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鞋》

分类: 教学案例 |
【课型】群文阅读课
【阅读目标】
1.通过例文的学习,运用例文学习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在对比阅读中领悟几篇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通过借助具体事例,学习对环境和人物语言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阅读准备】阅读文章提前发给学生,进行初步阅读,扫清阅读障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阅读过程】
1.找寻学习的“指南针”——归纳学法
这些人物的事迹真感人,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学懂呢?请同学们回顾我们学习《桥》这篇课文的方法,并归纳。
(1)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2)入情入境地读并批注,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悟表达方法,模仿说与写。
二、依法阅读,体悟情感
1.根据学案自学。要求:针对关键内容、重点词句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整理自己的主要观点。然后与同伴交流讨论自己的阅读收获。
|
具体要求 |
默读:概括内容 |
1.《再见了,亲人》写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2.《金色的鱼钩》和《七根火柴》分别讲了一件什么事? 3.《鞋》寥寥数语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
批注:理解感悟 |
1.《再见了,亲人》哪位亲人的事例给你的感受最深,请在旁边进行批注。 2. 从《金色的鱼钩》中画出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3.《七根火柴》中请你抓住印象最深的一两处写批注。 |
积累:丰富语言 |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背一背。 |
2.集体交流,分享感悟。
(1)提出交流的要求:课文内容的交流,要简练。
(2)教师依据学案交流,并适时点拨。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抓住“大娘、小金花、大嫂”来谈都可以。《金色的鱼钩》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交流感悟。交流后,让学生理解
(3)丰富语言积累:课外能在你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甚至熟能成诵。
3.小结提升。
三、对比阅读,领悟表达
|
表达上的共同点 |
表达上的不同点 |
《再见了,亲人》 《金色的鱼钩》 《七根火柴》 《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