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案例及反思
(2012-09-03 08:53:12)
标签:
杂谈 |
《落花生》教学案例及反思
罗龙强
一、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5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现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文章的主要部分是以“实录”的对话形式出现,主要通过父亲对花生的谈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感悟含义深刻的句子,反复诵读,感悟语言,体会深刻的含义。
三、教学目标
(一)认识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二)通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难点:通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五、课时安排
课前学生预习课文,认识并能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条理。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本课时通过深入地研读课文的重点段落和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以及学习对比、借物喻人、主次分明的写作手法。
六、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完成预习指导方案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引导质疑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随机纠正字音。
师:通过大家流利地朗读,我能感受到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谁知道《落花生》的作者叫什么?
生:许地山。
师,对,课文注释里告诉了我们。许地山还有一个笔名叫落华生,在古文中“华”就是“花”。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作者为什么要取这么奇怪的笔名呢?
师:学完这篇这篇课文,你就会知道原因了。上课!
【设计意图】以师生聊天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作者,拉近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对作者笔名质疑,为学习文章的中心做铺垫。
(二)预习导学,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初读《落花生》,认识了生字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请你们快速默读课文,结合课前的预习,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生: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师:你能围绕花生,用简练的语言把每一部分内容,你真会学习。
师:我们按照课文的顺序,理清了课文的条理。这节课我们就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做人的道理,学习作者是怎样由落花生写出做人的道理的。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的同时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整体把握。教学重在传授学习方法,评价时渗透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
(三)精讲点拨,品读探究。
1.学习种、收花生。
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居然”,体会心情。(教师点拨方法。)
师:(表情惊喜)“居然收获了”,居然是什么意思?你能结合上文说一说吗?
生:就是没有想到。因为上文说“没过几个月”,说明我们一家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能收获花生。
师:说得多好!抓住了关键的词语来理解居然。谁还有自己的理解?
生:居然就是出乎意料。因为这是一块荒地,荒地上也能收获花生,非常出乎意料!
师:是呀,一块荒地,居然让我们收获了花生!结合课文内容,我们就将“居然”出乎意料、没有想到的意思理解出来了。请你们再读读这段话,“居然”还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小声朗读。
生:“居然”还表达了我们几个特别高兴的心情。因为我们姐弟几个就爱吃花生,现在又收获了花生,心情特别高兴。
师:你读书真仔细!请你把这种高兴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还有不同的理解?
生:“居然”还表达了我们几个特别惊喜、愉悦的心情。第一,荒地上能收获花生。第二,我们几个月来付出的劳动没有白费。这些都让我们十分的惊喜、愉悦。
师:联系课文,同时又结合生活,谈出了自己的体会。请你来读读这一段,让我们一同来感受这种惊喜吧!
生朗读的不太好。
师:你的朗读好像不足以表达作者一家惊喜的心情。老师来读一读,请大家仔细听。
师范读,指名生读。
学生一齐有感情地朗读。
师:结合课文内容,我们理解了居然的意思,再结合生活,不仅理解了词义还体会出居然所表达的心情,使居然的含义更加充实。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情感。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课要书声琅琅,将对词语的理解融入到感情朗读中,读中悟,悟中读。
2.学习尝、议花生。
过渡语:花生收获了,全家人坐在一起品尝花生,议论花生。
出示“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设疑:父亲的哪些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划出父亲的哪些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小组交流:你划了哪些?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话的意思呢?把你课前的预习和同学交流一下,你会有新的发现和理解。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设计意图】语言文字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信息储量,在教学中抓住教材中的关键字眼,作为一种文本资源进行综合开发,达到“牵一发动全身,抓一字揽全文”的效果。这种以点带面的资源开发和设计,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预设一: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默读,思考:父亲认为花生的最可贵之处是什么?你能用哪些词语来概括。
生:藏而不露、默默无闻、朴实无华、无私奉献等。
再读这段话,思考:课文是怎样将花生的可贵之处写出来的?结合你课前的预习说一说。
出示桃子、石榴、苹果与花生的图片。
生:父亲用桃子、石榴、苹果与花生相比,桃子、石榴、苹果都是高高地挂在枝头,可是花生是矮矮地埋在地里。让我们感到花生藏而不露,默默无闻。
师小结:是的,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通过对比就将花生的特点呈现在我们眼前。若要表达事物的某一特点,我们就可以通过描写一些熟知的事物特点与其进行对比。
师:谁来试着通过朗读来让我们感受这种鲜明的对比,把花生的可贵之处表现出来。
指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图文并茂,引导学生自己感受到对比这种写作手法,为日后的习作和阅读理解打基础。通过理解、朗读,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花生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无私奉献。
预设二: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父亲的意思是让我们像花生那样,虽然外表不好看,矮矮地长在地上,果实也不是鲜红嫩绿,而是埋在土里,可是花生可以榨油,价格便宜,谁都爱吃。
师:联系上文,你就把这句话理解出来了,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花生的确如此,除了文中提到了好处外,花生还含有丰富的钙和锌,你们吃了有助于骨骼和智力的发育。花生真是宝,虽然不好看,可是太有用了!
小组讨论:结合生活,说说哪些人也像花生一样,不图虚名、默默奉献?
生:清洁工,他们每天都不辞辛苦地打扫卫生,虽然他们手和衣服都脏了,可却为我们创造了洁净的环境。
生:建筑工人,他们不分昼夜地工作着,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越来越舒适美丽!
……
师:将你的理解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吧!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渗透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
预设三: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父亲的这句话:如果你是这位父亲,请你读。
师:联系上文,说说父亲的希望是什么?(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生:父亲的希望就是: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出示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理解“体面”。
师:什么是体面?
生表达稍有困难。
师:(指着自己的衣服)你们看老师今天穿的好看不好看?
生:好看!
师:体面不体面?
生:体面!
师:老师长得体面吗?
生:体面!
师:所以说,穿着或外表好看就是体面。
结合生活,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生活中,我们不要只做外表漂亮的人,更要做能给别人带来帮助的人。
生:心灵美比外表美更重要!
师:所以,我们要牢记父亲的希望(引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关键是给学生创设思考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发现答案。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结合,学生结合生活对身边的人及自身有更高的评价,学以致用,深刻地领悟文章主旨。
师小结:父亲希望孩子们能像花生那样,朴实无华,却很有用。课文从议花生讲到做人,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
师:结合我们的分析理解,谁来说说为什么父亲的这些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生:父亲话虽然很简短,但给作者深刻地人生启示,教育作者如何让做人。
生:父亲的话教育了我们一家人,虽然作者年龄小,却一直按父亲的教育要求自己,永远不会忘记。
师:带着我们的理解,再来读读父亲的这些话。
指导朗读父亲的三段话。
【设计意图】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开始的问题有整体的认识,让学生对文章主旨渐趋清晰。
(四)当堂训练,拓展延伸
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学习今天这种对比和借物喻人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学生当堂练笔,教师巡视、作品展示。
生:我选择的是小草。小草虽然没有花朵的五彩缤纷,没有大树的高大挺拔,可是小草拥有强大的生命力,默默无闻地为我们美化环境。
生:我选择的是橡皮。橡皮原本是干干净净的,但为了清除我们的错字,给我们带来了干净,自己却弄脏了身体。
……
师:细心观察生活,我们就能得到很多人生的启示和道理。
【设计意图】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迁移,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五)总结评价,回归目标。
1.点名作者笔名的含义。
师:课文学到这,作者许地山为什么要以落华生为笔名,你知道了吗?
生:作者希望自己也像落花生一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师:对, 许地山先生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设计意图】解开课前的疑问,对作者有了更深的了解,清晰地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文章主次分明的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种花生、收花生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可作者却只写了一个自然段,尝花生、议花生只是一个晚上的事,作者却用了整整十四个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想法。
生:议花生是这篇课文的重点,为了高速我们做人的道理。所以要多写这部分内容。
师:这篇文章是借花生来说明做人的道理,所以作者重点来写,写得非常具体。恰当地安排详略,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深刻的研读了许地山先生的名篇《落花生》,学习了主次分明、运用对比和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到做人就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有用的人。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像落花生一样,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
八、板书设计
落
花
生
九、课后反思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讨,交流、感悟课文内容。本着这种理念,教学本课时,我尽量做学生的引路人,鼓励学生主动去理解、去感悟。
1.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教学本课无需面面俱到。因此,在处理种花生、收花生这部分内容时,我只选取了对“居然”一词的理解。这样的设计,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既理解了词义,也体会了文中人物心情。从而达到对“居然”的理解运用,学生也从中学到理解词语的方法。
2.课上,我把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思想感情。另外,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怎样将花生的可贵之处写出来的?”,让学生感受花生最可贵的同时也学习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课文由花生写到做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像花生一样的人,感悟文中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我又设计了一个课堂小练笔。在掌握写作手法的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3.为了让学生了解“主次分明”的写作手法,我将这一学点放在课堂结尾处。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明晰的掌握后,通过自然段数的对比及文章主旨的阐述,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明白主次分明的好处。
在本课的教学中,本人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个性展现不够,个别地方引导不够到位,比如说说哪些人也像花生一样,不图虚名、默默奉献。学生说得不够透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