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汤吉夫年谱》序

(2023-11-05 10:03:15)
分类: 序言

《汤吉夫年谱》序

苗雨时

 

 

汤吉夫和我是老朋友,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好朋友。我们在廊坊师范学院同事13年,而交往则40余年,直至他辞世。文学院副教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的博士、青年学者吴昊送来了她所编撰的《汤吉夫年谱》书稿,请我作序。手里掂着20多万字的厚重的著,心惊喜和感慨。作为汤吉夫长年的朋友,我想这个序应该写,能够写,必须写,责无旁贷。我当即应允,为《汤吉夫年谱》写序。

汤吉夫(1937-2017),山东青岛人。资深文学教授,著名小说家,卓越文学活动家。他195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师范学院中文系,分配到河北省香河一中任语文教师,1975年调到廊坊师范专科学校,担任中文系课程,任系主任,1984年升任学校校长。1988年调往天津师范大学,任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他在廊坊师范专科学校期间,从事文学教学,也进行小说创作。1981年创办面向中学的刊物《语文教学之友》。1984年,被选为河北文联委员、河北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1986年,与河北作协联合举办了全国第一家高校“作家班”。离开廊坊师专后,仍关注学校和中文系的建设与发展,经常回廊坊参加中文系毕业生的聚会,或为在校生开文学讲座。特别是2014年,他全程参与了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50年发展的纪念活动。他去世后,按他生前遗愿,把全部藏书4000余册捐赠给廊坊师范学院。2021年,学校建立了“汤吉夫文学馆”。

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了年谱写作的热潮,单是现当代作家年谱便出版几部。在此种热潮中,专家、学者对年谱编撰的原则、方法和体例、文体规范,也展开了众说纷纭的热烈讨论。《汤吉夫年谱》的撰写,作为对“年谱热”的一种呼应,也做出了它应有的探索、创造和某种尝试。

这部年谱,把汤吉夫的生平事业,置放于历史变迁、政治事件、社会沿革、文化/文学的波澜起伏,乃至重要作家作品的出现,这样大的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下,加以考察、测和记述。也如吴昊她自己所说的:“试图通过年谱编撰探讨作家个体与当代文学整体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呈现作家文学创作、文学教育、文学活动之间的联系”。这样,无疑就拓展了年谱的历史时空。

年谱,以时间为顺序,分为“谱前”(家族追述),“正谱”(人生历程),“谱后”(追忆怀念)三部分。另有“人名索引”、“附录”等编目。

下面,以“廊坊师范专科学校执教(1975-1988)”期间部分谱系为例。不列原谱,只概述:

粉碎“四人帮”之后,历史进入新时期,年谱按年、月、日记述了政治、社会舆论、文化体制的转型与变革。如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中国文联和作协恢复工作,一些重要文学刊物复刊,刘心武小说《班主任》、卢新华小说《伤痕》的发表,河北关于“歌德”与“缺德”的大讨论等。在这种时代风潮的震下,面对思想解放的春风,廊坊师专中文系的师生欢欣鼓舞。汤吉夫与中文系的老师们编写各种铅印内部使用教材,有《鲁迅作品教学参考资料》《毛主席著作教学参考资料》等十几种,他在当地报刊和省级日报发表多篇谈语文和文学的短论,他到石家庄参加了“河北作家研讨会”,结识了贾大山、铁凝、谷峪、刘真等,对他们都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在会议的鼓舞下,他们小说创作一发而不可收,一篇又一篇的作品在国内各大报刊发表,引起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反响和好评。如此等等。年谱,线索清晰,详有致。该重点介绍的情景着重叙写,该简略的,一笔带过,但大都牵系在作家生命历程的轨迹上,仿佛线串珍珠一般,年谱成了一道在历史风云中延展的彩……

这样的体例,把作家波折的人生小径纳入历史的宏远大道,就使作家的文学事略带上浓烈的时代性和历史感,而且,理清了其文学作品所蕴涵的丰瞻的文化精神与演脉络。相对于那些简略概括的生平事项罗列,这不能不是年谱撰写的一种新的样态和仪规。

这部年谱的史料,丰富、详实、准确、可靠。主要以商昌宝《汤吉夫口述自传》为基本的原始资料,查找了大量报纸、杂志、书籍等直接史料来源,收集了一批他与著名作家、学者朋友们往来的书信与照片和各种文艺活动的记实文字,参阅了不少评论家对其作品的评论,以及学生的诸多回忆。为此,年谱作者跑遍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河北图书馆、山东图书馆等进行查询,并且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等网络数据库进行检索。特别是汤吉夫的大量藏书、手稿,更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这是一项索、细致而浩博的文化工程。谱作者对此花费的心血和辛劳付出,让人感动和佩。

年谱,不是传记。但它有传记的内涵和底蕴。好的作家年谱,他的人生追求和文学贡献,都应在年谱的岁月记叙中凸现出来。年谱不仅要求客观、准确、查有实据,不允许随意的想象与虚构,但在语言表述上也不可能是冷漠的绝对的零度写作。因为,作家的自述传,朋友之间交往的情景,评论家对其作品的解读文学活动的现场,弟子们的绵长回忆,都不可能是无动于衷、不带任何情感色彩和倾向。作家生前是一个活的生命个体,他的年谱不应只是一堆干瘪、枯的文字托起的一具僵尸。年谱,不仅应具有史料价值,而且史料中也需蕴含着文学史内发的生命力。它既有可信性,又有一定的启发性,甚至可以有某种感染力的可读性。感的事项与理性的梳理,在话语文字中无间,是这部《汤吉夫年谱》的一个重要的写法和特色。

在我心目中,汤吉夫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是一个作家型的教师,也是一个教师型的作家。他一生热爱教育与文学。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相结合,是他留给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的最可宝贵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遗产。他为人,真诚、正直、严谨、大度;他以自己的人格,学识和创作,甘为人梯,托举起一代青年学子的成长。2017年末,汤吉夫先生因病不幸辞世。他的离去,是教育界、文学界的一大损失。但他在教学和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人文情怀和专业精神,将永远留在广大师生和文学爱好者的心中。

斯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

汤吉夫的生命在尘世间终止,但他的灵魂和精神必将在我们的教育和文学事业中获致永生。《汤吉夫年谱》的正式出版,不仅是了却廊坊师范学院广大师生的心愿,而且也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史和教育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交代!

是为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晚秋的乡愁
后一篇:审美体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