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爱心树童书
爱心树童书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165
  • 关注人气:2,96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鲁博士青岛讲座分享(二)——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2012-08-31 09:48:35)
标签:

爱心树

陈鲁

a育儿法

孩子不听话

育儿

分类: 专家导读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这是家长经常碰到的一个情况,孩子哭闹不让爸妈上班;乱摸乱动东西;动手打人掐人;咬人、用东西戳人;非得吃什么、穿什么;在商店里非要买某样东西;很怕去上学;带他去哪儿玩,该回家了,他还不想回家……这些都是孩子不听话的表现。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我刚见到的例子,两个星期以前我在纽约做飞机,误了一班飞机,就在机场多待了一会儿,旁边一个小男孩跟爸爸在争吵,我一字不差地记了下来:

陈鲁博士青岛讲座分享(二)—— <wbr>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当时,这个爸爸非常的尴尬,我想回家以后肯定会跟男孩的妈妈说,这个小孩真不听话,在机场胡闹。

如果想真正了解这个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家长应该怎么办。我们先来看一下最基本的、心理科学发现。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刚出生下来的小猴子跟母亲分开,然后给他们造了一些人造母亲,人造母亲有两种,一种母亲身上都是铁丝网,硬梆梆的,但是有一个奶瓶,小猴子可以爬到他身上去喝奶。另外一个母亲没有奶瓶,但是身上用软软的绒布包着,小猴子爬上去,能感觉到很温暖,猴子的很多行为跟人是一样的。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一个人出生以后,到底需要什么,需要有吃的,有喝的,还是更需要温暖,需要有人去抚慰他。实验人员严密地观察这些小猴子,到底在哪个母亲身上待的时间多,结果发现,小猴子会很快跑到铁丝网的母亲身上喝奶,喝完了马上跑到绒布母亲身上,大部分时间都在绒布母亲身上。

陈鲁博士青岛讲座分享(二)—— <wbr>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我们早就知道,我们喜欢孩子、爱孩子,孩子也愿意跟我们在待在一起,但这是第一次有科学的证据来说明人除了要吃喝以外,还有别的需要,有一种温柔抚慰的需要。当孩子有这种需要的时候,他在生活中就会有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我是一个小孩,我要尽量跟爸爸妈妈或主要照顾我的人在一起,他要走,我不让他走,这个目标会导致一些其他行为,有时候就是不听话。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实验,很有意思,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一个心理学家刚生了一个孩子,孩子两周大时,她让孩子躺在婴儿床里,婴儿床上吊着一个玩具,用手拨一拨这个玩具,玩具就会动来动去,发出声音,小孩就特别高兴,但是她不停地用手戳那个玩具,也觉得挺累的。她就想出一个办法,弄了一条布腰带,一头绑在玩具上,一头绑在小孩脚上,孩子的脚无意中乱动的时候,玩具动起来了,孩子很快发现了这个规律,我的脚动,这个玩具就会动,他很高兴,就开始不断地踢脚。

    后来孩子踢累了,睡着了,醒了以后,一睁眼,一看玩具挂在那儿,玩具当然是不动的,孩子马上就开始踢脚,当时这位心理学家妈妈特别吃惊,这说明这个小婴儿是有记忆的,他睡了一觉以后醒来还记得刚才自己踢脚的话,这个玩具能动。她用这个基本的方法,通过变换间隔的时间,再让孩子去接触这个玩具,来研究婴儿的记忆。她发现,婴儿不但有记忆,并且记忆力很好,婴儿也会遗忘,但是给他提醒,以前经历的东西都会想起来。另外,她的这个发现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孩子喜欢控制周围的环境。孩子的想法是:如果我踢腿,这个东西会动。我的一个行为能造成周围某件事情的发生,这是我对环境的一种控制,他喜欢这种感觉。后来心理学家发现,这确实是人的一种天性,人喜欢控制,喜欢有一种自我能力,喜欢可以控制周围环境的感觉,我们想一想自己孩子的一些行为。这些行为有时候可能跟大人的一些习惯、要求有冲突。

准备这次讲座的时候,这位心理学家告诉我,她的一个学生说,可以绑一个气球绑在孩子的脚上,孩子会一直踢,很高兴,家长也挺省事的。

陈鲁博士青岛讲座分享(二)—— <wbr>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过去几十年心理学的发现也告诉我们,人天生就可以感受和表达各种情绪,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时候会有满足的感觉,有时候会有特别不舒服的感觉,这种感情不用家长教,孩子生下来就有。另外,心理学的发现也告诉我们,孩子看问题的角度和大人不同,这位心理学家,是纽约大学的教授,她是这个领域很前沿的一位专家,最近做了一项研究,在孩子的头上固定一个小摄像机,孩子不管爬到哪儿,眼睛里看到的东西都会被这个摄像机录下来。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录像一五一十地看到孩子看到了什么,结果发现,孩子眼中的世界还有意思,当一个十几个月的孩子在地上爬走的时候,即使家长在这个房间里,50%的时间孩子是看不到家长面部的,孩子看到的都是家长的腿,除了看腿以外,孩子大部分时间就是看地上的东西,因为地面是离他的视野最近的。

    这个其实是很直接地告诉我们,孩子看问题的物理视线跟大人不一样,孩子的心理视线和大人也不一样,我刚才举的一些例子,其实就牵扯到心理视线了,大人很在乎的东西,孩子可能没觉得这个不重要;或者正好相反,孩子特别在乎的东西,大人觉得无所谓。既然科学发现告诉我们,大人跟孩子的视线不同,目标可能就会不同;目标不同,就会跟大人有冲突,按照大人的要求来选择的话,孩子就会有负面的情绪。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首先家长应该了解其他的目标,不管是几个月的婴儿,还是十几月的幼儿,通过孩子的语言、表情了解孩子这么做到底是为什么,他想干什么,他为什么不舒服,同时孩子合理的目标家长要用合理的方式满足,不合理的目标,也要用合理的方式不满足他。

家长还要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负面行为的方法。再回到刚才那个例子上,父子俩在等飞机,孩子等着急了,就问爸爸,我们还得等多长时间,爸爸说:时间挺长的,还得一两个小时呢。孩子说:那你把手机给我,我玩游戏。爸爸说不行,不能给你。这个爸爸的做法是好的,不能把手机当成娱乐小孩的东西。孩子就不高兴了,他觉得很不耐烦,就一遍一遍地催爸爸,后来爸爸说,咱们现在走不了,孩子问为什么,爸爸说因为我没钱了。我想在做的家长可能对这一幕很熟悉,孩子非要买一个玩具,家长说不能给你买这个玩具,因为我们没钱。

陈鲁博士青岛讲座分享(二)—— <wbr>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后来孩子就不高兴了,孩子说:“我要走,但是你没钱,所以我不想跟你说话。”这句话说得特别清楚,我要走,但是你没有钱,所以我不跟你说话了,分析得很清楚。孩子控制不了情绪,一急了就哭啊,要打人啊。爸爸就说:“别闹,谁说我没钱了,我有钱。”孩子说:“你对我撒谎了。”孩子说得没错,爸爸又说:“我怎么撒谎了,我没有撒谎。”孩子说:“你就是撒谎了,你说你没有钱。”进一步的指出了证据,你撒谎了,你刚才说你没有钱。父亲说:“你干吗又哭又喊,你看周围有这么多人。”这是家长经常用的一个方法,用别人的眼光制裁自己的孩子,就是你别丢人,别给我丢人。不管孩子为什么闹情绪,不用搞清楚,你就压抑住自己的情绪就行了,这种方法很不好。孩子接着说:“我不要你骗我”,孩子的意思是,你说我胡闹,其实我没有胡闹,因为我就是在告诉你别骗我,我知道骗人不是好事,孩子的逻辑我们家长看出来了吗,其实这个孩子的思维非常清晰,很多小孩的思维是很清晰的,但是因为家长说话做事,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段,逐渐把孩子搞糊涂了。最后,爸爸拿出手机给孩子玩,孩子逐渐平静下来了,这就是家长最后的杀手锏,我觉得给孩子玩手机,让他不闹,用一个成人世界的比喻,就像美人计一样,让孩子很难拒绝,同时他的享受又是很肤浅的。

这个父亲能不能换一个方式,同样一件事情你不用多花时间,就可以彻底改变这段亲子时间的质量。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看。孩子问咱们什么时候走,我等得不耐烦了。爸爸可以说,还得一两个小时,这么大的孩子不知道一两个小时是多久,意味着什么。家长可以说,看完一集你喜欢的动画片那么长的时间,孩子就稍微有一点印象了,孩子还会不耐烦,可以带孩子看一下航班显示屏,让孩子找一找,咱们要去北京,你找找北京在哪儿,孩子找到了,家长可以说,你看北京前面还有哪些城市,告诉孩子,等飞这几个城市飞走了,我们才能走,孩子就稍微有一点具体的印象了,等待的含义,对孩子来讲更具体了。看完航班显示屏,还可以带孩子去窗边,如果能看到飞机,可以跟孩子说,你看这边停了那么多飞机,咱们为什么要等?因为每一个飞机都要从这个跑道起飞,这些飞机飞了以后,我们才可以走,这样孩子就有更具体的感觉了。

    如果这个时候还得再等的话,怎么办?可以随身带一些玩具、书,坐下来慢慢地给孩子读书,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我记得我的女儿小时候,每次出门的时候,一个特别重要的事,就是把她的书包整理好,然后看一下,今天带什么书啊,带什么玩具啊,有时候我要带着孩子办事,要排长队,要坐很长时间的车,一上车马上就把书拿上来给孩子读,这段时间我本来也是跟孩子一起渡过的,读书让坐车的时间变成了很有收获的一段时间。

如果这个爸爸当时做了这些事,结果是完全不同的,首先这个闹剧完全不会上演,并且孩子会学到很多的东西,也提高了亲子的质量。如果家长不能一下子就做一个主动的家长些,至少可以做挽回局面的家长。孩子等得不耐烦了,一看孩子的反应这么激烈,把“别闹,谁说我没有钱了,我有钱”换成,“刚才我看你着急要走,我说我没有钱,其实我有钱,咱们现在干点别的事吧,我刚才说的话不准确。”家长可以反悔,然后向孩子承认,告诉孩子事实。

如果还是不自觉地说了“别闹,谁说我没有钱了,我有钱”这句话,孩子又有进一步的反应,指责你撒谎,下一句话也可以反悔,在整个过程中,都有反悔的机会,把这个事实告诉孩子的机会。家长们可能不知道应该怎么告诉孩子,其实不用觉得我每办一件事情,每说一句话都是十全十美的,都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家长也可以不断地调整,大方向掌握好了,具体的方式和行为可以不断地调整。

    刚才说到,孩子的合理要求要合理地满足,有一些孩子的要求非常合理,或者是无关紧要的,不会造成什么伤害,没必要非要让孩子听自己的。比如说穿什么衣服啊;大家出去玩儿,他非得在某个地方停下来;看看地上的小蚂蚁或者动动这儿,摸摸那儿;在公园,你想走这条路,他想走另外一条路,或者是他想做什么事情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了。我女儿小时候拿起笔就在墙上随便画,我觉得没关系,到时候重新粉刷就行了,随便画让她有一种满足感,人天生就有控制环境的需要,需要一种放松满足的感觉,如果在无关紧要的时候满足了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家长控制他的时候,才可以更成功,孩子才更能接受。不合理的要求是什么,家长往往有自己的判断。比如说一个孩子非要长时间的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在商店里,他非要买垃圾食品,这也是不合理的,非要打人掐人,这也是不合理的。还有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秩序,比如什么时候该去上学了,在外面玩什么时候应该回家了,这些大人要给他一些规矩,让孩子知道,这是我们对你的期待,每到这个时候必须要上学,在公园玩多长时间必须要回家,你跟别人有冲突的时候,就是不能打人。这样的话,孩子在生活中,就逐渐产生一种平衡感,有的事情我能做,有的事情我不能做。他会形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感觉,这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一位研究中国儿童的华人心理学家有一个发现,两岁多的孩子中听话的孩子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听话、懂道理,家长给他讲道理比较多,讲的道理确实能懂;另外一种孩子只是表面听话,这些孩子的家长,往往采取高压式的管教方式,不跟孩子讲道理,孩子表面上不敢回绝,当时服从,但是听话对孩子来讲是因为恐惧才这么做,或者是一种策略,我先这样应付一下再说。这样的孩子并不是真的懂道理。表面听话的孩子会有很多长期的不良后果。我有一个朋友是搞临床心理学的,他跟我讲过一件事。一个6岁的小男孩去他的诊所,这个孩子在学校里有很多行为问题,老师根本应付不了他。家长送他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说你画一个人给我看看,孩子画的第一个人往往能代表他对人最重要的印象。这就是他画的孩子。

陈鲁博士青岛讲座分享(二)—— <wbr>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画得挺可爱的,嘴在笑,他给这幅画取名“一个好孩子”,这就给了心理学家一点线索,他跟家长聊,发现家长在家里不讲道理,什么事情孩子都要听他的,后果就是孩子知道,我在家里不敢反叛,到了别的地方,我觉得机会来了,就可以发泄了。

    美国对几千个儿童长期的跟踪研究发现,表面听话的孩子长大了以后特别容易产生很强的焦虑感,容易人云亦云,容易受不良影响,因为他习惯了听别人告诉他怎么做,没有锻炼出自己思考的能力。同时做事缺乏主动性,也是没有机会思考,挣扎这件事情我应不应该做,于是在不该反叛的时候反叛,就像这个小男孩一样。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适应不了复杂的现代生活,在书里面我举了很多例子,孩子主动判断的能力特别重要,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差别很大,我们需要的不是听话的孩子,一个孩子听话有很多原因。我们要的不是表面听话的孩子,要的孩子有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要什么,同时能把自己的要求表达出来,表达出来以后能坚持。当他坚持一会儿不合理的要求,发现别人告诉他目标不正确的时候,他也会妥协。妥协了以后会不舒服,但他会把自己的负面情绪自己消化掉。这样的孩子是我们需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