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深处的伟力----序唐德亮诗集《地心》
(2022-02-11 19:02:31)分类: 序言 |
大地深处的伟力
唐德亮,少数民族诗人。他出生于广东连山上草沙水村,瑶族。1978年,开始诗歌创作,发表作品,至今已出版诗集《南方的橄榄树》《苍野》《深处》等六部。2013年出版政治抒情叙事长诗《惊蛰雷》,震动了诗坛,引起社会强烈的反响。这部诗稿《地心》,是诗人近10年来发表在国内外各报刊的作品精选结集。
作为少数民族诗人,唐德亮创作的极为可贵之处在于:他从深山瑶寨走来,并没有止于民族风情的抒写,而是立于时代之巅,与全国各民族融汇,思考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其襟抱和境界是:身居瑶山而心怀天下!
《地心》这部诗稿,是诗人置身纷繁的现实生活,对故土乡情和历史变革实现的生命的链接。既有“山梦葱茏”的回忆、“多情乡野”的思念,更有自然人生哲理的探寻和社会巨变的忧思点燃的“燃烧之魂”。二者一脉相承,从源初,到生长,到蓊郁,犹如一棵大树,扎根泥土,挺立天地间,飒飒摇铃,搅动时代风云……
诗人瑶族的故乡,是一片古老、美丽而神奇的土地。这片土地上,蕴藏着他们民族的创世传说,负载着他们的生存史和心灵史。那里的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绮丽的习俗风情,至今仍孕育他心中浓郁的诗情。那“火烧排”、“南岗排”的千年瑶寨;那蜿蜒的山道上“闻香识路”的酒香;那“红头布”、“白腰带”的瑶女的妆拌;那“劝女歌”、“抢新娘”的婚嫁习俗;还有那盘旋蓝天的雄鹰,以它的高贵与雄烈,迹写了瑶族人的顽韧的生命力,而那穿越山野的“瑶歌”,则唱响了一个民族的魂魄。在瑶族人心中,那横贯历史时空的“背山者”,已与大山融为一体,成为民族的不杇的雕像,即使那绵延不尽的“松明”之火,也已被诗人的诗歌貯存。这是他生命的初始之地,也是他精神的原乡。正是从这里出发,诗人走向世界和时代,把自我人生融入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的伟大演进之中。
当今时代,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毫无节制的运行,在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改善的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物质的丰裕,带来的却是精神的匮乏。时代的进步,反而造成了历史的沉沦。物质的对象化,导致了人性的异化。人们的生存处于欢乐与痛苦并存、眼泪与笑容同在的两难境况。正如诗人曾说:“这年头,我常常感到幸福”,“可是,我又常常痛苦”。这里有灵肉分裂、价值虚无的生命之痛,也有对社会不公、贪富差距的现实忧虑。诗人挺身于此种文化历史语境中,如何解开自己的心结和拨开历史的迷雾,成为了他必须思考、探索和回答的诗学和创作的哲学与社会学的命题。
为此,诗人以一个心系人民、深入现实的普通知识分子的身份和立场,把他的思绪向三个维度延伸:
其一是归依于大自然和土地,从那里汲取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他游历《青海湖》,《仰望昆仑》,发现波平如镜的“人类心灵的底片中/永远是一片
其二是回眸风云起落的历史,寻觅民族脊梁的身影和足迹,以他们崇高的品德铸造自己的人格风骨。他写作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写《鲁迅小说人物剪影》,以旧中国社会众生相的揭示,凸显了鲁迅重启民智的悲悯情怀和疗救社会病痛的良苦用心。而这正是他所需求的精神支点。
其三,也是关键的一点,就是楔入当代,直击现实生活中的噬心主题,以极大的综合力、拆解能力和历史想象力,在反思中批判,在批判中扬弃,在扬弃中进取,从迷茫的暗影中剥离出人类生存的直理之光。他写《世相图》,揭露贪腐,同情底层民众,关爱留守儿童;对自然生态破坏,他痛心疾首,对社会不公,他仗义上直言。他歌唱《劳动》,是劳动创造人类,创造了历史,创造了文明。劳动,不容贬低,不容亵渎,更不能异化。劳动异化将成为历史的悲到。他遨游于宇宙的时空,从人类的命运波折中辨识人类未来的走向,从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化中,熔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之梦……
诗人坚持的诗歌美学原则是现实主义,但也不乏浪漫情怀和现代与后现代主义因素。真诚,“求真意志”,是他诗歌的根抵,在此之上也生发想象,变形,甚或运用畸联、错位、反讽、戏拟等表现技巧。其诗歌的内质和话语表达,是质朴、自然、沉实的,但也由此蒸腾出天地与立、大气包举的气象和风神。杨匡汉先生在《以大智慧传达人类真实的声音》一文中,谈到“大诗”。他说;“‘大诗’并非大而空的音调,而是足以震撼一代人心灵的声音,是立足本土又把全世界拥抱在自己心中的篇章,是审美化处理环境使之为灵魂创造生动、恒久的价值的歌唱,是在救治世界的同时完善人性、健全人格的圣地之旅。”唐德亮的创作以个人的心灵史进入时代而成为时代的现实史诗,他的某些诗作庶几近乎这种“大诗”的艺术风范。
我与唐德亮先生的交往较早,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他给我寄诗集和他的研究资料汇编。我给他的诗集《深处》写过评论《人类生存的现代寓言》,发表在台湾《秋水》诗刊和国内《大众阅读》报上。2013年,他又给我寄来《惊蛰雷》,读后颇受震撼。前些天,他打来电话,说要出一部十年创作精选的诗集,邀我写序,并寄来书稿。仔细阅读后,写了以上与他的诗作也许并不匹配的感受性文字。目的有二:一是心意相通,愿以此共勉;二是期望他创作出更多更好表现现实、无愧于时代的诗篇。
是为序。
雨时诗歌工作室
2018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