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宇宙诗学下的生命境界——序梁红满诗集《当白昼落进黑夜》

(2025-08-06 09:10:56)
分类: 序言

宇宙诗学下的生命境界

——序梁红满诗集《当白昼落进黑夜》

苗雨时

 

《当白昼落进黑夜》,是诗集中的一首诗,但作为书名,则不能囿于该诗的具体理解,而是把它放大为高远、深邃的时空象征。从宇宙视域下,日夜的更替,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更是地球上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谐的深刻的哲学写照。这种观念,作为一种宇宙诗学,引领和营造了这部诗集多维的精神意向和多重的艺术境地。

诗集分六辑,每辑独立,辑与辑之间又彼此呼应,联结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尘光刻度”,是人生岁月的留痕。乡村一代一代的钟声,诗人离家时一步步叩问乡土的脚步声,到了城市里是汽车的鸣笛声,以及后来电脑键盘的敲击声,这些都是他人生进程的时光刻度,和生命与时代的历史擦痕。乡村的钟声远逝没入乡土的深处,犹如黑白照片;母亲,满头白发,永远“在村口,在老屋”守候(《给母亲》)。“坐在田埂上的父亲”,额头“岁月的犁痕越来越深”(《坐在田梗上的父亲”)。这《烟火人间》,在虚无中有新生与死亡,有喧嚣与寂静,有万物生,也有旷世爱,有“隐入尘烟”,也有“留清白在人间”。日出月落,人情世态,都鐫刻在“时间的齿轮”上(《潜伏者》),构成了人生在世的年轮。而这一切,令诗人敲击键盘,“显示在屏幕上会出现一行行的词句”,这些词句就是诗人写给人类的《献辞》。

“薄蓝时分”,诗人仍置身于大千世界,但却表现为另一种精神状态,即从生命之重走向灵魂之轻。她来到大海边,获得了一颗《海洋之心》:“奔腾的浪花,翻滚着,追逐着/屏住呼吸,能听到它的心跳”,此种心跳,在云影的映照下,“像抚拨的琴弦”,使人“空出一颗心,禅让给神圣”。一切都变得澄澈、明静:《我的城市下雪了》:大地“白覆盖白”,“让孤独的灵魂,结晶为一枚白水晶”。《爱情的方程式》:“活着,披着人间的烟火”,“抓一把柴米油盐,熬制成日子”,但却像父亲、母亲一样,平淡而亲和。“爱情的方程式”就是“X+Y=Z”。一种生存,就是一种“宿命”。人生风景,或浓或淡,花开花谢,步移景换。在这里,“不说世事沧桑,只讲道法自然”(《茶,或其他》),并于《独坐》中,寻找自己,“把自己还给自己,赤脚踩到柔软的泥土”(《每一朵花都是柔软的》),独立而尊严。   

然后,诗人仰望星宝而思人间道德律。“星河叙事”,讲述宇宙中天下人间物事。“步履生云”,写她外出旅游时所观览的山川古迹。《地球的描述》:“这月,高高地挂在夜空”,“我们的地球,像一个拳头/伸开抑或握住,万物重新排列”。《夜空下的金盏菊》:“低下头的夜空,在大地上寻找着生命的入口/金盏菊,小心地举着雨滴/仿若一个默默哭泣的人”。《人间值得》,在黎明之际。“白晃晃的日光,用慈祥的眼神抚摸着我/我的口袋里,装满暖融融日子”。春华秋实,鸿雁南飞,山河锦绣,古城胜景,历史遗址,在在都昭示着民族的过往与现实,暗影与光明。人类是宇宙中唯一有意识的存在。被称为“万有之灵”。人是大自然的精华,个体生命是宇宙之花。人追求自由与创造,渴望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至于“月令信札”,让我想到了冯骥才的《心中十二月》:“一月静谧,二月苏醒,三月朦胧,四月轻柔,五月清澈,六月光华,七月激荡,八月升腾,九月丰足,十月灿烂,十一月高远,十二月安寂。”这是万物生灵的生长、消歇的律动。而这辑诗的“月令”,写的是农事风物,虽非一一对应,但命意大体相当。而“季风驿站”,则以自然四季感应人生四季。“说到立春,我仿佛看到满坡的阳光”。“广阔的人间/露出雪亮的眼眸”(《立春吟》);“时针指向大暑,弯曲的时间/ 一遍一遍向大地鞠躬”,“身体灌注了太多的水”,“托起一个个生命”(《大暑贴》);“立秋,从日历中走出来/钦点她耕种的万物”,“庄稼开始孕育成熟”(《立秋辞》));“立冬”,风雪将至,我“准时赴约,堆一个雪人/倾听它的深情独白”(《立冬,雪至》)。这不仅应合了农谚:春种,夏锄,秋收,冬藏,而且更表征了人的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人的生命就像一株树,从小树、壮树,到大树,老树,最终叶落归于泥土

整部诗集,共分为六辑。但从宏观上仔细辨析,则可归纳为三重境界:宇宙自然境界,社会人生境界,生命灵魂境界。三种境界的叠加与融汇,构建起了寥阔、悠远、深邃、绵长的宏大时空的诗意世界。

梁红满,是女性诗人,但她的作品并不单纯是女性主义写作,而是女性与人性的双声话语。因而,对待万事万物,她表现出了比一股女诗人更为博大的悲情与宽容的情怀。她的诗,题材广泛,视野开敞。支撑起她宇宙历史时空的意象系统,也是天上地下,丰盈而多样。比如,有日月星辰、风雷雨雪,有山河湖海,草木鸟兽,更有日常生活的点滴情景,和世事变迁的片段影像。而这些意象,都以语言为依托而为话语意象。诗人在写作运思中,依据一定的题旨,把一些有关语象投射在心灵的屏幕上,予以想象、拼接和组装,使之成为有动力性、节奏感、与首尾圆合的有机的艺术生命体。在这一过程中,话语场的建构至关重要。作为意象符号根基的语言,它的词性转化,口语入诗,词语的跨时空的跳跃,远距离的蒙太奇衔接,都在诗人独特的个性化的审美思维中,通过独白、吟述、比喻、象征等技巧,从而,形成诗歌的清新、鲜活、婉约、秀逸的话语形式——调性和韵律。

最后,以诗人的一段诗作为她的人与诗的象征:

  料峭的风,吹开冰冻的河流

 

    几颗遗落的星,守着自己的领空

 

    千百年来,站成一尊佛

 

    那神情,如此的淡定从容

 

这就是女性诗人的精神肖像和她诗的澄明、大气的美学风致!

 

是为序。

 

                                   雨时诗歌工作室

 

                                    2025年8月6日

 

 

(苗雨时,当代诗评家,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诗学、诗评著作多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