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014-03-17 15:34:46)

数学课标要求:课堂上要转变教师的观点,转换角色,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学生的导演,伴奏,充分相信学生,利用一切机会及时间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去实践。使每个孩子能主动地去学习,有思考的余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积极进入到问题情境之中,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教学“10的加减法”时,我在课上安排这样的情境:挂图出示“小鸡吃米”(有一个小朋友拿出两盘米来喂小鸡。接着出现了到第一个盘里吃米的有4只,到第二个盘吃米的有6只),鼓励学生根据这个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这个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就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一共有几只小鸡吃食?(6十4=10)

(2)左盘吃食的小鸡比右盘少几只?(6-4=2)

 (3)一共有10只小鸡吃食,左盘4只,右盘有几只?(10-4=6)

  其中,提出第1、2、3个问题的学生人数依次递减,也有极个别的学生提出其它问题,共提问题6个,有两个错误。我再顺水推舟引入新课。这个情境使学生发现了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反映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这样一个道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还可以在课中或课尾进行。如教学“米、厘米的认识”时,当学生初步认识了米和厘米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身上也有尺子!”这句话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一个问题的情境中。“身上的尺子到底在哪里呢?”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谜底:食指宽大约为1厘米,两臂伸开是自己的身高等。学生在动手量一量的过程中,了解了身上的尺子在哪里,从而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更直观、更形象的感受,形成了更清晰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表象。

二、让学生在竞争过程中主动学习

   1.课堂上创造竞争的环境,激励学生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激情。如我在计算教学中经常设计“争当速算标兵”、“夺红旗”、“开火车”、“数学接力赛”等游戏活动,学生对这些游戏特别感兴趣,并且在竞争中把个人与集体融合起来,形成了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道德品质。在应用题教学中我设计一些“解题能手”、“争当智慧星”、“评选火箭组”等竞赛活动,培养了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更鼓励了肯动脑筋、勤于思考、勇于攀登的奋斗精神。

  2.设置合理科学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沿着健康轨道开展竞争。在学习上学生不仅要赛知识、技能,还要赛习惯、意志力,赛学习方法,赛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独创性,赛语言的表达是否流利、简洁、完整、准确。教师不应将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经历了艰苦努力,取得了进步,对他们,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和赞扬;对取得同样高的分数的学生,教师则要评比谁的方法更优越,谁的解题思路更简捷,从而让他们朝着更高的标准努力。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现代教育观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起引导作用。学生要学好数学,掌握知识,必须依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去认真学习。许多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学科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师的个人魅力。

中国有句成语叫“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到他有关的事物.同样,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就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教育力量,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差生,他们由于成绩差,长期被自卑所困扰,所以应当对他们要更多地关心他们,使他们的心理保持平衡.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因此,我们教师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时候,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做到“从教师走向学生”,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