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总是不知所措》——读李点组诗印象
(2024-03-18 14:07:39)分类: 赏析 |
为什么《我总是不知所措》
——读李点组诗印象
苗雨时
最近在诗人李点的诗歌公共号上,读到了她发表在《延河》2023年第12期的大型组诗《我总是不知所措》。读后,我惊喜地发现,她中年女性的日常生活写作,已进入了一个相当的成熟期。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的语境下,她生存感受和体验的当下性,和与之相应的话语方式相互洞开而又忻合为一,使这组诗充盈着鲜活而饱满的艺术生命力。
《我总是不知所措》,是组诗中一首诗的题目,也是整个组诗的总的标题。因此,这一标示对这组诗,在精神意蕴上,具有统摄性,覆盖性和涵容性。
诗人诗歌的记写范围,多为日常生活的物事、四季更迭的日常自然。她在红尘漫卷的世俗人间,款步而行,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复杂而隐秘关系的交织与缠绕,予以凝视、感觉、触碰、思虑,而在心中积淀为情绪、经验,乃至形成某种独特的心境。这组诗就是诗人各种心境的传译与表达。“我总是不知所措”,表征了她作为中年女性生活境遇中的犹移、徘徊、无奈、软弱,并同时渴求从迷茫到洞彻、从彷徨到醒悟的心灵的纠结与悸动。或者说,传达了诗人心中止不住的“莫名的起伏和荡漾”。例如,她写《中年》的爱情:“爱曾用力过度/现在,我们开始尝试憎恨对方”。“爱”与“恨”在灿烂的星空中,往返冲折,既要保持距离又要亲和,既神往又畏惧,表现了诗人以理智扶持行将殒落的爱情的致力。又如,她写《日子》。人生在世,处于“深渊”。在种种禁锢中,“不断地被重新塑造、锻打、背叛”,不停地“改变立场/ 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此种缺乏独立、自主、自由的“日子”,令人“痛心疾首”,但“选择告别和遗忘”,就能一笔抹杀吗?再如,《梦中》,在平日诗人“只在镜子中见过自己的正面”,而在睡梦里,她却看到了“拥有一头长发”的“自己的背面”。镜前镜后,梦里梦外,那“正”与“背”的影子都是一片人生中“虚无”。犹如初生的婴儿,睁开眼睛看世界,惊奇,神秘,着迷,缈运处《那里不过是虚空一片》……
其他,如《雨滴》,她观察到“雨滴”降落中却停留在玻璃窗上,“一动不动”,人们不知道,是“谁阻止了它”,或“它最终厌倦什么”。神奇而莫测。《卵石》,她看见一枚枚石子裸露在干涸的河床,虽经风雨的磨砺,但“因缺乏粉饰自己的雄心”,却“一生没有上岸”。这是一种怎样卑微的生命形态呀?
诗人的话语修辞的生成和建构,与她诗的主题意绪是异质同构的。诗中充满特反、相对、对话、盘诘。在相反相成中,
总有一天我会安静下来_
孤独奔向古老的黄昏
流水一样的同类正各自散去_
如果来得及
我会尽力写好每一首诗
人生短暂,世事纷纭。诗人珍惜生命,又敬畏诗歌。在生存诗化和诗化生存的创作路径上,她小心翼翼地上下求索,真诚而谨慎地不断前行与变构。致不极端, 又不落伍。而是致力于保持中年女性写作的收获与敞亮的秋天状态。从而,在诗人心境日趋澄明的映照下,她的这组诗的话语语型与样态,呈现为简洁、明映、雅致、隽永的气韵,并已形成了单纯而丰盈、恬淡而浓郁、具象而深邃的美字特质和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