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在现代诗的朝圣路上——读贾树敏诗歌的印象
(2023-10-30 08:29:51)| 分类: 诗人论 |
行进在现代诗的朝圣路上
苗雨时 王之峰
贾树敏,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河北高研班学员,诗作发表在《诗刊》
现代主义诗歌,或诗歌的现代性,一个重要的标识是诗人主体,尤其是个人主体性的确立。而这种确立,导源于“个人化”写作的生命意识的觉醒。它所秉持的诗歌创作立场和方法,是生命哲学和语言美学。既不同于现实主义对社会人生的外在关注与摹写,也有别于浪漫主义泛化的浅层次抒情,而是根植于诗人的心灵世界,也即是生命意识对生存深潜的体验和感悟,以此开掘人性的深度。贾树敏的诗歌创作,是葆有女性个人主体性,对诗歌的现代性的生成,及其相应的审美范式,也有所意识和体认。这都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因此,他的组诗第一辑《我有所感事》所揭示的生命体验,就不是平面化的、直线化的单一铺开,而是立体化的、曲折化的多维凝聚。例如,《琢玉》,她打破了宏阔、悠久的时空界限,把“昆仑山上的一小片鳞”与宋代的“模样”拼接在一起,聚焦于“我”的生存现场,以“琢”玉而为“镯”,穿越千古诗词的“平仄”,完成了“玉”和“我”的相互寻觅与合一。从而,展现了诗人女性生命温润柔婉的气质、格调和风采:“袖口里,隐着三分灯影,七分古凉”。又如,《致幻》,从童年的迷梦写起,一只“黑猫”,也许不是猫,而是“行走江湖的侠客”,他月光下,飞檐走壁,穿行于“黑暗”与“河水”,与游鱼深情对视,经历一场“未发生的事情”,直至“诗经里的蒹葭”苍凉……结尾点明“致幻”的因由:“那个熟睡的孩童,她手边放着一枚
其他三辑,《我有所念人》
现代性诗歌的话语修辞,讲究陌生化。如果我们不套用西方形式主义的理论予以阐说,那么其实际上是指艺术感觉的新鲜与奇特,多种修辞技巧的运用,以及对一首诗的个性化处理。例如“透着亮的风”、“发着光的虫鸣”、“月光温软的呼吸”、“香甜,是另一种光明”,红百合“开得争风吃醋”,以及“这一页旧时光在午后,发出脆响/空气里传来金属的微凉”等等。这些诗句或词语,或“通感”,或“拟人”,都让人感到清新、殊异、不同寻常,并能激发瑰丽而奇幻的想象,从而生成诗歌话语鲜润、净朗的生命活力。而所谓“个性化”是指诗人的天赋、气质、素养、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理想追求,在诗歌结构编织中的独特而鲜明的表现。一个诗人一个自我的世界。以前举的《琢玉》为例,其个性化特征是人与玉的远距离拼接和话语语式与调性所体现出的诗人个体的女性意识,使这首诗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生命体。正如歌德所说:个性化,是诗人“内心生活的标志。”
阅读贾树敏,纵览全诗,给我们的深刻印象,可用她的诗句来概括:
喜欢覆满山墙的五叶藤
经过他们
就像经过燃烧的火焰
进入他们,又走出他们
就像一只涅槃的凤凰。
雨时诗歌工作室
2023年10月30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