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观赏《白雪晶晶》中的图画

(2011-05-11 09:37:10)
标签:

转载

分类: 读者热评
分析得非常到位的一篇心得~

    6月A组研读会的主题是如何从绘画角度去欣赏图画书。每位学员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图画书进行艺术方面的分析和学习。这个题目好有难度,彭懿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和郝广才的《好绘本如何好》都是最初级的入门读物,对于绘画方面的介绍寥寥无几,于是我又粗略的学习的珍.杜南Jane Doonan编写的《观赏图画书中的图画》(Looking at Pictures in Picture books),这本书也只为外行人提供了观赏图画书的整体思路,没有更详细的讲解,我想知道的各种媒材的使用、特征、范例都没有介绍。为了完成作业,我只得又学习了莫丽.邦Molly Bang的《图画.话图——知觉与构图》(Picture This: How Pictures Work),这本书在探索作者构图方面给我很大帮助。该书分上下两部分,作者在上篇亲自示范了构思小红帽图画的过程,下篇则总结了构图的10条原则,(上篇的示范我在以前的博文中提到过http://www.hongniba.com.cn/bbs/article.aspx?board=%E8%92%8B%E9%A3%8E%E4%B9%A6%E9%99%A2&id=34)于是我的作业思路也清晰了,根据这些构图原则,我来尝试分析一本图画书。

    凯迪克奖的作品在绘画方面都是造诣颇深甚至无懈可击的,所以我决定从凯迪克金奖作品中选择。我对1948年的金奖作品《白雪晶晶》(WHITE SNOW BRIGHT SNOW)产生了感觉,一来它的画风独特,二来没有太多参考资料影响我。

 

[转载]观赏《白雪晶晶》中的图画

    关于故事梗概大家可以到http://www.dreamkidland.cn/llyj/wxdj/了解。

 

    “阅读一本图画书的整体经验中,有一环是观看图画时的愉悦感受,以及在其间经历挑战和得到回馈”这就是珍.杜南编写《观赏图画书中的图画》的目的。于是,在我欣赏一本图画书时,我开始重视自己对作品直接产生的感觉。就《白雪晶晶》而言,我的第一感觉非常明显,就是被封面及内页中白雪映亮四处的景象所触动,唤起儿时的记忆,仿佛回到了环境还没被严重污染的那个年代,嗅到了清冽的空气。我的这种感觉正好贴近了这本书人与自然的主题——“无论天气如何,人们都不去跟自然计较,也不抱怨‘坏’天气带来的不便,而是顺应着它所带来的一切,并从中寻找快乐。日子总有阴晴圆缺,重要的是人们的心境。全书的大部分篇幅不是阴天就是下雪,只是到了最后几页,阳光才露面。然而,无论是在阴沉的天空下还是在明媚的阳光里,总是能见到从容、自然、淡定的面容,积极生活着、忙碌着、玩耍着、欢笑着的身影。”

 

    接下来所要研究的就是作者罗杰.杜沃森是如何用绘画来表现这个主题的。

 

    “要把图画书当做审美的对象,必须先了解视觉艺术传达的方式,而拥有开放的态度正是关键。” 《观赏图画书中的图画》中给了我们一些提示:

* 先从媒材及工具开始。

* 了解图画艺术的基本元素及构图。

* 了解图画中的象征符号如何暗示真实世界里我们所接触的实体,以及抽象的观念和经验。

* 拥有适当辞汇。

    但对我这样的外行人来说,这个框架太大了,媒材这一步就是个极大的难关,我把很多时间浪费在了研究《白雪晶晶》的创作媒材上,英文对媒材的标注是“acetate separations in india ink”,我被卡在了acetate separations这里,醋酸盐可以制成颜料,但也可以作为画纸,我和几个学友倾向于画家使用了醋酸纤维纸这个猜想,这种纸具有不晕染的特点,这一点在画面中非常明显,但是图画中的红色和黄色用的是何种颜料,是否和醋酸有关系?专业老师认为像水粉,覆盖性比较强。总之我明白了,即使是画家也不一定能通过作品来准确判断出作者所用的媒材(我对自己的无知开始心安理得),如果想提高这方面的判断力,就要去逐一学习各种绘画手法了,这不是我们行外人有恒心能做的事。

    关于象征符号的暗示作用和专业术语我没有时间做重点研究,前者需要丰富的知识,后者比较容易学习,阿甲总结过一些,《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和《观赏图画书中的图画》都有介绍,我这里重点学习构图的技巧,这部分知识有助于我们对图画表现主题的分析,换句话说,了解了构图原理,可以使我们通过图画分析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构图”指的是把图像元素组合在一起,这些元素大致包括:

色彩的系统

明暗的系统

大小比例与距离的间隔

*  形状的组合

*  大小图案的有序排列

线型律动交织成的网络

绘画艺术的意涵就潜藏在这些基本成分的组合里(如果这会儿看不懂也没关系)。

 

   《图画.话图——知觉与构图》中介绍了这些元素的组合原理。我这里只介绍能够套用在《白雪晶晶》上的原理,同时声明,这些原理不是绝对的,还要根据前后文脉而定,这里介绍的原理只用于分析《白雪晶晶》。

    上面介绍了这本书的主题是人与自然,那么我就根据构图原来观察作者是如何通过图画来表现自然力量的强大和人类泰然面对的心态。虽然我做的比较教条,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要先经历这一过程。

1、物体置于上半部和下半部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一幅图面上半部是自由、快乐与胜利之区;被放置在上半部的物体,往往感觉较有灵性。”

“图的下半部给人受威胁、比较沉重、比较受限制的感觉,被放置在下半部的物体同时也让人觉得比较脚踏实地。”

“同样一个物体被放在画面上半部,会比被放在下半部更引起我们的注意”

我发现杜沃森把人和象征生命的树木、房屋主要安排在上半部,体现了人类面对自然的积极心态——

 

[转载]观赏《白雪晶晶》中的图画

[转载]观赏《白雪晶晶》中的图画

[转载]观赏《白雪晶晶》中的图画

[转载]观赏《白雪晶晶》中的图画

仅有一幅图明显地将天空放压在了房屋上面,或多或少暗示着自然对人类的威胁——

[转载]观赏《白雪晶晶》中的图画

还有一处有“脚踏实地”之感——

[转载]观赏《白雪晶晶》中的图画

2、关于色彩有三项术语——

* 色相:也就是各种颜色的名字,色相具有象征性,杜沃森在白雪晶晶中指使用了三种颜色,包括留白的白色,映入我们眼帘的只有四种颜色,即:黄、红、灰白。黄色通常是人们想到太阳,觉得温暖;红色富有生命力,杜沃森只选用了这两种色彩绘制具有生命的人、房屋和动物,包括动物在树干上留下的足迹在春天到来时都变成了红色,

[转载]观赏《白雪晶晶》中的图画

蕴含着人们向往幸福安逸的生活,盼望战争结束(1947年出版的作品,创作的时间是否接近二战尾声?)。而白与黑都是“非颜色”,两者经常代表死亡。因此“黑白分明的很多物体都是无生命的:黑夜、白骨、黑炭、白云、漆黑、白雪。”作者用大面积的灰色表现阴天,晴天和雪使用了白色,而不使用最常用的蓝色描绘天空,从色彩上看,使用灰白两色明显比蓝色更加晦暗,然而从画面却感觉不到强烈的压抑,反而有些悠闲静谧的感觉,这种效果和黄、红两色的参与式分不开的,两类色彩的关系是不是很容易联想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呢!

* 色调:指的是在上了颜色的区域内亮与暗的程度。

“白或明亮的背景使我们觉得比黑暗的背景安全些,因为我们白天能看得清楚,而晚上却视觉不明。”《白雪晶晶》在色调上的运用也十分规范,阴天和晴天里色彩的明暗度明显不同。当然,每一条规则都有例外,关于这条原理有两项明显的例外是:我们会觉得在“黑暗的掩护下”潜逃比较安全;而如果我们被放逐在无止境的冰天雪地上,会觉得惶恐万分。这两条例外使我想到了在看下面这页时,并不觉得十分舒服,我隐约的感觉到在雪地上开车时的谨慎情绪,不过每个人的阅历和心境不同,看一幅图的感觉自然也有区别,所以我们还要采取一种开放的心态来欣赏图画书中的图画。

[转载]观赏《白雪晶晶》中的图画

* 饱和度:是用来形容一种色彩的纯度。红、黄、蓝三原色是具有最高饱和度的颜料,三者之间以黄色最为明亮,白色也是一种饱和色;前向于灰色调的色彩饱和度低。

色调与饱和度比色相更能充分的传达情感的内涵,《白雪晶晶》无论在色相还是色调与饱和度方面的效果都是十分鲜明的,虽然只用了两三种颜色,可见杜沃森是位用色彩讲故事的大师。

3、关于位置:

    “东西越靠近边缘,张力就越大”,被放置在图像边缘的物体具有动感,尤其是在边缘并出格的物体,仿佛随时会跳到画面之外。这种边缘效应在《白雪晶晶》中也比较明显,作者的意图是否想表现人类对自然的积极态度呢?

[转载]观赏《白雪晶晶》中的图画

[转载]观赏《白雪晶晶》中的图画

[转载]观赏《白雪晶晶》中的图画

    “画面的中心点是最有力的“注意中心”,它具有最大的吸引力”但艺术家很少将图像放在画面的中心位置,除非那个东西是要作为沉思的对象。(各种宗教都倾向于将沉思的对象放在画面的中心位置,这样做有助于看图者集中心力)

    用中心效应的原理来分析这部作品,会发现有一处明显的中心图像,就是最后一页知更鸟的位置,它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也反映了人们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

[转载]观赏《白雪晶晶》中的图画

4、隔离效应:

“空间可以把图像加以隔离,使被隔离的图像显得孤单、自由,也容易受伤害。”

[转载]观赏《白雪晶晶》中的图画

[转载]观赏《白雪晶晶》中的图画

[转载]观赏《白雪晶晶》中的图画

[转载]观赏《白雪晶晶》中的图画

比如上面这幅图,那个被隔离的图像如果有个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大小、或加上不同的颜色,会显得更突出,可是,会显得更孤立吗?因此,与同类的分开会产生孤立效果。而《白雪晶晶》中被隔离的人物和房屋在形状、色彩和大小上都具有相似性,因而也就产生了隔离的感觉。

[转载]观赏《白雪晶晶》中的图画

[转载]观赏《白雪晶晶》中的图画

5、关于形状和线条:

“横躺、平、光滑的形状让人感到安稳与平静”

“直立的形状比较主动、比较富刺激性。直立的形状背叛地心引力,它们蕴含能量,往高处伸、向天延伸。”

“斜的形状富有动力,因为它暗示动作与张力”

“看到尖锐的形我们会觉得比较害怕;看到圆形或弧形我们会觉得比较安全。”

带着这几条原理来观察作品:

[转载]观赏《白雪晶晶》中的图画

阴天的背景用横线条表现,有平静之感;


[转载]观赏《白雪晶晶》中的图画

大树是竖直向上,而树枝弧弯,蕴示着生命和安全感,房屋的棱角也不分明,让我感觉到人们面对生活的从容心态。

[转载]观赏《白雪晶晶》中的图画

倾斜形状最突出的是下面这页,大树斜跨过对页,和孩子安排在一起具有生命力的象征。

6、大小的作用:

    “一幅图中比较大的东西,令人觉得比较强壮有力。”我们通常觉得,我们大的时候比小的时候安全,因为比较有力量去战胜敌人。要创造出强壮、有威胁性的角色,最简单的方法是把它做的很大。《白雪晶晶》中有两类事物在画面中的比例较大,一个是象征天气的背景,暗示自然力量的强大;二是房屋,显示着人们内心的强大。

[转载]观赏《白雪晶晶》中的图画

    在对作品的观赏中,我还发现这部作品的文字也是很有魅力和意境的。作品开篇就是一首很美的诗,引进版没有原文,我这里提供给大家,读起来很有感觉:

    Softly, gently in the secret night,

    Down from the North came the quiet white.

    Drifting, sifting, silent flight,

    Softly, gently in the secret night.

 

    White snow, bright snow, smooth and deep.
    Light snow, night snow, quiet as sleep.
    Down, down, without a sound;
    Down, down to the frozen ground.

 

    Covering roads and hiding fences,
    Sifting in cracks and filling up trenches.
    Millions of snowflakes, tiny and light,
    Softly, gently, in the secret night.

 

    此外文字从内容上很清晰的分成三类:描写成人、孩子和动物、自然气候。很有意思的是作者把孩子和动物放在了一起。

 

    研读作业总算做完了,感谢会上参与讨论的各位学员和苏清华老师,他们的发言缓解了我比较教条的学习方式,也让我的思路开阔了许多。还要感谢提出这期主题的惠丽,让我借这个机会又多学了不少知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