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鸟是候鸟吗?
(2011-01-18 19:33:4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故事 |
习惯了教中高年级的我,一下子面对一年级的课程还真有点手足无措,三个拼音字母竟然要占用整一堂课的时间,重复来重复去,方式方法在变内容一成不变,简直是在浪费时间,心里直犯嘀咕。可没教多久,这看似简单的一年级课程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
一年级下册“识字”1中有这么一行词串:“布谷、燕子、蜜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看图“找春天”时,学生提到:“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布谷鸟在‘布谷、布谷’地叫着”;“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孩子们把认识图上的事物同所学词语联系起来,了解了春天的特征,顺利完成了预定的学习目标。
课后,在做配套语文练习册时,遇到了这样一道题——“把句子补充完整”:春天来了,
事后,布谷鸟是不是候鸟这个问题纠结了我好几天,忍不住,还是觉得应该把它搞清楚。这一查,哗啦啦出来一大片,得到了许多关于布谷鸟的资料。网上意见仍然不一。
网上认为布谷鸟不是候鸟的解释篇幅不小,可仔细阅后发现内容大多在介绍布谷鸟以寄生的方式养育幼鸟,而涉及根本问题的只此一句 :“一般在春天(春分以后)啼叫,不是候鸟。” 单单一个结论,不足采信。
大多数的资料显示布谷鸟乃是候鸟。布谷鸟学名叫杜鹃,古人称它为子规。古语中有“子规喋血”之说,意思是,此鸟喜欢不停地高歌长鸣,直到耗尽它最后一滴血为止,它寓意着一种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苏东坡的“萧萧暮雨子规啼”,崔涂的“子规枝上月三更”,陈子龙的“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这些古诗大多表达一种忧伤的意境。其实杜鹃是杜鹃科各种鸟类的通称,种类极多,如大杜鹃、四声杜鹃、鹰头杜鹃、中杜鹃、小杜鹃等。大杜鹃的叫声好像是“布谷!布谷”!所以又称布谷鸟;所谓候鸟是指随季节的变更而迁徙的鸟。布谷鸟春季在某个地区繁殖,秋季飞到较暖的地区去过冬,第二年春季再飞回原地区,只有四五月才听到叫声。体形大小和鸽子相仿,但较细长,上体暗灰色,腹部布满了横斑。脚有四趾,二趾向前,二趾向后。飞行急速无声。
民间广泛流传着“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故事,说的是在古代蜀国有个名叫杜宇的人,作了皇帝以后称为“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杜鹃鸟之名,大概来源于此。
在春夏之际,杜鹃鸟会彻夜不停地啼鸣,它那凄凉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们的多种情思,加上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另外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所以又有杜鹃花的颜色是杜鹃鸟啼血染成之说:“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