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情感与非审美情感
(2022-02-20 08:07:13)分类: 诗论 |
论审美情感与非审美情感
苗雨时
既然情感是艺术的本体,那么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情感也是当然的。但同时也引发了我们一个疑问:是不是表现了情感就一定是艺术品呢?在此让我们先分析一下别林斯基的议论:“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但也并不是不可能有这样一种人:他有情感,甚至写出了浸润着情感的不算坏的诗
那么
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按照《普通心理学》的说法,情感与认识不同,它不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属性的概括反映,而是人对自己周围世界所结成的关系的评价和倾向。人在日常生活中,为求生存,求温饱,必然与周围世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产生多种需要(物质的和精神的)
但艺术情感则不同,它不是一般情感
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正烈”的情感,一般是自然状态的,不经过必要的过滤和沉淀,如果在这样的情感状态下,就急于做诗,自然将“诗美”杀掉了。犹德罗还曾举过具体的例子。他说:“你是否趁你的朋友或爱人刚死的时候就做诗哀悼呢?谁趁这种时候去发挥诗才,谁就会倒霉,只有等到激烈的哀痛已过去……,当事人才能想到幸福的捐折,才能估量损失,记忆才和想象结合起来,去回味和放大已经感到的悲痛。”我们常说,“痛定思痛”,
我们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谈到的:
一个遇狼而受惊的孩子把遇见狼的事叙述出来,他为了要其他人在心里引起他所体验过的那种感情,于是描绘他自己在遇狼之前的情形
在托尔斯泰看来,艺术起源于一个人要把自已体验过的情感传达于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即“情感再体验”),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自然,如孩子遇狠时产生的恐怖,不会给人的心灵带来享受,这种自然形态的情感虽然释放了很大的能量,却不会是艺术的,只有再度体验这种情感时,这种恐怖才变成了不涉及个人利害的“愉快的恐怖”,才会转化为艺术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审美情感是一种平静的情感,智慧的情感,它不是突发的激情,而是经过提升的“热情”,但这种热情又是“冷”的。因为,艺术家在创作中对自己的情感经过审美“冷处理”,才能创造出真正艺术的情感。
说过了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的区别,我们再来谈谈审美情感与理智情感和道德情感的关系。
人们常常把由社会需要引发的情感称为高级情感,它们在人的情感生活中起重要作用。审美情感与理智情感、道德情感同为人类的高级情感,但由于社会需要的不同,它们表现了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理智情感,是由于人们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它的对象是人与客观世界的认知关系。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产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沮丧,对真理的热爱,对偏见的鄙弃,以及刻苦钻研的精神,等等,都勇于理智情感。它追求的最高目的是“真”,它的价值体现为科学价值。
道德情感,是依据维护社会道德的需要在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言行中所产生的情感
但“真”和“善”还不是“美”,要把真和善提高到美的高度还需要审美情感。人不仅向“真”,向“善”,而且在天性中有一种审美、爱美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倾向。审美情感,是由人这种审美,爱美的生命需要所产生的情感。审美情感,不是对一个事物或一种关系的反映,而是对生活中的美丑和我们的意志力、欣赏力的一种感动。它所引起的快感是一种精神的愉悦,美感的价值是积极的,超功利的。它不仅可以感受生活中美的存在,也能感受到丑的存在,化丑为美,如果审美不能化丑为美,那就是实在的丑,不是审美的丑。同样,生活中的善恶,审美不仅可以以善为美,也可以化恶为美,如果不能化恶为美,那就是实在恶。由此可见,所谓审美,就是人的主观世界的包容和超越,合真假,弥善恶,而审美情感,就是这一过程中的显示人生命欲求的超级快感。
我们试举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为例:
这首诗不涉及对西湖地貌的考察,对天气阴晴的探究,所以它表达的不是理智情感。这里也没涉及到对西湖环境的维护还是破坏的善恶,因此它表达的不是道德情感。此诗表达的只是对西湖自然景色的审美观照,以及这种观照中所产生的赏心悦目的愉悦之情。这种情感就是审美情感。
从上面对审美情感和非审美情感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审美情感的基本特征:
1.超越性。审美情感对生活的反应,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正如艺术来源于生活,又不等同于生活一样,审美情感虽然与日常的自然情感有密切关系
2.丰富性。审美情感
3.自由性。审美情感,因为与生活拉开了距离
4.创造性。审美情感超越于生活之上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我们虽然把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作了如上的区别,但这并不能说明它们是截然分开的。艺术作品表现的虽是审美情感,但它也是对理智情感、道德情感照射溶解的产物,在许多艺术大师那里,他们作品中的审美情感总是包含、融化了理智情感和道德情感,从而使他们的艺术作品既有可信服的说服力,同时也提升了所表现的审美情感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注 释:
见《别林斯基论文学》,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13-14页。
见《两地书·三二》,《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9页。
见《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05-306页。
见托尔斯泰《艺术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06页。
转引自《艺术魅力的探寻》,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