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爱心树森林大熊约克·米勒世界经典德国绘本大奖育儿 |
分类: 爱心树世界杰出绘本选 |
《森林大熊》今安在?
结尾的一页突然就没有了文字——
画面静了下来,静得让人措手不及。哦,一个多美的雪夜啊,美得都有些残酷了。雪早就住了,暗蓝色的天幕上挂着一牙弯月,还有星星点点。熊不见了,有两行熊迹伸向那个洞口,熊坐过的地方散落着一些什么……
让我们跟大熊一起经历一番如何从熊变成“人”,又从“人”变回“熊”的过程吧。
冬眠的大熊一觉醒来,发现整座森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现代化的工厂。
工厂管理员把大熊当做是偷懒耍滑的工人,喝斥他立刻开始工作。大熊一次次为自己辩解,却一次次遭到否定和嘲笑。于是他自己也渐渐动摇起来,忘记了自己究竟是谁,来自哪里……
从工厂管理员到人事主任,到副厂长、厂长,所有人都说它根本不是什么熊,而是一只不折不扣的大懒虫。最后还是董事长更“高明”,他让大熊自己证明自己是熊,还带着大熊到动物园和马戏团去,让大熊明白,真正的熊,只有动物园和马戏团里才有……
大熊彻底无奈了,回到工厂,只好穿上工作服,刮了“胡子”,打卡去上班。
巨大机器面前的人和熊都是多么地渺小……
“解雇?”大熊问道,“也就是说,我现在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谁也管不着?”大熊立刻取了行李上路了。
在冰天雪地里走了两天一夜,终于看到了一家旅馆。然而,旅馆伙计却不屑地说:“我们没有空房给工人——更不要说是一只熊了。”
“您说什么?”“我听您说‘熊’。您是说,我有可能是一只熊?”伙计一把抓起电话……
大熊转身走出旅馆,他踏着积雪,一步步向森林走去……
于是,回到了最开始的那幅画上。“我得好好想一想。”大熊在洞口做了下来。“我肯定是忘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不过,究竟是什么呢?
一个那般令人扼腕悲凉的故事戛然而止。熊是死是活,全凭读者去猜测了。关于这只森林大熊的命运,说法有分歧,一种是说它在困惑中冻死了,因为雪地上看得见它的一部分尸体。还有一种说法可能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意见,比较乐观,说是熊最终还是在回归自然的本能的召唤下醒了过来,进到洞里去冬眠了,作者留下了一个光明的尾巴。
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拥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促使人们像大熊一样思索:在现代文明的惯性中,我们到底遗忘了什么?失掉了什么?伤害了谁?帮助了谁?
约克·史坦纳
他的作品富涵存在主义的意念,监禁与自由、习惯的事实和出发的梦想一直都是他作品的主题。他在70年代陷入了一次写作危机之后,开始与画家約克·米勒合作,首部作品便是著名的《森林大熊》,他们共同创作的许多图画书都享誉全球。
约克·米勒
1942年出生于瑞士洛桑。自苏黎士比尔应用艺术学校毕业后,未满20岁便只身前往巴黎,在当地广告公司从事插画设计工作。他的画风细腻真实,擅长利用电影镜头的手法,娓娓地将故事整个道出。作品有着接近照片的风格,内容丰富,远远超过了单纯的想象。
1973年他发表了第一部作品《挖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这本书以七张折页展开的画纸,呈现一个小村庄二十年来的变迁,在国际间获得巨大反响。他独立完成的作品还有《发现小锡兵》(Der standhafte Zinnsoldat,1996)、《书中之书》(Das Buch im Buch,2001)等多部。《再见,小兔子》(Die Kanincheninsel,1977)和《太阳石》(Die Menschen Meer,1981),也是他与约克·史坦纳合作的图画书。
1994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画家奖。
获奖记录
●1994年国际安徒生奖画家奖得主的代表作
●安徒生童话书奖
●国际IBBY联合国青少年文学奖
●德国青少年文学奖图画书奖
●国际图画书艺术金牌奖
●入选日本儿童文学者协会编《世界图画书100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