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说的视角
苗雨时
诗歌是生命的审美表现,是生命情感和经验的变异与重组,而生命经验对客观外物来说,它是主体,而对诗人创作来说,它又是客体,或叫准客体,因此生命经验的展现,就有一个诗人的视角的问题,即从什么角度,把它物化为诗歌。生命在时空之中,诗歌在内宇宙之中。视角问题,就是诗人在外部世界和内在世界中的立足点问题。立足点的确定,是诗人得以驾驭涛歌、统摄诗歌、主宰诗歌的根本。那么,诗歌中存在着几种视角呢?王国维论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为第一人称,“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属于内视角。无我之境为第三人称, “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属于外视角。内视角是有限视角,外视角是全知视角。两种视角.在诗中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相互转换和交插。因为视角问题,关系到人称,这就牵涉到了诗中“你”、“我”、“他”的出现。诗歌中大量使用的是“我”,即第一人称,有些叙事性强的诗中也用“他”,即第三人称。这都是视角问题:内视角和外视角。但在相当一部分诗中,有第二人称代词“你”的出现。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为了表示亲近,拉近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常用“你”怎么怎么着。但在这三者关系中,“我”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虽然在世界上没有“你”和“他”,也不会有“我”。然而,“我”毕竟是诗歌创作的主体,写“他”也是“我”的视角,不过是把“我”隐蔽起来的外在的全知视角罢了。没有“我”不可能“他”,“他”只是“我”的替身,他们扮演的是“我”的心灵的活剧。即使是替代性的“我”,也传达的是诗人的“我”的感受、认识和体验。所以,诗中的“我”不论是显形的、替代的还是隐蔽的,都体现着诗人本真的“自我”,“自我”是诗人生命个性化的凝聚。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诗歌都是诗人的“自我表现”。没有自我,诗歌就失去了应有的艺术个性,只有顽强而艺术地表现自我,诗歌才能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