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设计
(2010-04-29 09:52:17)
标签:
杂谈 |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设计
靖江市城西小学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二册39、40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并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安排的。“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能形象描述两个数量之间大小关系的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学生已经初步积累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的含义,使学生学会应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词语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数感。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估计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同学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样的词语描述两数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
能准确使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若干个智慧星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小朋友,瞧,这是什么?(智慧星)老师要把这些智慧星奖给这节课最认真听讲的小朋友,大家想得到吗?(想)那这节课一定要好好表现哦!
1. “多一些”“少一些”。
生:35、36、39、37、
师:你们刚才为什么不猜小猫得了四十几、五十几颗呢?而猜它得了三十几颗呢?
生:小组讨论,交流得出小猫做的比小猴做的多一些。(板书“多一些”)
师:贴出他们各自得的星并板书34和38
师:
生:小猴做的比小猫做的少一些。(板书“少一些”)
[点评:通过创设学生喜爱的童话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便于教学的展开。]
2. “多得多”“少得多”。
师:这学期我们班又领了扫帚,谁愿意说一说我们班原来有多少把扫帚?
生:10把
师:谁能说一说领来多少把扫帚?
生: 1把
师:板书原来和新领的扫帚把数10
师:原来扫帚把数和领来的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原来的扫帚把多,领来的扫帚把数少;原来的扫帚把数比领来的把数多。
师:原来的扫帚把数比新领的扫帚把数多一点吗?
生:不是。
师:得出原有扫帚把数比新领的多得多,新领的扫帚把数比原来扫帚把数少得多。
师:请同桌再用“多得多”和“少得多”互相说一说。(板书:“多得多”“少得多”)
[点评: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熟悉的事,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建立数感。]
3. 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不仅要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而且要反映数量相差的程度时,就可以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词来表达。
4.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团结合作,思考问题既认真又有创意。
(1) 讲述: 小熊和小兔来到了一片果园,它们看到了什么呢?
课件呈现“试一试”画面。小熊说:“苹果有50个。”小兔说:“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
提问: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梨可能有多少个呢?(小组讨论,交流)
课件出示:梨可能有多少个?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先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回答时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选择。
(2) 课件呈现“想想做做”第1题画面。小芳说:“我拍了46下。”小明说:“我拍的比你多得多。”小明可能拍多少下?
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小组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
[点评:通过讨论、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并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5. 课间休息: 欣赏一分钟欢快的音乐。
提问:这段音乐好听吗?播放这首曲子用了1分钟,我们上一节课需要多长时间?(40分钟)谁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将这两个时间比一比?
得出:一节课的时间比这首曲子的时间长得多,这首曲子的时间比一节课短得多。
引导:你还知道有哪些事情所用的时间要比一节课的时间长一些?(学生自由发言)
[点评: 听1分钟音乐使学生感到轻松,同时又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新知的体验。]
三、联系实际,增进理解
1、你能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句话吗?
生:教室里的电灯比吊扇多一些。(吊扇比电灯少一些。)……
2、猜人数。
课件呈现“想想做做”第2题画面。男孩说:“一班有38人。”女孩说:“二班人数比一班少一些。”
提问: 二班可能有多少人?你认为16人、36人、40人哪个更合适?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点评:根据具体的情境,估计数量的多少,中间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推理,教师创设小组学习交流的氛围,可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合情推理能力,并且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数感。]
3、猜年龄。
讲述:小明家有四口人,他们听说你们学到这么多的本领也想考考大家,请同学猜一猜他们的年龄。
四名同学分别扮演爷爷、小明、爸爸、妈妈。
爷爷: 我的岁数比65大,比70小,你知道我可能是多少岁呢?
小明:我的年龄比爷爷小多啦,我有多大?
爸爸:我的年龄比小明大多啦,我有多大?
妈妈:我比小明爸爸的年龄小一些,我有多大?
[点评:抓住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和想像丰富的心理特点,采用学生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三、 活动
课件呈现: 小猴拿着卡片50,小猫拿着卡片45。
讲述:小猫和小猴打算用今天学习的“少些”“多些”“少得多”“多得多”这些词玩一个游戏。你们想不想玩?
活动方法:两人各拿一张卡片,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将两个数比一比。
[点评:此环节重在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游戏中灵活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在运用中进一步加深体会。]
四、 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今天所学的知识?
[总评]
本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数感的培养。《新课标》中对数感作了这样的描述:“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感觉是最捉摸不定的,不信,问你一些问题:“10比1大一些,还是大得多”“20比10大一些还是大得多”“20比9大一些还是大得多”……继续这么问,总会把你逼疯的!因为你会发现,到底大多少才是大得多,到底大多少才是大一些是没有确定的数据的,而是靠我们的感觉来判断,也就是数感!这在高等数学里属于模糊数学的范畴,而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怎样培养他们抽象的数感呢?如:10与1比光有数据的比较还不够,我在出示数据的同时配上了图片——10把扫帚和1把扫帚各排成一排。巨大反差让学生吃惊,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多得多。而38个蘑菇和34个蘑菇的对比并不会让学生吃惊,原来只是多一些。从而建立了清晰的表象。2、用足每一道题目。书上的练习有5题,类型相同的题目有四道。怎样处理看上去雷同的练习,怎样用足每一道题,相同的题目,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处理,不同的提问,不同的反馈形式,可以让学生从不的角度去思考,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深入,教学设计更加有层次更加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