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命源初到“天空”的旅程——陈超和他的诗歌世界
(2024-02-05 14:02:05)分类: 诗人论 |
从生命源初到“天空”的旅程
今天,我们就要走进这一位高尚而纯正的人的诗歌世界,与他进行心与心的撞击,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关于青春,关于爱情,关于人生四季、关于人的尊严,关于灵与肉、生与死……
第一章节
1、2005年,陈超的诗学著作《打开诗的漂流瓶》,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站在领奖台上,面对鲜花、掌声和镁光灯,他并没有陶醉,而是想起自己生命的源初,那个看小人书的年代,以及怎样从一滴黑墨汁长成如今结实的身躯。请听他的《有所思,“鲁讯奖”之夜》。朗诵者:
2、对一个人来说,少年时代永远是美好的。留在诗人记忆中的少年镜像,是一株水仙花,映现着“男孩”顽皮的“累”和爱的最初萌动,临风摇曳,情意绵长。请听《少年之忆,水仙镜像》。朗诵者:
3、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关爱与呵护。暑往寒来,一顿又一顿的“早餐”,厨房里,炉火前,母亲劳碌的身影,深刻在诗人的记忆中。对慈母的养育之恩,他永生难忘。谁听他的诗《早餐》。朗诵者:
4、诗人青年时代曾下乡插队,那他生活过的村庄,就成了他生命的故乡。村口的老槐树见证了他的青春,而城里只有梧桐。梧桐的规整与槐树的自然,诗人在对比中,书写了他绵绵不尽的乡愁。清听《槐树》。朗诵者:
5、在人的生命四季中,“新的春天会为老春天将胶片倒转”。那流云,那水渠,那浇地的汉子,那玩耍的小女孩,还有社中的女教师……多么亲切,多么熟稔。啊,“心啊,是熟稔带来伤感?”而这伤感是无限的眷恋。请听《是熟稔带来伤感》。朗诵者:
6、陈超在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期任教。讲诗歌,讲诗学,也讲哲学。他的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甚至理科生也跑来听课。他与同学之间,以诗歌为纽带,在他们的心灵上共同培植灵魂的圣洁,使他的教师的职业放射出璀璨的光芒。请听一桩他的《借书轶事》。朗诵者:
7、“光阴易逝,青春荏苒”。珍惜青春,绽放韶华。“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请听他大学运动场上的《美色折人》。朗诵者:
8、诗人早晨从睡梦中醒来,陷入了一个十分安寂的上午。泡桐树上,只有麻雀啁啾,树下,已没有孩子们嬉戏的身影。在这里,他曾严厉地训斥过孩子,现在连道歉的机会也没有了。而对“空空荡荡”,他若有所思。请听《安静的上午》。朗诵者:
9、学校来了个外国留学生,他热爱中华文化,还要翻译中国诗。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转换,常使他处于尴尬的境地。请听陈老师与他之间交往与交流的趣事—《译诗逸事》。朗诵者:
10、朋友,是一个人的第二“自我”。真正的朋友,不在于酒肉吃喝,而在于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相互扶持。彼此的相知,相契,那情谊有如“荒漠的甘泉”。请听《信:荒漠的甘泉》。朗诵者:
11、诗人在冬天写作,寒冬也罢,暖冬也罢,都是一种自我取暖,并把那“人性与诗”的融融暖意,慈祥地播撒给人间。请听《暖冬》。朗诵者:
12、人到中年,青春期的潮汛已变得“秋水澄明”。人生处于收获与迟暮、迷茫与洞彻的节点,对爱情,对家庭,对日常生活,都有了更加明达的感受和领悟。诗人携手妻子漫步秋日的郊外,他们的生命将走向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请听《秋日郊外散步》。朗诵者:
13、在大学讲堂上,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不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也不是无聊的插科打诨,而是以严肃的态度讲授严整的知识,并涉猎和指向学术前沿。他以创见与学生交流对话,启发学生的深入思考。然而,这样的老师,遇到刻板的规格化的教学模式要求时,
第三篇章
14、陈超,不仅是一个好老师,一个优秀的诗人,更是一位卓绝的诗歌理论家。他建构了自己的现代诗学体系,不仅阐明了现代诗的本质意义和特征,而且结合实践,在“现代生存——人——语言”的链条上,揭示了生命与语言在思中的相互依存与相互打开的诗歌写作的奥秘。请听他是怎样指导我们《写作》的。朗诵者:
15、陈超曾说:“对语言的崇拜是现代诗的特征。”真正诗的语言,不是远离生命本真的浮华迷幻的美丽辞藻,而是于此在语境中生成的本质性、根源性的诗性言说。它需要陌生化和个性化的创造。一个新词,就是一首诗的生命。请听《一个新词》。朗诵者:
16、语言是一个既成的符号系统,话语是这一系统中创造性地对事物的命名。然而,在自然万物面前,话语永远是无能为力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诗人所可能做到的,只能是尽量地去除语言的遮蔽,挽救语言的沉沦,而寻找和创生贴近生命存在的“元始”话语。请听《话语》。朗诵者:
17、一些所谓的“诗人”,见花生情,遇风流泪。自以为很文雅。但真正的现代诗则应该关注下层人粗野的生存。陈超在对比中的厌弃与倾情,深刻地揭露了“文”的虚伪和“野”的真诚。请听《旅途,文野之分》朗诵者:
第四篇章
18、春日桃花,花开花谢。《红楼梦》中林黛玉感到的是“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凄苦,而诗人在这里,却颖悟了生命的轮回。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无穷已。眼前一片热烈的落红,诗人看到的是生命在轮回中的不灭和理想一次又一次的重生与高标。请听《我看见转世的桃花五种》。朗诵者:
19、当今时代,物化与媚俗,喧嚣与浮躁,利欲的熏风吹刮得人文沦落,灵肉裂变,价值虚无。人的生存堕入不断下滑的渊薮。诗人不畏“空洞”与“黑暗”,以但丁为先导,进入“深谷体验”,然后,揭示生存的“荒诞”与“空虚”,放出人类罪恶的污血,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青铜墓地》穿越亡灵,穿越死地,在神圣的咏唱中,“高蹈着诗人所代表的智性、忏悔、孤傲和自由的人类精神”。请听《青铜墓地》的结论的铿锵的昭告。朗诵者:
结
陈超不死,陈超永生。他永远生活在他的学生中间。最后,我们以他的学生的悼诗作结。辛泊平《我再次看到落叶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