进步,再学习下一种方法。

留意孩子的变化:让父母陪睡的次数减少,可以更快入睡,常常一觉睡到天亮。这些都表明,新的睡眠计划正在发挥作用。

学会这些方法会让孩子们终身受用,因为这不仅解决了他们的睡眠问题,更让他们克服了心里的恐惧,懂得了设定目标并努力按照计划完成任务,最终收获成功的喜悦。

爱心树-杜老师:

稍微补充一下

这本书还给出了独自睡觉的几个阶段,爸爸妈妈可以参考。

第一阶段:在爸爸妈妈的床上和爸爸或妈妈一起入睡。
第二个阶段:在自己的床上和爸爸或妈妈一起入睡。
第三个阶段:在自己的床上入睡,但是爸爸或妈妈要坐在旁边。
第四个阶段:自己一个人入睡,但是爸爸或妈妈要待在隔壁。
第五个阶段:自己一个人入睡,爸爸妈妈可以在家里的任何地方。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要经过这样几个阶段才会独自睡觉。所以家长不必过于着急。

父母先看,再和孩子一起看

明明: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爱发脾气怎么办》这本书。

稍后提问时间和大家讨论一下这些问题哈

如果家长们对这本书感兴趣,很可能你的宝贝正有发脾气的问题,让你很头疼。

有的孩子确实很容易发脾气,哪怕是一点点刺激也会让他大发雷霆;有的孩子总是咄咄逼人,喜欢对别人拳脚相向或出言不逊。对于正在上小学的孩子来说,如果他经常发脾气,那他不太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变魔术般地摆脱这个问题。

遗传基因、性格特征、后天的影响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共同决定了孩子的行为,导致了这种倾向,这可能伴随他们一生。家长们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这样。

明明:

其实,生气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健康情绪。虽然让孩子感觉不太高兴,但它确实是身体发出的一种警示,让孩子努力去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

不过,生气往往有很大的副作用,导致孩子说出一些难听的话,做出某些极端的举动,从而陷入麻烦之中。

所以,我们应该向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生气是可以理解的,这种情绪是很正常的,但应该注意发泄怒气的方式。我们会帮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怒火,用一种有益而不是有害的方式发泄出来。

明明: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书中提到的一个扑灭怒火的方法: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

孩子在面对一个问题时通常有两种选择:

一、解决这个问题;

二、把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前进。

先来看解决问题的方面。为了解决问题,孩子需要用平静而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吼大叫起不了任何作用,用平常的语调说话,别人才能了解他的真实意图。

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明白,首先要说出问题是什么。

家有二千金:

任何情绪都是正常的,得明确这点,不能单独要求小孩别生气,而是发泄的良好途径,再者解决问题

明明:

比如,晚上孩子想熬夜看一个电视特别节目,但节目的播出时间太晚,家长让他必须在节目开始之前就去睡觉。这时,孩子应该平静地向家长说明:“我真的想看这个节目。”大哭大闹、消极拖延着不睡觉都解决不了问题,家长也会因此很困惑。

遇到这些问题时,让孩子想想怎样平静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下一步,就要让孩子思考自己想要什么。这就需要他有一定的灵活性,因为想要的和实际得到的可能不一样,孩子要能接受与原来想要的不同的东西,愿意作出妥协。

明明:

书中举出了一些例子,让孩子看看能否为这些问题想出灵活的解决办法,把自己想出的答案写在横线上。比如,孩子特别想吃炸鸡块,但家里人想去其他地方吃饭,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些问题锻炼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看看能不能想出几种可能的解决办法,让每个人都满意。

而第二种选择继续前进呢,这就是让孩子知道,有的问题即使没有解决,也可以不再继续思考它了。孩子可以做下一件事,不必抱怨或耿耿于怀。

明明:

书中举出了很多例子,比如,好朋友答应课间和你一起去荡秋千,可她却在踢足球,你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继续前进?哥哥特别喜欢叫你的绰号,他就是为了惹你生气,你该怎么办?

孩子可以决定哪些问题要和其他人商量来一起解决,哪些问题应该不予理睬,只管继续做下一件事。

有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接受现实,然后继续前进,因为这个问题并不重要,没必要在上面浪费时间和精力。

和孩子一起把选择的答案圈出来,和他商量一下该怎么办。

当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进步,或者下定决心把问题搁在一边继续前进时,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地生气了,因为他知道自己能够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他不会再想“太不公平了”或者“他是故意这么做的”,相反会开始思考一些更有用的、能让人冷静下来的想法:“这点小事不值得生气”或是“我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让孩子经常对自己说说这些话。

明明:
家长可以每天花些时间和孩子谈一谈哪个问题他处理得非常好,可以这样问他::“在那种情况下,你怎么保持冷静的?”“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你是把问题搁在一边,继续做别的事了吗?”“后来你感觉怎么样?”

这会让孩子系统地回顾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在以后的生活中从容地应对遇到的挫折。

家长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问这些问题。

爱心树-杜老师:

这套书除了为孩子提供了很多思考问题的新方法,还提供了一套灭火的“工具包”。

明明:

在和孩子一起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可以经常提到书中的比喻和例子,帮助孩子和他们的实际经历联系起来。

嗯,是呢,一定要有耐心,孩子记住学到的新方法并熟练运用它们需要时间和不断的练习。

明明:

书里是循序渐进的用很多例子和小游戏穿插起来给孩子讲的,只不过这边说的时候理论比较集中。

家长可以自己先练习书中扑灭怒火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如果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孩子也会受到积极的影响,因为言传不如身教。如果家里每一个人都学会使用这些方法,生活就会变得更加快乐和谐了。

家有二千金:

其实孩子都是从大人身上模仿的啦!从小耳濡目染大人的情绪管理,大了自然不用担心!还是大人自己先学习

北京澈澈:

哈哈,理解理解:)

是不是可以大人为主, 引导着孩子看. 对学龄前的小朋友.

明明:

嗯,可以试试

兜妈

我觉得首先是我们大人太欠缺这方面的教育,可以买来大人先好好看

萱妈:

嗯。大人学了自己先这样做,再慢慢影响孩子

明明:

这本书的分享就到这里,最后来看看《坏习惯改不掉怎么办》这本书。

“不要咬指甲。不要撕倒刺。不要吮吸大拇指了。”家长们每天会不会对孩子说这些话?尽管身体会受伤、感觉很疼,但孩子们仍然在不停地重复这些行为。坏习惯已经形成了,要停下来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

家长们每天会说这些话吗?

改掉坏习惯并不像家长想的那么容易,家长们应该都有自己喜欢吃的零食,也许还会每天都吃点,如果突然不能再吃这样东西了,家长们能适应吗?

对于大人来说很难的事,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更难了。孩子们的小习惯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微不足道。

不过,家长们不必过于担心,这些习惯行为并不代表孩子的心理出现了问题。

Amelie

不要咬指甲。不要撕倒刺。不要吮吸大拇指了。”这些习惯很多都是上幼儿园时就养成了的. 等上小学再说很有可能改不过来了.

明明:

看了这本书就可以了呀

明明:

研究发现,有这些坏习惯的孩子通常并没有比其他同龄的孩子压力大,尽管看上去他们确实需要这些习惯带来的生理安慰来调节自己的内在情绪,让自己平静下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正遭受情感困扰。

所以,这本书并不是让孩子靠意志力来克服坏习惯的,因为简单地阻止一个坏习惯是不可能的。

相反,这本书的重点在于,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坏习惯,通过培养一个新习惯来代替旧习惯,从而使他摆脱坏习惯的束缚。

明明:

这本书给了孩子们5把“钥匙”,用来解开坏习惯绑在他们身上的锁链。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其中的第2把钥匙:忙起来。

很多孩子的手和嘴都静不下来,他们总是要去碰、抓或动什么东西,或是啃、吸或嚼什么东西。

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不要为自己的坏习惯感到不好意思,也用不着对自己的手或嘴生气。这并不是它们的错,不过是他的某些行为方式。

但是,孩子不应该因为这些习惯而让自己的身体受伤、疼痛,而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让自己忙起来。

明明:

有很多方法可以让孩子的手和嘴保持忙碌,关键是要找到一些能经常做的有趣的事。家长可以让孩子想一想通常会在什么地方做那些习惯性动作,会做些什么,这些场合都是“危险区”。

比如孩子在餐桌上写作业,坐在车里无所事事的时候容易有习惯性动作,一进入这些场景中就要提醒孩子提高警惕。再和孩子一起想一想哪些办法可以让他的两只手忙起来,嘴也没空干别的事,把想出来的办法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和孩子一起做填空练习吧。

一旦进入危险区,孩子就需要用一些办法让手或嘴保持忙碌。

书中举出了很多例子,比如让手保持忙碌的方法有:玩橡皮泥、画画、抚摸小猫或小狗、串珠。让嘴保持忙碌的方法有:嚼口香糖,咬吸管、练习吹口哨、唱歌、用牙线清洁牙齿等。

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动脑筋想出更多实用的办法。

明明:

还能想出更多好办法吗?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收集实践这些活动时需要的工具,将它们放在危险区的场景中。

比如,将橡皮泥放在电视机旁边,吸管放在孩子的书包里,唱歌时用的CD 放在车里。确保将相关物品放到了孩子最需要的地方。一旦孩子进入危险区,就可以赶紧抓起一个让他保持忙碌的东西。

如果孩子总是在做作业的时候咬衣角,就让他在打开书本之前往嘴里塞个口香糖;如果孩子在车里坐着时总爱抠皮肤上结痂的地方,就在他扣好安全带后给他一根不用的鞋带来挑战一下,尽快在上面打40个结,可以和他比赛谁打结更快。

不要等到孩子重复习惯性动作之后才开始这些活动,那已经太迟了。要在之前就提醒他保持忙碌,别让坏习惯有机可乘。

明明:

家长还可以对孩子努力实践书中的方法给予奖励,但不要赞扬孩子指甲平整、皮肤光滑的表象。可以收集各种各样的小礼物,比如指甲油、孩子最喜欢的口香糖、卡通人物贴纸等,也可以让孩子想一想自己想要的奖励,比如多玩一会儿电脑,不做某种家务活。当他连续3 天实践了书中的所有方法时,就可以给他类似的奖励了。

让孩子在书上写出自己想要的奖励吧,这可以鼓励他坚持下去。

坚持不懈地练习是成功改掉坏习惯的关键,特别是在早期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做好监督员的角色哦。

书中主要谈到了5种战胜坏习惯的方法,孩子每实践一种方法,就可以涂黑一把钥匙,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就可以给予他一定的奖励。

明明:

希望孩子们看完这本书以后可以掌握其中的要领,彻底摆脱那些烦人的坏习惯。

以上就是三本书中部分内容的分享,其实书中精彩的地方还很多,有许多妙趣横生的小游戏和魔术今天出于实用的目的没有给大家展示,相信孩子们在看到这些部分时会更感兴趣。

明明:

在编辑这套书的过程中,我自己也非常受益,希望家长们看完书后,可以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孩子也一样,他们在努力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家长们可以耐心、积极地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管理自己,为孩子做好榜样,始终不渝地支持孩子、给他信心。

谢谢大家。

爱心树-杜老师:

谢谢明明!

如果拿到这套书就会看到,书的内容、开本、体例、人物形象、图画以及比较大的字体字号等,都是为小学生设计的。十分方便认识了一些字的孩子自己边看边在上面写写画画。

不过,正如刚才那位家长说的,情绪和心理活动是从小就有的,所以,也可以由家长给小孩子讲。不过,需要家长做些转换,适合自己孩子的年龄。

作者在每本书里都会强调,要避免匆匆看完本书的诱惑和冲动,一次只认真读1~2章。掌握了一种方法再继续读下去。那些匆匆读完本书,或者首先就把所有魔术部分都看完的孩子,得到的收获和没读过这本书的孩子差不多。

爱心树-杜老师:

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发现,作者在每一本书的前面,都写了一段“写给家长和看护人的话”。用的是普通的字体字号。是写给大人看的。无论孩子大小,家长自己的气质、性格、情绪状态、心理活动都会对孩子的情绪有直接影响。所以,修炼自己也是很重要的。

“写给家长和看护人的话”是给了每本书一把钥匙。而这把钥匙不仅要打开孩子这把锁,也要打开成人这把锁。

明明:

嗯,是的,其实很多时候是家长自己的情绪影响到了孩子,孩子是非常敏感的

米粒:

家长真心要以身作则啊

我发现我只要控制不住自己脾气的时候,米粒立马表现的急躁

其实她本来是个脾气非常好的孩子

明明:

是呢,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凭直觉感受到家长的情绪

山东雪妈:

感觉 这书太好了,特别需要呢

明明:

这套书其实是循序渐进地来给孩子讲故事,通过小游戏、小魔术来潜移默化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

兜妈:

表现出的行为和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跟年龄无关,大人不一定比孩子做得更好,让我们一起努力,做情绪的主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