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春的留痕,岁月的叹惋

(2022-08-22 05:33:22)
分类: 诗论

                                                     青春的留痕,岁月的叹惋

                                                        一一 读赵青诗集《青橘的韵味》

                                                                                    苗雨时

     女诗人赵青的诗集,为什么题名《青橘的韵味》?我猜想,也许因为诗集中第一首诗是《青橘》这首诗记写了她上中学时一件至今仍难以忘怀的往事:一个同桌女孩子的失学,她临行把喜欢的屈原《橘颂》的手抄本赠给了自己,从此杳无音讯。现在,诗人故地重游,见校园旁的一片橘林还在,便忆起当年一颗“青橘”在风雨中跌落,物是人非,不胜唏嘘。这里的“青橘”不仅隐喻那女孩子的命运,也写照了诗人的青春岁月,把这一切寄存于诗歌话语,《青橘的韵味》的书题就奠定了整部诗集的艺术基调和诗意内涵:青春的留痕,岁月的叹惋!

    全诗72首,分四辑:“一池春绿”、“金色走廊”“秋江待渡”“绿潭飘雪”。在对自然季节的生命感应中,人生四季的绵延,往往聚焦于青春时代爱情、亲情、友情乃至乡情的记忆与回想。流年似水,韶华可贵,那时候的喜怒哀乐,都是生命流变的珍藏,它们永远积淀在诗人灵魂的深处。

    “爱情”在青春的梦里绽放。它是《玫瑰色蔷薇》:初夏雨后,两个人“在蔷薇丛边品茶”,你“刚从江南归来,谈起、柳浪闻莺、雷峰夕照都好似化入眼前的龙井茶,而我们身边的“蔷薇”,“和你从未送我的玫瑰/有一样的颜色”。不是玫瑰,胜似玫瑰。我们是《两株丁香树》:风雨天,楼下花圃里有摇曳盛开的丁香,我们“走向阳台”,共同欣赏你在画布上画下的“两株花团如簇的丁香树/在春风中交错亲昵”这时候,雨住风停,“屋檐下浓郁的花香/似凤箫袅袅云水间涌起的轻波/浸润了我们的心”。真正的爱情,不仅是花前月下的浪漫,更是《高山流水》中的相知相契:一次诗人重游苏州的“拙政园”,虽然这里“没有高山,只有小小的一泓秋塘”,但她还是想起了《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是一个古代的典故:俞伯牙弹琴,钟子期听音,两人结成心灵相通的知己都志在高山流水。她之所以想起这一文学原型,是因为她和爱人都好音乐,为找“高山流水”的古筝曲谱,他们风雨里“几乎跑遍了苏州城的大街小巷”,最后如愿以偿,欣之情照亮周遭的花开蝶舞,这时“我忽然很想眼睛里进一粒沙/这样你就会像捧着《高山流水》一样/捧起我的脸”……

爱情,是男女异性的相吸,而亲情则是血缘脉的流转。诗人写父亲给家庭带来的《暖》:她去父亲那儿吃饭,“父亲做的清蒸鳜鱼”,让她想到了“西塞山前  桃花流水”,记起小时候,“我们住在长江边上/每逢星期天/一家人也像现在这样围坐在桌前/傍晚的风/吹皱了碧水寒江/江岸上广袤的甘蔗林飒飒作响/轻轻推开窗户/鱼汤的醇香里/顿时会多了一丝暖暖的甘甜”。这样的亲情裹挟着浓浓的乡情,两者都是童年的快乐与幸福。诗人写芳草鲜美的《岸边》:儿时,“我和小弟常在长江边嬉戏”,妈妈在一边刺绣,看我们抓河蟹,捕小鱼,“每当有所收获/我们在河滩上雀跃欢呼/ 妈妈都会停下手中的绣花针/向我们挥手微笑”,而此时,“妈妈的身旁/江水缓缓流淌/似火的江花静静绽开”……这是一幅怎样美妙的亲子图啊!后来,诗人长大了,工作在城市,父母都老了,而姥姥则更老了,她还要代父母尽孝。“给姥姥喂饭/突然  她无故地笑/米粒儿喷到围嘴和轮椅上/她看看我/眼神如遥远的灯火/摇曳但已不再照耀”,但这也是生命积累的一种高度,就像竞技场中《叠摞的椅子》,或如一株老树,“叶儿即将落尽/我看到大树正倒向丛林的深处”,落叶归根,也昭示了生命的轮回与延续……

    赵青的很多诗,也写诚挚友情,“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也写自然物候,《雨打芭蕉》;也写日常生活,《灯火阑珊》《走在那条街上》;也写人生感悟,《起航》《等待》《并不遥远》等等。但其总的主题意旨,依然是青春易逝,花朵昨开今谢的悲凉,传导诗人速恋生命的那种微妙的深情。而此种意识蕴含着她对人生的执着热爱与追求。

    诗人的抒情与叙事,大多是在场的,或从现场写起。时间、地点、行程、景色都十分具体真实,然后,以闪回的方式,在恰切的想象中,勾连和叠印起过程的回忆。由实而虚,虚而能实,构建起立体悠远的诗意时空其中涌动与蒸腾的是诗人生命感慨的意绪。同时,由于她喜爱文学经典,并习书学画,所以常以古诗、绘画、书法等文化元素入诗。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开动火红的沙漠车/我们仿佛行驶在古人诗行”(《火红的沙漠车》);又如“整个下午/在落满海棠花瓣的伞布下/你和我/从展子虔的游春图/一直说到/斜风细雨不须归”(《游春图》);再如“衣裙飘飘,让人想到吴带当风”(《第一次》);更如,“十几个学生/围在玄秘塔碑,听讲解员说到颜筋柳骨”(《糖醋排骨》)等等。这样,诗、书、画就产生了巨大的互文效应,增值了审美的宽度与深度。

    正因为诗歌话语的多元性,所以诗人的行文风格和艺术调性,也就显得绚丽而多姿:自然、清新、婉约、文雅、秀润、隽永、舒展、飘逸……

    最后,我们引用屈原《九章-橘颂》的几句: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苏世独立,横尔不流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这也许就是诗人的精神人格的追求和艺术风的演绎,正是此两点构成了她诗歌的《青橘的韵味》:青春的流韵,人生的况味!

 

                                 雨时诗歌工作室

                                 2022年3月1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农事诗二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