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爱心树童书
爱心树童书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418
  • 关注人气:2,96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养育知识】胎宝宝都在“听”什么

(2014-02-24 10:23:10)
标签:

爱心树

母子健康

陈鲁

胎宝宝听觉发展

育儿

分类: 专家导读

   想知道我们的宝宝在母体里的时候,能听到什么吗?这还真是一件神奇的事。跟着陈鲁老师,开启一段了解人类听觉发展的旅程!

【养育知识】胎宝宝都在“听”什么
         胎宝宝都在“听”什么   编辑|lulu   |陈鲁

 陈鲁手记:

    2002年晚春,离预产期还有最后几个月,我挺着大肚子,坐地铁去大学授课。古老的纽约地铁站里列车奔驰而来发出的隆隆声格外响。突然从某一天开始,每当这时,肚子里就是一阵强烈的踢腾。原来是胎宝宝被外面的噪音搞烦了。束手无策的我也只好本能地把书包、报纸全堆在肚皮前以“遮盖噪音”。过了一些天,车站噪音基本上就引不起这种反应了。

    拿报纸遮肚子的同时,我身处的儿童心理学、语言认知科学领域一片红火,有关胎宝宝、婴儿听觉的新发现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给。

此刻是纽约周日的早晨,当中国大地的准爸爸妈妈们准备安静地进入梦乡的时候,我坐在家旁边的一个咖啡馆里,把科学精英们埋头耕耘而发现的种种人类早期听觉的奇妙,和大家分享。

 

 

奇妙的发现:婴儿缘何喜欢听“人话”

你也许早已知道,懵懂入世的婴儿喜欢看人的面孔胜过任何别的东西。与之相对的,你知道吗,大千世界千万种声音,婴儿最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哪怕科学家精心地用合成的声音排列出和人的声音音质相近的声音组合,在婴儿听起来,都比不上真人说话。

这很好理解,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基因被调适成主导人类去关注人类的声音,以便学得同类的语言,才能称为人类社会的一员。这和海豚的基因让海豚更关注海豚的声音是一样的。

    在人的声音里面,新生儿能辨别出母亲的声音,最喜欢听自己的母语。这是让我这个用客观“冷眼”观察科学发现的人最心旌荡漾的一幕。在巴黎的一家医院,参加一项研究的刚出生四天的婴儿在听到母语法语和外语俄语的时候,会通过使劲吮吸来争取多听听自己的母语法语。同时,大洋彼岸的两个月大的美国婴儿在使劲吮吸以便多听到自己的母语英语而不青睐外语意大利语。多么可爱的孩子,神奇的大脑,胎宝宝听觉记忆存在的多么有力的证据!

那么,我们现在追溯到宝宝还未出生时,了解下那时宝宝都在听什么!

 

问题:科学家怎么知道胎宝宝能听到什么?

    有关听觉,科学家们问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胎宝宝什么时候开始能听到什么样的音,对哪种性质的音感兴趣,听了后能记住多长时间,以及胎儿期的听觉经历是否对未来孩子各方面的成长有影响。

    所以,你自然会有个问题:那科学家怎么知道胎宝宝能听到什么、记住什么、喜欢什么?是个好问题。原来,胎宝宝对声音的各种反应是有规律的,既有生理的、也有行为的,科学家们发现了这些规律,就利用它们来设计出各种试验。

在生理上,比如胎宝宝听到声音会眨眼睛、心跳减速或加速、身体会蠕动等等。这种数据都可以用超声波和测心跳速度的装置获取。也有把小录音器伸入子宫放在胎宝宝头边以“窃听”他们听到的声音。

 

现象1:胎宝宝什么时候能听?

    怀孕10周之后,胎宝宝的外耳轮廓形成,到2324周周左右,包括耳朵和听觉神经在内的听觉系统基本发育成熟。

胎宝宝能听到什么?专家们把胎宝宝听到的声音分为两种:“宫内音”和“宫外音”。宫内音包括孕妇说话、唱歌(当然还有争吵)、母体的食物蠕动、心跳、血液循环等声音。母体外部传来的音,包括说话境的各种音都属于宫外音。“宫内音”因为没有羊水、子宫、肌肤这些声音传递的天然屏障阻挡,会被最清楚地听到。“宫外音”则被这些屏障过滤,变得不清楚。比如,胎宝宝听到的声音就像我们开车时隔着封闭的车窗听到的车外的声音。

如果近孕的肚皮播放某种音,会28个月大的胎宝宝眨眼睛,30周的胎宝宝心跳加速、身体蠕。但是,持播放同的音56后,胎宝宝反映就不么激烈了。如果10后再播,胎宝宝心跳就不么快了。就是说胎宝宝习惯了这种音了。就像当年我体内的胎儿最终停止了对地铁噪音的“抗议”这些小小“宫内人”和我们这些“宫外人”对音的反应是不是一样的?

 

现象2:胎儿后期听能力大大提高

孕期的最后六周,胎宝宝开始区分不同的音高和节奏。比如,胎宝宝心跳会因为听到不同的音高的音而有变。辨别音高和节奏的能力也让他们分辨出了对他们最重要的一个声音-母亲的声音,并且结识了对他们最重要的语言——母语。

相较陌生人的声音,胎宝宝更喜欢听母亲的声音。但是,如果非要听陌生人说话,他们更喜欢听陌生人说母语,而不是陌生人说陌生的语言。在一项研究中,美国说英语的孕妇的胎宝宝被给予听一个陌生人说英语或者同一个陌生人说外语(哈,在那项研究中外语正好是我们的普通话)的机会,胎宝宝更喜欢听英语。虽然我还不知道这项研究是否在中国做过,按逻辑推理,说普通话的孕妇的胎宝宝应该更喜欢听普通话、说四川话的孕妇的胎宝宝应该更喜欢听四川话!

 

现象3:新生儿能记住胎宝宝期听到的音

以上所说的研究发现说明胎宝宝习惯了某种声音、语流,能够记住。那能记住多长时间?出生后还能记住吗?

在一项著名研究中, 怀孕最后六周,一组胎宝宝每天听母亲朗读美国著名儿童作 家苏斯博士 (Dr. Seuss)写的韵律感很强的童谣《戴高帽子的猫》(The Cat in the Hat)。出生后,听过妈妈读童谣的那组婴儿会通过努力吮吸奶嘴来听妈妈或者陌生人读这首诗。而另外一组胎宝宝期没有听过这首诗的婴儿就没有这种反应。

在另一研究中,一组怀孕后期准妈妈看一个电视剧,24天的新生婴儿听到电视剧的主题音乐后有心跳减速、身体蠕动、关注等反映,表示他们感觉这旋律熟悉。而另外一组孕期没听到这首乐曲的孩子则没有这个反应。

 

思考1既然胎宝宝能听,那是否就让他们多听?

    除了这个问题,还有“听什么”“什么时候听”,但在这些方面的科学研究无定论。因为要做对胎宝宝进行各种声觉刺激再看未来后果的实验很难做,并且容易违背人类道德。但是,科学家在别的动物身上(很多动物的听觉系统发展和人类一样有规律可循)做的一些实验可以让我们思考。

    在动物相关的研究中发现,胎宝宝的各个感知系统按基因限定的时间表在胎宝宝期一个个按顺序发育。如果在某个感知系统不该发育的时候过分刺激,会影响别的系统的发育。

比如,山齿鹑在孵化前(相当于人类的胎宝宝期)听觉系统正在发育的时候,如果本来该更晚发育的视觉系统得到过早刺激,或者过分刺激之前已经开始发育的触觉和主管身体平衡的系统,山齿鹑就学不会辨别山齿鹑妈妈的叫声。

也就是说,奇妙的大自然有自己的法则。如果你非要孕期给孩子好的声觉刺激,就要去研究透彻胎宝宝各个知觉系统发展的敏感期,知道胎宝宝的听觉系统在什么时候能听到什么样的音、能承受什么样的音、能受益于什么样的音。比如,有研究发现,某些说帮助胎宝宝听觉的商业产品(比如一种让孕妇挂在手上的铃铛),发出的音质胎宝宝根本听不到。

大自然已经把孩子的听觉系统设计成只要正常的环境就能启动正常的发展。否则的话,设想人类千万年都没有胎儿音乐、语言教育,那些听力正常的芸芸众生是怎样创造出世界各地一个个辉煌的文明,包括美妙的音乐和既逻辑又感性的众多复杂的语言?

育儿过程中在某个时期过分执着于某样能力有让人担心的后果。我见过不少孕期沉迷胎教的准父母,想从生命存在的第一刻就不亏待孩子。与其花时间和经历在这里,还不如着眼于对家庭大环境的培养,要知道给宝宝一个和谐的环境,爸爸爱妈妈,让妈妈在孕育孩子的过程中保持愉悦的心境,这才是父母能给宝宝的最好的“胎教”。

 

思考2:有必要让宝宝在母体里就开始听音乐吗?

听觉发展和别的方面的发展一样,要目光盯好家庭气氛和谐、家长心理、生活方式健康的大方向,就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了。在这个大前提下,从种种胎宝宝的研究发现中我们可以提取出以下的借鉴点:

孕期母亲保持放松、愉快的心情。这种境况下的母亲不会长时间在噪音环境中工作,会和周围的人有正常的语言交流,会有可能欣赏美妙的音乐,让孩子有机会结识母亲的声音、熟悉母语的语流、还有巧妙的人工组合音(音乐)。我在孕期就是保持这种正常生活心态,照旧不定时地听点自己想听的音乐,照旧不经常地去听个音乐会,一次音乐会刚开始,胎儿开始乱踢腾,让人很不舒服,就起身离开了,不强求胎儿也不强求自己。

除了这个以外,没有必要刻意去让孩子接触某种音乐或语言,因为目前还没有科学证据显示这有什么长期正面效应。

前面提到的妈妈在怀孕时看电视剧的24天新生儿能听出熟悉的音乐,但是到了第21天这些婴儿就对这些音乐没有反应了。有中国的研究发现孕期听音乐的胎宝宝出生后,在1岁半左右的时候身体运动能力稍强一些。但是,要知道,能促进身体运动能力的方式实在还很多。

说了这么多,我相信聪明的你,也会对我上面提到的两个思考问题,有自己的答案了吧。

 

陈鲁,纽约大学认知与发展心理学博士,现任纽约市立大学李曼分校心理系副教授。曾任美国心理学会,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学会,纽约科学院,美东心理学会,日本语言科学学会会员。著有畅销书《0~6岁A+育儿法》。【养育知识】胎宝宝都在“听”什么

 本文选自《母子健康》2014年2月号【科学有话说】专栏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