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龙强
龙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39
  • 关注人气:3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落花生》教材解读及教案(超)

(2014-12-09 17:29:40)
标签:

转载

《落花生》教材解读

一、教材简析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作者把种花生、收花生作为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在过收获节时谈论花生作为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并在看似随意的家常谈话中,揭示出应该做什么样的人的人生哲理。行文朴实、自然、亲切,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二、教材特点
  
《落花生》一文在写作上主要的特点是以物喻人。通过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品尝花生时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去学习这篇例文。
    1
.在结构上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顺序写的。收获节时对花生的议论是重点,至于种花生和收花生的情况写得简略。这样组织材料文章脉络清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2
.重点要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在重点段中以谈话的形式,引导孩子们去认识花生的好处和特点。父亲以花生生长的情况与桃子、石榴、苹果作了对比,用来说明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特点。接着是以花生喻人,阐明了做人的道理。我们在学习借鉴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借物是为了议论。借物是为了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只有议论部分写清楚了,中心自然就突出了。所以我们说借物是手段,喻人才是目的。
    3
.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要写的事物。例文就是通过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来认识花生本身的特点,然后再用花生说明作人的道理。采用对比的手法使物更鲜明、更便于读者去理解。

三、教材位置:

   《落花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其一,语言浅显平实,简明精当,却旨趣深远,寓理于物;其二,布局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四、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自学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基本上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课堂上我将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质疑讨论、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和作者生活的背景有所不同,学生的认识就不再是囿于课文作者的观点,这就给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我将开展实话实说辩论会突破教学中的这一难点,
   
五、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5初步掌握分清文章的主次,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主次分明的表达方式。
   
六、教学重点:
  课文的主要意思是从花生的品格领悟出做人应该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时把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和初步学习分清文章主次的阅读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
   
七、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写于旧中国,作者强调要像花生那样不讲体面,默默奉献,这固然是对的,然而时代不同了,做人的理念也随之而有所变化。因此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是这一课的教学难点。
   
八、教学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为了从根本上实现这一转变,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把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思想感情。基本思路是:设疑导入,激发阅读兴趣——发挥主体,让学生自主读书——激励质疑问难,引导读中感悟—— 当堂组织辩论,鼓励各抒己见——设计扩展活动,实现知识迁移。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针对学生的特点,导入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现在,老师说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师:(出示花生的投影片)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带着这些问题去揭示课题,我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引用猜谜语,为了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重点导读。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探求未知事物,而教师只要给学生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就行了。如在这节课质疑的环节中, 我让学生自主质疑:其次,准备采用抓住关键词,直奔中心的方法,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希望使他们在思维和表达的过程中,切实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在此时出示句子,让学生去读,在读中体会词的意思。以此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说出父亲教育我们的目的。因此,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师: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师: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师: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师: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可贵之处的?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

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教者在教学活动中,不但做到了在做上教,还做到了学生在做上学。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

读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师: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师: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用——勾划出来。谁来读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

师:作者“我”怎样理解父亲的话?在文中用~勾划出来

师: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话?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师:其实,我们的身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有很多,他们就是落花生那样的人。 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呢?举例说明。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陶行知先生也说:“生活就是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者善于启发、诱导,在语文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彩虹,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

三拓展部分

师:这篇课文,从种花生到收花生、尝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尝花生到议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师: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议花生,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师: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学有法,贵在授法。教者充分得挖掘了教材的内涵,巧妙地把课文的阅读与写作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让阅读更好地为写作服务。

四、老师总结。我根据板书进行总结,让学生带着到底该做什么样的人呢? 这个问题搞一次社会调查,知道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在小组内交流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