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不完、说不尽的桑达克——《在那遥远的地方》挑战你的阅读智慧

(2012-02-17 09:15:20)
标签:

爱心树绘本

桑达克

在那遥远的地方

凯迪克奖

育儿

分类: 爱心树世界杰出绘本选

                       读不完、说不尽的桑达克——《在那遥远的地方》挑战你的阅读智慧

莫里斯·桑达克(Maurice Sendak),是享誉世界的美国作家和儿童插图画家。他于1928610日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是美国第一个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他非凡的艺术成就对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称为“童画界的毕加索”、“图画书创始以来最伟大的创作者”。桑达克曾8次荣获凯迪克奖,并于1970年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画家奖。1996年,荣获美国国会颁发的国家艺术奖章。2003年,他还获得了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纪念奖。

1947年起,桑达克从为别的作家绘制插图开始走上绘本创作之路,后来自写自画的《野兽出没的地方》《厨房之夜狂想曲》和《在那遥远的地方》到达了艺术的巅峰,桑达克把这三部作品归结为自己的三部曲,因为它们都是“同一主题的变化:孩子如何掌握各种感觉——愤怒、无聊、恐惧、挫败、嫉妒——并设法接受人生的事实”。

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最为复杂,甚至到了晦涩难懂的地步。在开始创作之前,桑达克曾接受一个访问,他说:“我的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会是最奇怪的一部。”对于这本处处是谜的图画书,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读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们编辑部在 20111127办了一次圆桌讨论会,邀请了译者王林、图画书的研究者书虫点爸(王启荣)、小步点妈妈(孙慧阳)、郭骅、张冬、张鲁豫和编辑部同仁一起讨论,下面资料根据上述各位的发言和其他材料整理而成,希翼对各位“破译”这本“天书”起到一些作用。

故事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有一个名叫爱达的小女孩,因为她的爸爸不在家,她要帮着妈妈照顾妹妹。有一天来了两个小妖怪,用一个冰做的娃娃偷偷地调换了爱达的小妹妹。爱达披上妈妈的黄雨衣,带着神奇的号角,出发去找妹妹,经过一番波折,她终于赶走了小妖怪,成功地把妹妹营救回家……

故事一开头说,“爸爸离家出海去,妈妈坐在凉亭里”,通过两个跨页图交代故事的背景。爸爸出门了,妈妈却没管孩子,反倒是让小爱达来照顾妹妹,从画面上可以看出,爱达抱着胖乎乎的妹妹,很吃力的样子,她的眼睛却盯着地上。后来她吹起号角哄小妹妹的时候,却并没有认真看着,而是脸朝窗外,背对着小妹妹。爱达表面上只是疏忽于照顾小妹妹的责任,实际上却隐含了她对小妹妹的嫉妒情感。最后,她经过一番冒险,从小妖怪手里救回妹妹之后,画面上才出现柔和温馨的氛围。在最后一页图中,她扶着小妹妹学走路,说明爱达终于超越了嫉妒,在心中注满对妹妹的亲情之爱。

妹妹被妖怪偷走了,爱达的脸上出现了愤怒的表情,她双手握拳,双臂高举,充分体现了她内心的愤怒,同时画面上窗外海面上汹涌的波涛也暗示爱达的愤怒情感。另外,婴儿被妖怪偷走的情节,配上复杂多变的画面,再加上主人公脸部绝对称不上柔和的表情,这一切都营造出一种恐惧的氛围,切合了孩子心中难以掩藏的恐惧心理。

桑达克一直致力于表现“饱受威胁的童年”,这来源于他深植于心的童年经验。他觉得童年并非一帆风顺,不光是快乐、美满与幸福,孩子同样受到各种情绪的威胁,并且通过幻想来达到心灵的成长。这本书里,爱达吹起号角哄小妹妹的时候,显然已经进入了幻想。在幻想中,小妖怪从窗户爬进来偷走了小妹妹,她披上妈妈的黄雨衣,在空中飞行盘旋,几经波折才找到妖怪洞,后来又吹起神奇的号角迷惑住小妖怪,顺利救出小妹妹。等到她回到凉亭里的妈妈身边,这里说明她已经走出幻想来到了现实中。两幅凉亭里的场景藏着桑达克的小机关,眼尖的读者能看到小妹妹的黄帽子在同一个位置。

疑问

这个故事脉络清晰,经由文字的叙述,读者很容易获得一个充满起伏的完整故事。再观察图像时,它所传达的意义多样且充满了神秘感,在惯于条分缕析地进行理性思考的大人看来,会兴起许多的疑问。这也是本书的阅读乐趣所在,有人说“绘本是适合0~99岁的人读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是这个观点最好的注脚。

以下列举出一些很多读者会产生的疑惑:

 

Ø         故事以一场送别的场景开头,文字写“爸爸离家出海去”, 画面上出现了坐在小船里的小妖怪,他们面朝着远去的大船,是在干什么?为什么不是妈妈而是年幼的爱达抱着婴儿?

Ø         送别爸爸后,妈妈为什么呆呆地坐在凉亭里,而让小爱达抱着哭闹的妹妹?凉亭中这头大狗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妈妈穿着鞋子,而爱达和妹妹光着脚?

Ø         后来爱达发现小妹妹被掉了包,为什么是会融化的冰娃娃?屋子里墙上的画像是谁?

Ø         窗外伸进屋子中的向日葵随着画面的转换不断伸展,有什么寓意?第一个书名页中爱达教妹妹学走路的场景中也有向日葵,和这里的向日葵有什么联系?

Ø         在爱达照看妹妹的房间中,窗户外的风景不断变化,是在象征爱达的心理活动吗?海面上的帆船和风暴代表了什么?

Ø         被掉包之前的妹妹头上并没有戴帽子,为什么冰娃娃的头上会多出一顶帽子?当冰娃娃融化后,帽子也融化不见了。

Ø         小妖怪们劫走小妹妹时经过的桥,形状是不是很像牙齿呢?桥旁为什么会停靠一艘小船?

Ø         爱达在空中盘旋时,听到爸爸的歌声,画面上的水手是他的爸爸吗?出现的牧羊人和羊群又代表什么含义?

Ø         当爱达找到妖怪洞之后,为什么之前空空无脸的小妖怪变成了和妹妹一样的小女孩?那里面的蛋壳有什么含义?

Ø         当爱达抱着妹妹朝家里走去时,远方出现了蓝天白云,牧羊人领着羊群走向山岗,这代表了什么?

 

这里,我们并不试图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因为在桑达克的作品中,所有的画面都意在表达某种情绪,这种情绪是流动的,不可言传的,只需用心去聆听和体会。桑达克称这本书共包含了三层含义,这个故事的创作又近似一种不连贯的梦境的片段,因此故事的画面是无限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对这个故事的独特理解。

孩子具有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天性,他们不是看个别的细节,而是把所有的图像细节融合成为一体,体会出一种充满幻想、神秘和恐惧的气氛,把握住故事的主旨。桑达克从不担心孩子的理解力,他曾说过:“我觉得孩子读得懂一切深层含义,大多数时候反倒是成人的阅读停留在表面。”所以在给孩子朗读的过程中,如果孩子没有提出疑问,建议不要主动询问。

 

碎片

 

桑达克的三部曲虽然在主题和情节上具有相似性,但在艺术的呈现上仍然有很大的差别。它们的创作时间相差将近二十年,从结构和图画的复杂性上来讲也深浅不一。在创作一年多后,他说起创作的进展,说这本书简直是“混乱的”。接着他解释说:“我的故事来自我记忆中的点滴碎片,一时半会儿很难连起来。但是,我的某种东西决定了这些碎片必定能够连接起来。不管怎样,它们即将融合为一体。”

那么,有哪些碎片呢?

 

1. 关于偷换孩子的情节

这本书里换走小妹妹的是“goblin(音译为哥布林)”,这个是西方文化中的“妖怪”。在《格林童话》中常有出现,说的是每当美丽的婴儿出生后,哥布林便常常会用自己丑陋的孩子偷偷换走那美丽的婴儿,以人类的孩子来延续后代。

   由于“哥布林”是在西方文化中特有的,在东方语言并没有等同的概念,所以不同的中文作品对这种生物都有不同的译名,当中有译作鬼怪、恶鬼、小妖怪、妖精、地精(其实地精和哥布林是有区别的)等不同名称。本书中译为“小妖怪”。

 

2. 关于婴儿绑架的事件

桑达克曾经说,本书创作意图来自一次著名的绑架。1932年,美国著名飞行员查尔斯·林德伯格的孩子被绑架,后来又被杀死。莫里斯·桑达克在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孩,但他一直记着当他从广播听到这个消息时的恐惧感觉。后来在创作本书时,小妖怪用梯子从窗户进入房间偷换掉爱达的小妹妹,林德伯格绑架案中绑匪正是这样做的。

 

3. 关于恐惧的心理来源

莫里斯从小体弱多病,曾几次濒于死亡,所以常怀有死亡的恐惧。另外,桑达克一家是从波兰到美国来的犹太移民,在二战期间,他家留在本国的很多亲戚都被德国纳粹杀死在集中营。桑达克的父母有时会谈起死去的家人,特别是那些被杀害的小孩,这些小孩没能像桑达克这样幸运地活下来。

 

4. 关于5个小妖怪

书中画了5个小妖怪,为什么是5个,而不是其他数目?这个构思来自世界上第一例存活的五胞胎。1934528日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迪翁五胞胎是世界上第一例至今仍存活的五胞胎,在当时医疗条件还很不完善的情况下,五胞胎能存活下来非常不容易。桑达克曾说,30年代的孩子几乎没人不知道五胞胎的事,常常看到报纸上登着五胞胎微笑时、掉牙齿时或者得到一个新玩具时的照片。

 

5. 关于姐姐看护的情节

姐姐看护的情节来自桑达克自己的经历,他小时候就是由她的姐姐娜塔莉看护。因为得靠姐姐的庇护,所以桑达克说,他对姐姐具有又敬又怕的心理。桑达克曾经跟一个朋友谈起:“我姐姐娜塔莉看护还是婴儿的我的时候,差不多是爱达的年纪,我上次还问她,那时我是不是也发生过什么危险?”

 

6. 关于莫扎特

桑达克的艺术是多元的,在创作本书时也为莫扎特的歌剧《魔笛》设计场景和服装,在绘制插图的过程中,桑达克听了很多《魔笛》的音乐,所以他在爱达成功解救小妹妹后回家路上,在她们经过小溪边的屋子里画了莫扎特弹琴的侧面形象,向莫扎特致敬。另外,歌剧《魔笛》中也有绑架和解救的情节;魔笛和本书中爱达的号角都具有音乐的魔力;《魔笛》和本书中都含有愤怒的情感,这些都使莫扎特与本书有密切的关联。

 

7.关于风暴中的黄雨衣

桑达克说,他在五六岁时和隔壁邻居家的同龄女孩一起看过一本书,书里是一个有点老套的故事,说一个小女孩出门散步的时候被突起的风暴卷走。一开始,小女孩穿着妈妈的雨衣,雨衣穿在她身上明显大很多。在晴朗的天气中,她走在路上,但到下一页,突然天空浓黑如墨,狂风大作,小女孩像一片黄色的云朵一样被吹到空中——这让幼小的桑达克震惊不已。时隔四十年后,桑达克把记忆中的景象画在了本书中。

 

8. 关于历史背景的设定

桑达克把故事的主人公设定为乡间的小女孩,她穿过雨中的乡村,与偷换孩子的小妖怪战斗。有了这样的思路,桑达克设想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8世纪《格林童话》时期的欧洲乡村;莫扎特于1791年去世,最适宜的音乐只能是莫扎特。

 

 

对桑达克来说,本书的酝酿几乎从他四岁时即开始,后来正式创作时,构思、写文、绘图到完成,又历时5年,在漫长的时间里,他深受多元的艺术熏陶。而作为一个天才的绘本作家,他熟练地运用图文关系,把庞杂的思想与深邃的情感融入多元的艺术表现当中。对于这本独具桑达克风格的作品,成人读者往往觉得理解力受挫曾有人说:“《在遥远的地方》值得像《追忆逝水年华》一样受到最详尽、仔细的探讨。”也许有点夸大其词,但是本书复杂的画面确实会让人在脑海中不停放映,吸引人们一探究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