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儒家与中国儒家的最大区别
(2012-05-29 14:29:02)
日本的儒家和中国的儒家有很大的不同。我现在问一下大家,中国的儒家有哪些重要的价值?
【学生】仁、义、礼、智、信。
【杜】还有呢?
【学生】勇、孝。
【杜】“孝”在中国的儒家传统里非常重要,但日本的儒家并不强调“孝”,而特别重视“忠”。这从其武士道精神就可窥见一斑。日本社会特有的“养子制度”是造成日本儒家特别强调“忠”的重要因素之一。家长如果认为家中的几个孩子都不能继承家业,可以到外面收养一个养子,让其继承家业。养子一旦进入养父的家族,就与原来的家族断绝联系。譬如,我本来姓杜,养父姓李,我一旦进入养父的李家,那么我的忠诚就全部在李家,与杜家彻底切断关系。
一个真实的例子是,日本京都大学有三位杰出的教授,一位是贝
茂树,研究中国古代史;一位是小川环树,研究中国文学;另一位是汤川秀树,最负盛名,是日本学界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之一。在日本学术界,教授的评选极为苛刻,一个系往往只有一位教授。这三位京都大学的教授实际上是亲兄弟,可是他们之间来往极少,因为他们是代表三个不同家族的家族领袖,他们的忠诚在各自的家族身上。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反映出日本儒学和中国儒学的极大不同。一位极为杰出的研究儒学的日本学者渡边浩曾经告诉我,在江户时代一位大儒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的生父将你的养父杀了,作为一个已接受养父家庭的人,你应如何回应?在中国很简单,养父倒霉了。在日本,他说你必须杀死你的生父,然后拿着生父的头颅到养父坟前说,“父亲,我把你的仇人杀死了”,因为他认为这是体现了不共戴天之仇的基本原则。试想一下,中国的儒家有可能如此吗?
日本17世纪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山崎
斋曾问学生:假如孔子率七十二贤,领三千弟子兵,攻打日本,我们日本的儒者何以自处?学生不会回答这个问题,说孔子是热爱和平的,讲文不讲武,不会带三千弟子兵攻来。山崎说,三千弟子兵已经在日本登陆了,我们怎么办?他自己的回应是一定要把孔子打败,因为攻打邻国是不符合儒家传统的。这一段对话大家很容易理解,这位思想家认同儒家,但并不认同违背儒家的儒者,即便是孔子也不例外。山崎的回答还有很费解的下文,他说打败孔子后还要将孔子俘虏,来教化我们这个蛮夷之邦。如何解释这种现象?他充分承认日本的文化还是要靠儒家的礼乐教化来提升,而作为儒者的孔子是日本人眼中的导师,日本需依靠孔子来教化。然而日本认同儒家传统而不认同中国。
越南,也是体现儒家跨文化特征的很好的例子。在古代,越南有所谓“外王内皇”的说法,对外他们是中国的藩属国,其政治领袖是中国的一个王;而对内,他们的政治领袖自称为皇帝,和中国的天子平起平坐。在古代越南儒者眼中,中国甚至代表了一个外来的
“侵略”力量,他们有强烈的愿望使中国对越南的“侵略”不再继续。越南的历史博物馆里,有近代和法国的抗争,有现代和美国的战争,也有古代和中国的斗争。越南甚至将北国(中国)称为北寇。今天的越南虽然和中国的关系尚可,但它的民族意识非常强烈。但不可否认,儒家对越南的影响非常大。我们可以看胡志明走的道路,胡志明相当认同儒学,他的形象就是一个老儒。他在越共党中央经常提到孟子,强调“大丈夫”的精神。
很明显,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的儒家传统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我们一方面要意识到他们受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很深,另一方面还要了解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个性。此外,我们不能认为儒家传统是中华文明向外扩展的唯一渠道。为什么?文化中国地区的精神资源非常丰富,儒家传统只是诸多资源中的一种。道家、释家、民间宗教,以及各种其他传统,都是我们的资源。在民间,“文化中国”是不同的文化传统碰撞后的一种综合的思想。所以,儒家文化只是“文化中国”诸多资源中的一种。即使儒家文化没落,“文化中国”的其他资源仍然可以发展。可是,“文化中国”能不能够包括儒家文化传统的全部?不能。儒家不仅是中国的,还是日本的、朝鲜的、越南的。因此,一方面,儒家传统是文化中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文化中国”再扩大也不能包含儒家传统的全貌。
摘自《体知儒学》杜维明/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