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浓重的诗意澄明的话语——阅读张秀玲组诗《绿皮火车》的审美感受

(2023-12-13 00:03:04)
分类: 赏析

浓重的诗意  澄明的话语

阅读秀玲诗《绿皮火车》的审美感受

苗雨时

日子,我写过一篇诗学短论《享受阅读》近来阅读秀玲的诗《绿皮火车》,便获得了一种曼妙的阅读享受。所谓“享受阅谈”, 就是把一首诗当诗看,不预设任何前题和期待视野,什么时代背景啊,什么主题意向,都不去管它,只是从诗的语言入手,尊重和信赖自我的感觉,沿着词语、意象的路径,在想象中,步移景换地向前走。经过一系列沟坎、折,最后直“曲径通幽”或“柳暗花明”。在这里,艺术感觉,是一个关键的介质。由感觉而感知,而感受,而感悟。这种出神入化的直觉性阅读,常给人以愉悦,产生一种触碰心灵的审美享受。阅读秀玲的这组诗,就有这样体验:舒展,坦荡,悠运,让人心中充盈着一缕怡静、澄明、沛然之气。

阅读是诗歌写作的反向逆推,而诗歌写作是由审美感觉介入生活,一切情感、思绪智性的含纳与深化都以此种感觉为先导。所以诗是感觉的艺术花朵。我先读诗的第一首《一场大雪正匆匆赶来》下雪,在冬天,是一件寻常的事,然而,在诗人的诗感觉中,却成了一次冬季的“出场仪式”。每一片雪花,上不苍天,下覆盖大地。在大雪纷飞中,那一把种子撒下朵朵雪花便成了冬天孕春天的美好的“献辞”。压住“岁月”,“踩疼”土地,是诗人感觉时空的扩展与下沉。要问这场冰雪“仪式有什么深意一句慨叹“好大的一场雪呀”一切在其中。接着读《绿皮火车》一看题产生一种怀旧的感觉。在高速铁路四通八达的今天,“绿皮火车”已很少见了。在边远的山区偶尔一回“绿皮火车”,该有一种“岁月的遗照”的感和体验:那火车穿过一道“烟雨”又一道“烟雨”,它喊着“铁”口号,碾碎”时间”,又交给风去“拼接”,窗上,一个小孩子画出的“一双小脚丫”, 正“带着火车一路飞跑”。这样的记述,有声色,有虚实甚至是错觉虽较奇特,但却真实,诗人道出了“绿皮火车”给她的生存悟:“火车分开苍茫/一面是悬崖/一是人间”。这种高度的历史概括,并不玄远,而是具体感觉升华。一切都是场,一切都是亲临。再读《磨刀人》“刀”与“磨刀石”相互碎砺而·“磨刀人”身躯与“磨刀石”的弯影像相似,都是他粗大手与刀锋擦试动作中,具体感受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的切近象征了人生在世不可生存历的宿命。“等”在一旁看,是察、感受,也是体验。而《秋风至》,诗人超过秋天、稻田和风直击那收割稻子的人。只见在夕照中,那农人的“镰刀一闪,让那辉煌的落日下了“一个小小的缺口”。种境界,苍凉而壮美、阔而悲境界中农人天地与的伟形象,说明什么呢?表达什么呢?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人们只能去领悟,去体会,让这生命塑像在自心灵中永恒立与反复呈现。这正是诗歌的神秘性和意指多义的丰盈性。

       情,感,眷恋。这些都是抽象的词语概念,虽然包涵浓郁而深厚,看不见,摸不着。只有投放在日常生活细节中,才能隐地表达出来。《壶老酒》,是父亲辞世后留下的遗物。睹物人,别有一心灵味。起当年父亲喝酒前摇晃酒壶的样子,后来父亲的笑容和酒壶在框柜里对视着流逝的时光,如今诗人不敢轻易打开那小小壶盖胆怯情态,都是绵长回忆的日常的细节和贴切的心灵纹路。什么爱,什么怀,都在这对具体物象的感知中,由它们替诗人说出来了。《风中母亲》,写母亲在人生四季中具的生活样态,风中喊我回家,着流血的手,穿过和黄季节,站在柳树下,企盼春天来临而如今她的身子已枯瘦成“一根拐杖”,走一步,我都怕戳疼”大地。卑微的生存,挺直的身骨,都在人心灵博动的疼痛的感觉中具体形象地凸显。从而,表达了一女儿对母亲了想你/还是想你”绵悱恻的深情。继续读《几只鸟在驱赶日》。这首诗,忆写母加在中的乡亲们。影像中向我走来,们躬身土地,拍打腰身,倒出鞋里的泥土,我甚至看见他们风中刺向天发,还有父亲一次次平母亲被风掀起的衣角这种人们劳的细致的生活情使人感到心中栗的疼痛与饱含的热。然而,他们最终都把生命种在这片土地。我在等待着,直至黄昏“田野里已是空无一人,几只鸟/匆匆地,驱赶落日”!此处,这飞鸟逐日的空“兴象”不是叙述,不是比喻,它引发的生命感应,却映射多么宏大多维审美绪呀你只站在那儿,不话,沉,一声长就足够了。还多求什么呢?

       读《夜读聊斋》,《聊斋》是一部古典文言小说,需要对书的作者蒲松龄和成有个大概了解。据传,蒲松龄一生落破,贫潦倒,以私垫为生为了打发心中的郁,他在村的树下,备下茶水,让路过人在此歇脚与他聊天,听他们讲述各种仙鬼怪故事,当场记录下来,然后修改、加工、重写。所以,这些故事编时,取名《聊斋》。为了更好阅读这首诗,除了上述了解几篇聊斋故事但进入诗中, 具象的捕捉和感性的观照。《夜读聊斋》,不是白天,而是夜晚读。漫天星光,月影婆娑,正是书中鬼魂出没的场景和舞台读书环境与中的人物情景相适应,使读者更容易领略书里所上演的故事风情。破题之后,诗人追述了《聊斋》作者当年收集奇异民间故事的场景;“老树下”,“着一把薄扇/风,捻着的胡须”,也是历史的在场。然而,他三百多年的叹息,却飘至今。接着读《聊斋》,诗人几个人物:“小翠,宁,脂,粉蝶她们一出,便活跃起来,一副副面容,一阵,在夜的月光下往返游,表演了她们爱恨情仇。“无论是妖,是鬼,是仙”, 全凭蒲松龄的“一支笔, 几张纸”, 记录了她们存在“留下了一段奇缘一段”,由此“临摹”了人世间的“白与黑”——善与恶美与丑。而那张害过人的“画”, 借走的人连同降妖术都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中。“罪”也好,“深情”边罢, 它们共同驱赶了“夜”, 而给世间留下了人的白。这就是《聊斋》这本书的人文价值。此诗的阅读,是有些难度的。但由于诗人给出了具象,我们凭直觉阅读,就有了感觉与领会的窗口和渠道。犹如“临渊观”,在诗婉转与游弋中,便打开了诗镜像,一下映观了人生戏的千年迷梦!

       于《西风烈》,写酷烈中的生命挺拔;《去方》,写“一片草地和天空”的心灵梦想, 就不一一细读了。

       诗歌阅读与诗歌写作,是进入与输出的反向构。其关键要素,是感觉/直觉,诗的感觉/直觉。它既是外在生活溶入内在心灵的通道,也是内在感外为语言的介质。阅读,正是诗歌创作的逆向运作。感觉气场是由诗歌激活的。然后,由语感而意象,而想象。所谓“瞻言见貌”, 而意象的营造与组合空间,浸透和含纳着诗的情感与思致。读者流连在诗的意境中,与诗的情思相应和,对冲自己的生命体验,从而在认同与再造中,获致诗歌审美的高峰体验。这种体验,是感性性,合而为结果。那么,阅读张秀的组诗《绿皮火车》,我的总的审美感受和悟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意栖居”,“精神家园”, 它不是远在天涯,而近在脚下,它就在你的心灵中,就在你的灵魂深处。人从虚无中来,又到虚无中去,人生于虚无中追求充实——“自由和光芒”,就在于得单纯自在、澄明、敞亮,既守护自我尊严,又涵容世界万物。这就是人在大地上的“诗意栖居”和顿灵魂的“精家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雪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