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心灵的开放——简评孙利杰的诗
(2024-03-23 19:21:58)分类: 诗评 |
年轻心灵的开放
——简评孙利杰的诗
苗雨时
诗,生命熔炉的瞬间打开。诗人站在世界中心,他与大千世界相遇、遭逢,于是,敞开胸膛,收纳森罗万象,并在外宇宙与内宇宙的旋转对应中,感触、体悟、沉淀、想象,经由审美光照和醒釀,然后,从内语言转化为外语言,形诸文宇,发而为诗。这一流程,对青年诗人来说,尤为适应。因为青年是诗的年代,他们正处于生命的生长期,心灵是骚动不宁的,对什么都感到新奇、兴奋,充满幻想。因而,爱诗,写诗,而他们的诗也就成为他们心灵的五彩多姿的开放。
孙利杰的诗歌,正属于这种青春期的写作。他上过大学,在校时开始写诗,毕业走向社会,仍坚守这片净土。《续札柒》,便是他这一转折时期诗歌的结集。这一人生跨越的前后,他的生命置于疾风与怒涛的漩流中,理想与现实碰撞,前行与坎坷对决,但其主导意向,始终是对爱与美的追寻与欲求。由于生存境遇的变幻与复杂,特别是在物化与媚俗风习下,他的追寻与欲求,常表现为迷茫中的张望,彷徨中的打量,走一步一思考,步步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把这些放入诗中,几乎一步一诗,一步步敞开自我的心灵。在他的诗中,既有放纵欲火的“玫瑰之梦”,也有梦醒后,把“烟花的爱情写进烟花里”的幻灭之感;既有“尾随着黑夜,肋骨拖走的重要,又难以置信”,也有生活过的小城的古老安静,而又荒芜单调;既有黄河口大自然的“天籁”的召唤,又有一年四季花开花谢的生命感应;既有对父母亲情的依偎,又有“落地为根”的对大地永恒的乡土情愫……。其中,有波折,有苦闷,有无奈,但波折却不低头,苦间仍存希望,无奈还能坚守。因为他心灵的深处还存有爱。只要心中的爱之火不熄,总能够超越时光的流逝,踏平人生的坎坷,并在与自然万物的融合中,体味人的尊严和存在的价值。这就是人生在世的意义所在。生命不灭,诗歌不泯。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世界还有希望和未来!……
诗人在《后记》中说:“与文字结缘是一种幸事也是续写我的信仰,诗集的名字——续札柒,其实最大的寓意就是信仰,点滴之间的感悟,积聚起来就是我灵魂的‘一道闪光’”。他信仰文字,这文字的核心无疑是“爱”,而“爱”的艺术表达又必须在语言文字中进行。对诗歌来说,续写就意味着在已有基础上有所创新。从深层意义上说,诗人的艺术生成,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创构一种新的话语方式和语言体系。它不同于以往的主流话语模式,也有别于居高临下的精英的话语独白,更异于当下流行的口语写作。而是借鉴古今中外的语言资源,汲取适合自我表现的各种因素,创造了带有个性色彩的现代汉语书面语。其特征是,一方面发扬中国古代语言适宜呈现的方式,另一方面也适当地加入了一些西方语言的理性思致,形成了外柔内刚的体式。因此,营构了这样的意象:“菊,一簇一簇的,绮丽而卧的/朵朵含羞,处处流韵”(《秋菊》),“落日在山峦一侧放映着人生”(《续——水》),“暖风,躲在指缝里缱绻/云朵染醉了一场等待的炊烟”(《回眸》)……,也开拓了各种各样的深远的意境:山高水长,花木葱茏,村镇错落,万川归海,气韵蒸腾。正可以用《轻吟黄河口》一诗作为典范的示例:
黄河的长,大海的阔,黄蓝交响,奔腾与平静齐奏,把这一切纳入个体的生存场中,就必然在心灵上搅动起波澜,从而催发诗歌的创作。不仅导致艺术上的千汇万状、千姿百态,而且也必然会提升诗人的生命质地和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