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故事讲述人研习班#相约荷池  畅谈桑达克  (米

(2012-06-26 17:21:39)
标签:

转载

分类: 读者热评

相约荷池  畅谈桑达克

                   ----从西方美术史入题解读《在那遥远的地方》

米菲  整理

 

(此整理文章仅代表图画书爱好者小范围讨论之观点,内文涉及画作均取自网络,特此声明---芝麻团长)

 

缘起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桑达克的三部曲之一,一直被大家认为是难懂、晦涩的图画书。图画书爱好者往往喜欢但不知如何读,也不知自己的解读是否有道理。如何解读?这是个问题。

话说马新阶老师某日来到少儿图书馆,芝麻团长向他推荐了桑达克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马新阶老师立刻被深深吸引,边读边发出“哦。。。”“哇。。。。”的赞叹,他解释说:“我是读图的”。芝麻团长立刻发出了邀请:“从西方美术史的角度入题,给桑达克迷们讲讲这本书,如何?”

第二天,传来了大师桑达克与世长辞的消息。

对大师最好的纪念,就是在他的作品中感受他所表达的思想吧。

于是,有了这次端午假期荷池之约,在这个爱书人的沙龙里,马新阶老师从西方美术史入题,带领大家解读《在那遥远的地方》。

 

入题

马新阶老师为这次沙龙做了充分的准备。

大家落座后,发现画架上摆放了一张列表,简要地标明了西方美术史的发展历程。

马新阶老师从远古时代的图像学空间讲起,深入浅出地为大家梳理了西方美术史的发展历程,为在座的画盲们建立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也让大家对古典主义画风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确实,对大多数图画书爱好者来说,对图画的欣赏和理解是个难题,远远落后于对文字的解读,甚至成为深入理解图画书的瓶颈。因此,如何提升图画欣赏水平,对图画书发烧友来说,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此为大家听完马新阶老师讲解之后的共同感叹。

关于西方绘画史,在此不予赘述,大家可以翻阅《温迪嬷嬷讲述绘画的故事》、《艺术的故事》,非常适合绘画欣赏入门者。

 

解读

    熙妈为大家读了《在那遥远的地方》作为开场,美妙的声音把大家带入了桑达克的世界。

马新阶老师认为,他在读《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时候,被桑达克的古典写实画风震撼了。这本书很有舞台剧的效果,只有平视,没有俯视、仰视、镜头拉伸的感觉,理解了这一点,就比较容易理解小怪物与其他的人物共存于同一场景了。

1、        爸爸出海这幅图

 [转载]#故事讲述人研习班#相约荷池 <wbr> <wbr>畅谈桑达克 <wbr> <wbr>(米

 

 

爱达一家在图的右边,怪物在左边。除了妹妹,其他的人都是背对这阅读者的。只有这个妹妹的脸面向阅读者,形成互动演示。

(芝麻团长:孩子正视阅读者,也是暗示接下来的故事要从她身上展开了,把读者的眼睛吸引过来。)

弗里德里希《海边的僧侣》

 

 [转载]#故事讲述人研习班#相约荷池 <wbr> <wbr>畅谈桑达克 <wbr> <wbr>(米

 

 

 

2、        妈妈在凉亭里

 

[转载]#故事讲述人研习班#相约荷池 <wbr> <wbr>畅谈桑达克 <wbr> <wbr>(米

 

这是一幅很静态的图:妈妈、爱达、妹妹都是静止的,只有小妖怪在努力工作。桑达克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他绘制地是十八世纪欧洲乡村的风景,而妈妈的形象就是当时的略带冷漠、忧伤的女主人形象。画面中,只有妈妈是穿着鞋子的,我们可以注意到,在西方宗教绘画中,只有天使、魔鬼是光着脚的,不穿鞋子的。会不会是要表达爱达和妹妹其实是同一个孩子的综合体呢,既是天使又是魔鬼,既有讨人喜欢的一面也有惹人厌烦的一面。

(三妈:妈妈从头到尾都很冷漠,没有尽到做妈妈的责任。)

3、        卧室之六幅图

 

 [转载]#故事讲述人研习班#相约荷池 <wbr> <wbr>畅谈桑达克 <wbr> <wbr>(米[转载]#故事讲述人研习班#相约荷池 <wbr> <wbr>畅谈桑达克 <wbr> <wbr>(米

[转载]#故事讲述人研习班#相约荷池 <wbr> <wbr>畅谈桑达克 <wbr> <wbr>(米

[转载]#故事讲述人研习班#相约荷池 <wbr> <wbr>畅谈桑达克 <wbr> <wbr>(米

[转载]#故事讲述人研习班#相约荷池 <wbr> <wbr>畅谈桑达克 <wbr> <wbr>(米

[转载]#故事讲述人研习班#相约荷池 <wbr> <wbr>畅谈桑达克 <wbr> <wbr>(米

 

桑达克用六幅图来描述卧室的情景,好像摄像机的跟拍,角度一点儿没有变化,只有人在变,让读者感受情节的逐渐推动。

如何不让读者感到沉闷?桑达克运用了一系列的物事暗示、烘托情节的发展。

爱达拿起号角。号角是西方宗教中大天使的道具。是否暗示着一种力量?

音乐声起。号角声表现了什么?也许此时的音乐是激昂的。

画像:这里实际上是一面镜子。镜子里反映出一幅画像里。画中人是谁?有可能是这段音乐的作者。

(米菲:也有可能画像是爱达的爸爸。爸爸提醒她要照顾妹妹这一责任。在她内心厌恶哭泣的妹妹时,会不会也有内疚感,发现妹妹的消失,她感到恐惧、不安,这时是她最需要安全感和支持的时候,于是爸爸的形象就浮现出来了。)

画像的出现,是西方绘画中常用的画中画的手法。我们可以参考《宫娥》、《阿尔诺芬尼的婚礼》中镜中人的表现手法。

 委拉斯凯兹  《宫娥》

你可以看到画家把自己也画了进去

 

 [转载]#故事讲述人研习班#相约荷池 <wbr> <wbr>畅谈桑达克 <wbr> <wbr>(米

 

 

 

 

 

 

 

 

 

 

 

 

 

 

 

凡爱克的《阿尔诺芬尼的婚礼》

 [转载]#故事讲述人研习班#相约荷池 <wbr> <wbr>畅谈桑达克 <wbr> <wbr>(米

[转载]#故事讲述人研习班#相约荷池 <wbr> <wbr>畅谈桑达克 <wbr> <wbr>(米

注意图中的凸面镜:

镜子里面映照的景物,包括凡爱克小小的自画像和证婚人。

 

向日葵:向日葵原本是生活在户外的,但在这六幅画中,渐渐向室内延伸,活跃了画面,氛围一点点烘托出压迫感。向日葵的形状貌似人脸人形,扭曲的脸、身体,表达压迫的情绪。号角吹响,向日葵充当了它的观众,与之相呼应。同时,当你发现,对于爱达来说,聆听她音乐、倾听她心声的只有向日葵时,可想而知,她有多么寂寞。

小妖怪进入室内时,室内反而是宁静的。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黑泽明的《乱》,当他们在山上狩猎,可以看到山上是很宁静的,连一丝儿风都没有。

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要营造好的氛围。

(米菲:小妖怪抢走妹妹时,向日葵也从窗外挤入室内,似乎在发出警告。当妹妹被小妖怪抢走之后,卧室里显现出安静的样子,也反映出爱达的感受。)

冰娃娃:是很具有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为什么这个替代品不是木头娃娃或其他的娃娃,有可能是冰娃娃的融化,让爱达更容易发现妹妹不见了这件事,推动情节发展。)

窗户:从窗户看出去的场景,像一幅画,烘托了故事的气氛,光线的明暗、海洋的变幻。从平静的树林、颠簸的帆船到诡异的波涛,为静态的画面增加了动感。六幅画的变化靠这些场景来表现。

雨衣、披风:披风是有魔法的,西方圣经、魔幻故事中,披风是一种道具,西方绘画中会有表现。爱达的黄色雨衣与小妖怪的灰色披风,在颜色上有很明显的区别。

(米菲:爱达选择妈妈的雨衣,是否提示,把妈妈的责任背负在身,而硕大不合身的雨衣,暗示这个错位的责任对于她来说过于沉重。)

爱达的表情:爱达一直是冷漠的。

(三妈:爱达的表情一直很冷漠,抱着妹妹但目光没有交集,尽管说着“爱你”但脸上表情没有爱的柔和。到了最后一页,妹妹失而复得了,爱达的眼中有了温情。

嫩鬼:读原文的话,可能会更好理解。爱达试图让妹妹安静下来,但妹妹没有看她。So这个词非常重要。

熙妈:之前爱达抱着妹妹的时候一直是背对着阅读者的。而当她抱着冰娃娃的时候,却是正面朝向阅读者的。这是否也可以说,爱达一直被妹妹烦扰,而此时,妹妹被替换成了冰娃娃,她感觉到手中的“妹妹”安静了,所以才说“我爱你”。

三爸:我看的时候,感觉到整个过程就是爱达对妹妹的爱恨纠结。分享一下自己小时候带弟弟的经历。被弟弟烦扰不堪,将弟弟丢在路上几分钟后又回去找他,背着他回家。之后,一直为恐惧、内疚困扰,噩梦不断。由此体会爱达的心路历程,在爸爸出海后,照顾妹妹的责任不是妈妈而是爱达,妹妹的哭闹让其烦躁,心生让妖怪带走妹妹的幻想,然而,当妖怪真的抢走了妹妹,她内心深处感到的不是快乐而是惊恐、内疚、不安。爱达吹号角,是为了盖住妹妹的哭闹声。后面的场景都是爱达在吹号角声中幻想出来的。

团长:从窗子看出去,外面的景色从森林变幻成海洋。)

 

4、        她向后翻出窗,到了那遥远的地方

 

 [转载]#故事讲述人研习班#相约荷池 <wbr> <wbr>畅谈桑达克 <wbr> <wbr>(米

后翻出窗:后翻出窗的动作,颇具张力和动感。爱达向后翻窗,而不是扑出窗去,暗示她不知道要去哪里。左边是目的地,右边是出发地,爱达和她的雨衣遮挡了部分图,分出了左右两个世界,从家里到妖怪的世界,也是从现实到魔幻的世界。

(团长:正常的是由左至右的,而此时,这个世界是颠倒的。)

船:从此岸到彼岸的连接。左边是用船来连接。

云、闪电:很阴暗,很不详的感觉。

桑达克把这幅图处理地非常高明,构思非常巧妙。

遥远的地方:与爱达所在右页的金黄色向对应,小妖怪的世界是灰色的,只能看到妹妹的惊恐的脸。

(早早:桑达克小时候,当地曾经发生过穿黄雨衣的孩子被风吹起的事件,对他应有影响。)

黄帽子、红丝带:在西方,对儿童来说,有辟邪的含义,抵抗邪恶的眼神。

5、        爱达听到爸爸的歌声

[转载]#故事讲述人研习班#相约荷池 <wbr> <wbr>畅谈桑达克 <wbr> <wbr>(米

 

爱达漂浮在强盗窝的上方,帆船代表着爸爸。这幅图很像《岩间圣母》,大家可以对比下。

达芬奇《岩间圣母》

 

[转载]#故事讲述人研习班#相约荷池 <wbr> <wbr>畅谈桑达克 <wbr> <wbr>(米

6、        小爱达要向后翻进雨中

 

[转载]#故事讲述人研习班#相约荷池 <wbr> <wbr>畅谈桑达克 <wbr> <wbr>(米

这幅图中,大家的动作都是静止的。妈妈坐在凉亭、远处的帆船、守门的小妖怪、静坐着的妹妹、坐着的水手、睡着的牧羊人。

牧羊人的存在,在圣经中,羊代表着祭品。牧羊人一直在往上走,向上帝的方向。

桑达克的这幅作品在很多时候与宗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整幅画给人的提示是,这是一个修行的过程。

(团长:大家都在路上,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爱达的心灵的成长。虽然表现的是在休息,但其实每个人都在修行的路上。)

7、        小妖怪又踢又闹

 [转载]#故事讲述人研习班#相约荷池 <wbr> <wbr>畅谈桑达克 <wbr> <wbr>(米

 

五个妖怪:每个妖怪表情不同,都是光着的,但都是一样的小魔鬼。妹妹有多可爱就有多可厌,这是爱达的内心想法,所以从她的眼中看去,像妹妹的小妖怪也很惹人讨厌。画面的安排很有节奏感。

蛋壳:寓意着新生 

大家可以参考下萨尔瓦多达利的画

 

钟乳石:牙的形状,显示着邪恶。

(嫩鬼:从英文看,是说这些妖怪和她的妹妹一样,指她们的讨厌吵闹程度,而不是指面貌。)

8、        爱达吹起号角

 [转载]#故事讲述人研习班#相约荷池 <wbr> <wbr>畅谈桑达克 <wbr> <wbr>(米

此时爱达的表情已趋于平和、妖怪们的表情趋于可爱。此时他们安静了。

(嫩鬼:爱达在故事中第一次与类似妹妹的妖怪处于同一高度)

9、        妖怪们被卷进漩涡

 

[转载]#故事讲述人研习班#相约荷池 <wbr> <wbr>畅谈桑达克 <wbr> <wbr>(米

米开朗罗基《创世纪》

 

[转载]#故事讲述人研习班#相约荷池 <wbr> <wbr>畅谈桑达克 <wbr> <wbr>(米

 

对比可以看到,左右人物的对换,而披风的运用,也在暗示要将妖怪都包裹进去。

(嫩鬼:英文是dancing river 翻译成漩涡有待商榷)

 

10、   爱达的小妹妹坐在蛋壳上

 

[转载]#故事讲述人研习班#相约荷池 <wbr> <wbr>畅谈桑达克 <wbr> <wbr>(米

 

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

 

[转载]#故事讲述人研习班#相约荷池 <wbr> <wbr>畅谈桑达克 <wbr> <wbr>(米

 

 

达芬奇《圣母子与圣安娜》

 

[转载]#故事讲述人研习班#相约荷池 <wbr> <wbr>畅谈桑达克 <wbr> <wbr>(米

 

 

大家可以对比《维纳斯的诞生》、《圣母子》,体会桑达克的古典主义画风。

11、   爱达顺着小溪往回走

 

[转载]#故事讲述人研习班#相约荷池 <wbr> <wbr>畅谈桑达克 <wbr> <wbr>(米

这时,一切趋于宁静。小桥流水,一幅世俗的乡村风景。披风不见了(任务完成),小桥上的三个村里的孩子替代了之前小桥上的妖怪,小溪边的房子里,音乐家在弹琴,这是桑达克喜爱的莫扎特的形象,牧羊人快到山顶了。

12、   妈妈读着爸爸的信

 

[转载]#故事讲述人研习班#相约荷池 <wbr> <wbr>畅谈桑达克 <wbr> <wbr>(米

爱达抱着妹妹回到家,妈妈还在凉亭里,与之前的场景相呼应,帽子在妈妈的脚下。

(团长:妹妹的帽子一直在妈妈的脚下,冰娃娃戴的帽子是爱达的想象。

三爸:西方的图画书中,很多表现孩子幻想世界的内容。比如野兽国、隧道。。。。。)

妈妈给爱达读信。妹妹和狗在玩耍,妹妹戴上了帽子。

(嫩鬼:英文中 must watch her sister and mama for papa,要求爱达为了爸爸照顾妈妈和妹妹。

米菲:可能在爸爸出海前,考虑到妈妈的这种状况,给了爱达一个照顾妈妈和妹妹的责任,而这个责任超出了她的承受能力,给了她很大的压力。

三妈:爱达在探险的过程中,穿上妈妈的雨衣,也是暗示她承担起了原本不属于她的妈妈的责任。)

 

 

 

 

 

后记

 

    从荷池归来,久久不能平静,端午剩下的两天假期里,有点儿时间就想查资料,抓个人就想接着聊桑达克,相信和我一样处于亢奋状态的童鞋不在少数吧。

 

要不要再写一段大家解读《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概况式的文字,考虑再三,决定还是不写了。

 

即使参加了沙龙的童鞋,留在记忆里的信息仍是有差异的,每个人眼中的桑达克仍是不同的,理解的《Outside  Over  There》仍是各具个人色彩的。诚如嫩鬼童鞋感叹:读绘本有三宝----读图画、读原版、大家一起读。不敢说经过这次沙龙就读懂了这篇经典作品,但我可以说在共同阅读的过程中,领略了之前不曾触及的美,我们在互相启发中,抽丝剥茧地探寻绘本之美。

 

希望通过以上整理的文字、配图及相关背景资料,能给喜爱桑达克的童鞋们一点启迪,呈现出更多精彩的解读。

 

衷心感谢马新阶老师给我们讲解西方美术史,带领我们读图画,在阅读图画书的路上给我们开启了另外一扇门,还提供了那么优雅闹中取静的荷池画室让大家静下来心来专心读书;感谢芝麻团长敏锐地抓住这一有趣的切入点,组织了这次令人回味无穷的沙龙;感谢三三爸三三妈提供摄像服务及零食美酒,让我们在饱餐精神食粮之余也没亏了口腹之欲;感谢各位童鞋的激烈讨论,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自己的理解,营造了热烈的讨论氛围,现场思想火花四溅碰撞,;感谢三三、丁丁、Suri小朋友默不作声地吃零食、画画、翻图画书、看蚂蚁搬家,自己照顾自己;感谢大家给我记录的职责,令我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突然发现自己和马新阶老师很有缘分,这是第二次为马新阶老师主讲的沙龙做记录了。

 

最后,想以Suri爸爸和我的对话作为结尾。原本是来赏荷的爸爸一不小心也参与了大半场沙龙,回去的路上,他感叹:你们这研究劲头,不像是业余玩票,是准备多专业哇!

 

我想了想,回答:我们爱孩子爱读书,钻研图画书其乐无穷;我有一桶水,才能给孩子一滴水,否则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