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地深处的伟力----序唐德亮诗集《地心》

(2022-02-11 19:02:31)
分类: 序言

大地深处的伟力

    ----序唐德亮诗集《地心》

     苗雨时

 

唐德亮,少数民族诗人。他出生于广东连上草沙水,瑶族。1978年,开始诗歌创作,发表作品,至今已出版诗集《南方的橄榄树》《苍野》《深处》等六部。2013年出版政治抒情叙事长诗《惊蛰雷》,震动了诗坛,引起社会强烈的反响。这部诗稿《地心》,是诗人近10年来发表在国内外各报刊的作品精选结集。

作为少数民族诗人,唐德亮创作的极为可贵之处在于:他从深山瑶寨走来,并没有止于民族风情的抒写,而是立于时代之巅,与全国各民族融汇,思考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其襟抱和境界是:身居瑶山而心怀天下!

《地心》这部诗稿,是诗人置身纷繁的现实生活故土乡情和历史变革实现的生命的链接既有“山梦葱茏”的回忆、“多情乡野”的思念,更有自然人生哲理的探寻和社会巨变的忧思点“燃烧之魂”。二者一脉相承,从源初,到生长,到蓊郁,犹如一棵大树,扎根泥土,挺立天地间飒飒摇铃,搅动时代风云……

诗人瑶的故乡,是一片古老、美丽而神奇的土地。这土地上,蕴藏着他们民族的创世传说,负载着他们的生存史和心灵史。那里的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绮丽的习俗风情,至今仍孕育他心中浓郁的诗情。那“火烧排”、“南”的千年瑶寨;那蜿蜒的山道上“闻香识路”的香;那“红头布”、白腰带的瑶女的妆拌;那“劝女歌”“抢新娘”的嫁习俗;还有那盘旋蓝天的雄鹰,以它的高贵与雄烈,迹了瑶人的顽的生命力,而那穿越山野的“瑶歌”,则唱响了一个民族的魂魄。在瑶族人心中,那贯历史时空的“背山者”已与大山融为一体,成为民族的不的雕像,即使那绵延不尽的”之火,已被诗人的诗歌存。这是他生命的初始之地,也是他精神的原乡。正是从这里出发,诗人走向世界和时代,把自我人生融入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的伟大演进之中。

当今时代,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毫无节制的运行,在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生改善的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物质的丰裕,带来的却是精神的乏。时代的进步,反而成了历史的沉沦。物质的对象化,导致了人的异化。人们的生存处于欢乐与痛苦并存、眼泪与笑容同在的两难境况。正如诗人曾说:“这年头,我常常感到幸福”,“可是,我又常常痛苦”。这里有灵肉分裂、价值虚无的生命之痛,也有对社会不公、贪富差距的现实忧虑。诗人挺身于此种文化历史语境中,如何开自己的结和拨开历史的迷雾,成为了他必须思考、探索和回答的诗学和创作的哲学与社会学的命题。

为此,诗人以一个心系人民、深入现实的普通知识分子的身份和立场,把他的思绪向三个维度延伸:

其一是归依于大自然和土地,从那里汲取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他游历《青海湖》,《仰望昆仑》发现波平如镜的“人类心灵的底/永远是一片  不凋谢的绿云”;万年冰峰上仍然闪现着“千年不灭的/冰冷阳光”;他来到《黄河源》,坐在地母的胸怀里,让灵魂重回《地心》,感受到“大地的深处”,一个通红“跃动”的浑圆,“天精地气”,“孕育”了一盏照耀我们民族的永恒不灭的神”。这些都给了他生命的力量。

其二是回眸风起落的历史,寻民族脊梁的身影和足迹以他们崇高的品德铸造自己的人格风骨。他写作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写《鲁迅小说物剪影》,以旧中国社会众生相的揭示,凸显了鲁迅重民智的悲悯情怀和疗救社会病痛的良苦用心。而这正是他所需求的精神支点。

其三,也是关键的一点就是楔入当代,直击现实生活中的心主题,以极大的综合力拆解能力和历史想象力,在反思中批判,在批判中扬弃,在扬弃中进取,从迷的暗影中剥离出人类生存的直理之光。他写《世相图》,揭露贪腐,同情底层民众关爱留守儿童;对自然生态破坏,他痛心疾首,对社会不公,他仗义上直言。他歌唱《劳动》是劳动创造人类,创造了历史,创造了文明。劳动,不容贬低,不容亵渎,更不能异化。劳动异化将成历史的悲到。他遨游于宇宙的时空,从人类的命运波折中辨识人类未来的走向,从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化中,熔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之梦……

诗人坚持的诗歌美学原则是现实主义,但也不乏浪漫情怀和现代与后现代主义因素。真诚,“求真意志”,是他诗歌的根抵,在此之上也生发想象,变形,甚或运用畸联错位、反讽、拟等表现技巧。其诗歌的内质和话语表达,是质朴、自然、沉实的,但也由此蒸腾出地与立、大气包举的气象和风神。杨匡汉先生在《以大智慧传达人类真实的声音》一文中,“大诗”。他说;“大诗大而空的音调,而是足以震撼一代人心灵的声音,是立足本土又把全世界拥抱在自己心中的篇章,是审美化处理环境使之为灵魂创造生动恒久的价值的歌唱,是在救治世界的同时完善人性、健全人格的圣地之旅。唐德亮的创作以个人的心灵史进入时代而成为时代的现实史诗,他的某些诗作庶几近乎这种“大诗”的艺术风范。

我与唐德亮先生的交较早,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他给我寄诗集和他的研究资料汇编。我给他的诗集《深处》写过评论《人类生存的现代寓言,发表在台湾《秋水》诗刊和国内《大众阅读》报上2013年,他又给我寄来《惊蛰雷》,后颇受震。前些天,他打来电话,说要出一部十年创作精选的诗集,邀我写序,并寄来书稿。仔细阅读后,写了以上与他的诗作也许并不匹配的感受性文字。目的有二一是心意相通愿以共勉;二是期望他创作出更多更好表现现实、无愧于时代的诗篇。

是为序。

 

雨时诗歌工作室

2018年7月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