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个人感悟 |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程标准的这段话意思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课程性质的正确认识关系到教师如何正确看待新教材、处理新教材,如何进行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设计,关系到教师自己如何对待自身的教、教什么,如何对待学生的学、学什么这样一个个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只有解决这个关键问题,才能解决语文教学中各种有悖语文教学规律和课改精神的教学现象。才能生成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振的阅读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高效。
在怎样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问题上,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在这方面,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重人文轻语言的现象,根子出在对“语文”的理解上,出在对语文教学、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上。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首当其冲的专务。是任何一门学科不能替代的。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特点是“小”,除了具有工具性的性质,还有基础性的特征。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把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都没有准确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理论上如何澄清,而且更要关心在操作层面上怎样落实。
关于怎样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准确地把握阅读教学“教什么”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它要求教师必须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
第一步,教师先要作为一般读者赏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本文”、“披文以入情”,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依据课标年段要求、教材单元要求确定课文教学目标,也就是从我们刚才发现的众多点中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来一番筛选,找准本课教学语言训练的重点,同时准确把握语言文字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内容。
文本的解读要注意“四忌”,一忌浅──浅尝辄止;二忌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三忌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由于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教师不知所措,不加引导,甚至推波助澜(如,《麻雀》,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赞美勇敢的力量,爱的力量。而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的行动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作引领,还顺着学生的话说: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四忌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远离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因此,准确地解读文本,准确地把握阅读教学“教什么”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进行教学设计,在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制定明确、恰当、简明的教学目标和简约的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情感和学习能力。在“理解内容”方面,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往往已经理解了,甚至发表了精当的见解,老师还不断地问,学生只好强打起精神答,磨来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语言训练和人文教育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思考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确定教学方法和策略。
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是生成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振的关键。
范例1
斯霞老师教学《我们爱老师》(一年级)一课中,是这样引导儿童读懂“祖国”一词的:
师:你们可知道“祖国”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南京。(好多学生笑了,知道祖国不是南京。)
师:不要笑。祖国就是南京吗?不对!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再想想,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这个学生对“祖国”理解得比较扩大了一些,但还不对。)
师:噢!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对吗?
生:不对!(答声中也有说对的。)
师: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因为常有美国、日本朋友到我校来友好访问,所以学生对这两个国家比较熟悉。)
生:不能!
师:那么什么叫祖国呢?谁能再说一说?
生: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经一再启发,学生逐渐理解了。)
师:施尉宁讲得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生活的这个国家叫祖国。(强调一下,使学生加深印象。)那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称呢?
生: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故意停顿一下,让学生接下去。)
生:(齐声答)祖国。
这个小小的案例使我们感悟良多:斯老师的评价、引导、点拨丝丝入扣,炉火纯青;斯老师抓住“差错”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运用教学机智,及时生成;斯老师在教语文(建立词的准确概念),在教思维(层层深入,十分严密),也是在教做人(渗透爱国的情感),真正做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训练、情感熏陶的融合。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斯老师上述课例,形象地告诉我们怎样做才叫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解读:语文教学就要凭借语言文字,训练语言,发展思维,在上述过程中必然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道德的、美的熏陶。换言之,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中,受到人文关照;在获得语言智慧、运用语言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人文教育不是外加的。基于语言的学习,把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和人文熏陶统一起来,事半功倍,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