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苗雨时
苗雨时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4430积分
  • 博客访问:113,833
  • 关注人气:4,672
  • 获赠金笔:2370
  • 赠出金笔:4
  • 荣誉徽章:元老博主图片博主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的艺术——简论孙犁的创作风格

(2024-11-15 19:47:19)
分类: 小说评论

诗的艺术

——简论孙的创作风格

苗雨时

 是一个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这种风格的独创性,标志着他真正的艺术才华,确立了他在文坛的地位和在文学青年与广大读者中的深远影响。茅盾精辟地概括了孙的创作特色。他说:“孙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风云初记》等作品,显示了他的发展的痕迹。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这无疑是很中肯的。然而 构成这些特色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他的这些创作特点和艺术风貌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在研究孙创作风格时。这不能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风格是一个综合性的美学概念,它包含着作家的生活与思想、创作的内容与形式等多种因素。但这复杂的多方面的因素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在彼此关联、互相制约中以作家的创作个性为核心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正像别林斯基所说的:风格“是才能本身,思想本身”,是在“思想和形式密切融汇中按下的自己的个性和精神的独特性的印记”。那么,孙创作风格的特质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对新生活的深沉的爱,对美的执着的追求,鲜亮的理想主义色彩,以及细致而浓郁的抒情,构成了他作品的全部诗意。也许可以说在现当代文学中,孙是唯一具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正是因为他作品中的这种诗,使他和同时代描写同类题材的作家严格区别开来,使他作品在形式上突破了一般小说的规格而具有一种崭新的独特的艺术风姿。

 人们常说孙的作品是“诗”,但这不应该是比喻意义的,也不应该是指片段的描写和个别章节。应该把它看作是贯穿在他一系列作品中的总的基本特色,既表现在思想内容上,又表现在艺术形式上,更表现在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的统一中。他的作品虽然具备小说的一般特征,诸如完整的人物、动人的故事、准确的细节等等,但这一切都融汇在酣畅葱茏的诗情之中,被按照诗人的方式加以处理了。因而孙的小说具有诗的意境、诗的构思、诗的手法、诗的语言,以至诗的风致和神韵。古人有所谓“以文为诗”,孙“以诗为文”的。读他的作品如嚼橄榄,如饮醇醪。有一种令人醺然若醉和意味深长的感觉,这正是他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的作品主要写于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之间,它以清新明丽的艺术笔触再现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合作化初期冀中人民生活与斗争的壮阔的历史图景。风云激荡的时代精神,醇厚芳香的泥土气息,融汇于劳动人民崇高的心灵美,经过艺术的凝聚和升华,熔铸成生活的诗、美的歌。

 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它反映生活不是面面俱到的,平淡无奇的,而是把思想、感情、形象、画面浓缩和凝聚在一点,从而集中地揭示生活本质。当有人问到他的小说为什么“总是写得那么短,那么单纯,那么明净”的时候,他曾这样回答:

 

要看一个事物的最重要的部分,最特殊的部分,和整个故事内容故事发展最有关的部分,强调它,突出它,更多地提示它,用重笔调写它,使它鲜明起来,凸现出来,发射光亮,照人眼目。……就这样即使写的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环节,但是读者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鲜亮的环节,抓住整个环练,看到全面的生活。( 吕剑《孙犁会见记》)

 

 这是他的美学观念,他的艺术追求。选取生活中小小的“鲜亮的环节”,加以“突出”和“强调”,加以美化和提高,这是他的诗的构思方式。纵观孙的整个创作实践,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作品不是以故事的曲折丰富见长的,也很少对大的场景作直接的正面的描绘。但是,他有一种洞微烛隐的艺术才能和敏感,善于在广阔的背景下摄取精彩的小镜头,从平凡的日常生活里发现美和向上的力量,在“儿女情,家务事”的背后开掘出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因而在作者的笔下,荷花淀里的一次小小的战斗,反映了人民历史性的觉悟和抗争,高昂的信念和力量(《荷花淀》);一桩儿女的婚事,概括了新旧两个不同的时代,展现了妇女解放的道路(《正月》);夫妻一晚的夜话和清晨送别,使我们体味到了整个抗战八年的苦难和人民坚信解放战争胜利的“深藏的志气”(《嘱咐》);即使一个“石猴”,也凝聚了土改中一场严重的斗争(《石猴》);一双“袜子”,也寄托了军民间血肉相关的无限深情(《山地回忆》)。如果打北方,孙的作品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醇精,从泥土里发掘出来的珍珠,是时代激流中的一朵朵浪花,或者作者自己所说的是历史的大环练中一些“鲜明夺目的小环”。所以,它所写者小所见者大,“言于此而义归于彼”,含蓄蕴藉,寄兴深远。孙曾说:“安徒生很多作品用旁敲侧击的写法,有很多弦外之音,这是很高的艺术,有弦外之音的作品不是很多的。”他本人的作品正是这种为数不多的有“弦外之”的“很高的艺术”。这也许和他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他主要从事文化工作和群众工作,没有参加过很大的战斗),但更重要的还是昭示了他的美学志向和追求。

 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这正是小说和诗结合的必然结果。它也许不大合乎小说的规格,但却体现了诗的单纯、深厚、完美、和谐。这种特点不仅表现在短篇小说中,也同样表现在中长篇小说中。如果说他的短篇小说是抒情诗,那么他的中长篇小说就是叙事诗。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是以土改后农民两极分化为题材的,揭示了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必然性。然而这样严肃重大的主题却也被作者纳入了抒情的轨道。这里没有重大事件,没有惊心动魄的生活场景,而是先从童年的回忆落笔,然后娓娓地讲述了铁匠和木匠之间友谊的变化,年青一代的爱情的波折。线索单纯,情节洗“它从容不迫地进展着,表面上并不凌厉热烈,但就在这看似平缓的水面之下,蕴藏着社会生活的急剧壮阔的波涛”。友谊呀,爱情呀,在这人生的普通纠葛中,作者那么集中地写出了历史的深刻性和人生的严肃性,写出了真正的时代的诗。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也是如此。如茅盾所说“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整部小说以春儿的成长为引线,贯穿了抗日武装和根据地建设等多种历史画面,着力描写时代风云在人民心头的震荡,以健笔写柔情,于情中寄壮志,所以“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在结构形式上,它不很讲究开合起落,承转迭宕,而是挥洒自如、行云流水,摇曳多姿,表现了极大的灵活性和跳跃性。仿佛是一些抒情片段的连缀。这正是因为小说中蕴藏着大量诗的缘故。它不像长篇小说的章法,倒类似叙事诗的布局。有人把它比成“一串连贯得不甚紧密的珠子”,这与其说是它结构上的缺点,不如说是由作品内容所决定的独具的艺术特色。

 读孙作品,无论所写是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甚或一段对话、一个细节、一曲心理、一节行动,总是那么清新、秀丽、质朴、自然,而又含蓄慰藉,意趣盎然,情味深长,富有神韵。我们仿佛在澄清碧透的白洋淀上看到鲁迅梦中“好的故事”——这里有芦苇、荷花、水鸟,更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绵,而且万颖流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这是画意,更是诗情。作者精湛的艺术力量在于把极平凡的日常的生活提升到诗的高度,并造成美的意境,而作为这一切的底蕴、并融汇这一切的,却是作品中那深沉如白洋淀水般的感情的激流。

 鲁迅先生说:“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孙本人也说:“不要害怕把情感放进文章”,“在现实生活里,充满伟大的抒情”。强烈的抒情性,构成了孙创作风格的美学内涵和核心因素。

 作品中的抒情,不只是一般地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其独特性和深刻性,在于把这种抒情和人物形象塑造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作为通向人物心灵,揭示人物性格美的重要艺术手段。在这里,景物描写已成为人物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对话和行动的描写有很大的内向性,是人物心灵脉动的连续和延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表现为感情的冲激和交流。

 擅长描绘多姿多彩的农村妇女形象。他们不仅具有传统的美德,更充满了新生活的热望,质朴善良,纯洁多情,坚强勇敢。作者写出了沉压几千年的中国妇女的灵魂在新时代的觉醒和闪光,充分展现了他们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写她们的时候,作者“用的多是彩笔,热情地把他们推向阳光照射之下,春风吹拂之中”。

 不必对人物作全面分析,试以《风云初记》中春儿和老温妻子在瓜园里共同商量给各自在军队的爱人写信一节为例:

 

媳妇说:

山里不知道离我们这里到底有多远,这样看着是多么近啊,云彩下边就是山,可走起来一定很远。人要是能象鸟儿一样多好啊。我们早该给他们写封信了。

我给你写一封。春儿说。

我们写在一块。媳妇儿说,话是一样的,末了落上我们两个的名儿就行了。

 

 这是在抗战的风云初起的年代一个刚刚觉悟的普通农村妇女的心声。对前线的丈夫那么情深,那么信赖。从自己的切身体验中懂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意义。言谈话语间洋溢着自豪感和幸福感。在这里,劳动人民成了真正的诗人,那美妙的幻想,无限的情思,崇高的品格,纯朴的神态,是劳动与战斗在人民精神原野上培育出来的真正的心灵之花。孙说过:“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他的大部分小说,就是抗日战争时期这种“极致”的具体的集中的艺术再现。

 语言是风格的重要表现。关于孙的语言,人们有很多赞誉。诸如“美的语言”,“最新鲜、精炼、明朗、动人的语言”,“朴素、凝炼、凸出得象浮雕,生动得令人可以感触到”,它“象蓝天中的星星,清水中的砂石”,也有人说它具有“图画美”“情味美”“音乐美”等等,不一而足。

 白描是我国传统的艺术技法。孙是善于“用顶简单的描写,表现出完整的形象”的。他曾说:“所谓白描,在写作上,就是避免浮夸,要简练,但这是很难的”。在这方面他是师法鲁迅的,但他和鲁迅的白描又明显不同,鲁迅的沉郁,他的明快,更富于抒情的气氛和色彩。随便举个例子,比如《投宿》中关于那个农村少妇的描写:

 

……是年岁小的缘故还是生的矮小一些,但身体发育的很匀称,微微黑色的脸,低垂着眼睛。除去做饭或是洗衣服。她不常出来,对我尤其生疏,从眼前走过,脚步紧迈着,斜转着脸,用右手抚摩着那长长的柔软的头发。

 

 这里没有华丽藻饰,没有陪衬托映,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那么娇憨可掬的神态,而且满含着生活情趣。抓住事物的典型特征或细节,以形写神,略加点染,便能使形象活灵活现,神飞扬。这正是孙语言运用上的基本功力和熟技巧。

 语言不仅要求精炼,更讲究含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盛唐诗人惟在兴趣”,其诗如“水中之月,镜中之影,言有尽而意无穷”。虚实结合,以少总多,含而不露,引而不发,才能有“象外象”“景外景”“味外味”“弦外音”。孙的语言深得个中三昧。

 试以《荷花淀》中那段但闻其声如见其人的对话为例: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水生的女人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按据点……”

那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真是精妙绝伦这里没写神态,没写场景,没有直接剖析内心隐秘,也没有交代她们各自的阅历、性格、气质,然而几句话,尽在其中一一围绕着一个“去”字,写尽了“人情世态”。

 大量使用比喻,是孙的语言的特色之一。比喻在他作品中,不是个别的修辞方式,而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可以写景,可以叙事,可以抒情,也可以描摹人物、刻画心理,甚至可以点染气氛,过渡情节。或明喻,或暗喻,或借喻,或象征,或比附。不仅量多,而且质高。它不是精雕细刻,但能穷神尽相,五色彩线似地编织出无尽的诗情画意。你看那白洋淀上的“小船活象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荷花淀》);你看那“日光草影”里割草的孩子“一低一仰,像一群群放牧的牛羊”(《光荣》);而那穿红袄给八路军带路的小姑娘“她爬的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象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吴召儿》);而清晨送丈夫上前线的大嫂,“她轻轻的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嘱咐》);那春天去田野里种地的人们呢,则“象是盘子好看的走马灯”,如此等等,比比皆是。这些比喻来自生活,表现生活,贴切,传神,清新得象早晨的露珠,美妙得象雨后彩虹,读了令人心动神移。

 总的说来,孙语言的特色是:洗炼而不雕琢,明丽而不浓艳,平中见奇,柔中带刚,清隽秀逸,婉而有致。这一切浸透着作者的情思,便形成了孙作品中那种特有的抒情格调。

“没有风格的作品就是没有命中的箭”。

 的风格是爱神丘比特射出的箭,它以爱和美洞穿你的赤心,使你痴迷,使你陶醉,使你激动不已。

 在我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所谓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优美与壮美之说。孙的作品无疑是属于优美之类的,但在阴柔之中寓有阳刚之气。古人有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人们也常把孙风格比喻成丰艳的荷花,然而不是富贵人家园林中的雅致景色,而是冀中平原白洋淀上的水乡风光,它临风挺立,摇曳生姿,刚健清新,浓香四溢。正像作者在《荷花淀》中所描绘的:

 

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的挺出,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比物取象,目击道存”。观荷花而涌诗情,孙风格中的“道”就是他作品中的“诗”。

 

阅读(89)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我和廊坊师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