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师笔下的雪中炭——读《锦上花》
(2022-02-03 18:44:49)分类: 诗评 |
杨老师笔下的雪中炭
——读《锦上花》
郭友钊
临近元旦,高中语文名师杨海燕老师送我《锦上花》。春节将往,我刚读毕内容丰盈的散文集《锦上花》。期间,我一次次惊喜地发现杨老师文字中的锦和花,并十分意外地发现文字中的雪中炭。
《锦上花》行文诙谐、可爱,把日常物事写得入情入理,莞尔一笑之后会让人思考再三。全书六章,前三章述“家”,“家有土狗”“家有愚夫”“家有逆子”,后三章写“我”,“微尘微言”“切切师语”“逛山逛水”,实都在写作者自己——一位老师、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位公民的所遇所思。作者的身心都是锦,作者的际遇都是花,两者相融洽、相耦合,便是锦上添花。“逛山逛水”中有一句很是平淡的话,“很多事情、很多人,都要我们自己去看去听去体会,或许才能找到最喜欢的那一款、最爱的那一类”,让我回过头再翻一遍全书,方确信《锦上花》中还隐伏着“雪中炭”的宝藏。
“切切师语”章中有“游园惊梦”篇,写作的起因是杨老师讲古代诗词,涉及海棠等多种植物,而学生对校园内就有的海棠等各色花草一无所知。于是,杨老师想“教给学生许多贴近生活的活色生香的知识”、“惊一惊他们沉睡的青春梦才好!”曾数次引领学生游校园,观察戴望舒《雨巷》里的丁香、王安石《孤桐》中的梧桐等十多种校园内就有的植物。杨老师还引孔子《论语》句来说明游园课的理论基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实则,参与编撰《论语》的曾参后著《大学》,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且达到修身的步骤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属于“格物”,是“知至”的基础,且这种“知”是亲历亲为从实践各获得的第一手的“知”,并非书本上或从课堂上获得的二手的“知识”。
“格物”的“物”是什么?最近翻读《从古至今——地球演化简史》,了解以46亿年以来形成的物,先是矿物、接着是植物、再者是动物,人物从动物中脱颖而出并制造了器物(器物,可理解为我们人类文明史的各种标志物)。一个人受教育或者成长的过程就是成才成器的故事。《锦上花》用全书篇幅四分之一来记述“家有土狗”——最最无用的狗狗多多与旺旺的成长故事,起先读之只是觉得有趣,后来品味方悟它大有深意。“集训后的旺旺,傲然经历了高三炼狱的学生”,杨老师从训练狗的过程来研究教育的方法,“想想我们尘世的凡人,从无忧无虑的小孩子,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人,期间要学会自律,学会忍耐,学会独立,学会合作…”,甚至从中感悟到生活的道理,“或许,当我们拨开烟尘喧嚣观照内心时,才会发现,人世间很多看起来最最无用的东西,才是最大的有用。”无用之用在于格物,或许从矿物植物动物中我们会发现“我”的来处,从人物器物中会发现“我”的去处。
锦上添花,是一种向内的某种程度上说是利己的豁达。而雪中送炭,则是一种向外的一定是无私的贡献。杨老师著《锦上花》,我更关注的是锦上花下伏的雪中炭,即通过亲历亲为的格物所获得的原创性之知。格物致知,是通过可重复、可检验的实验方法获得,属于科学方法之一(另外为数学方法、逻辑方法)。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的教材及课程是“雪”,只是说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更需要“实验”或者说“实践”,格物感物成为认知的一个必要方向,文明才会增添原创性。或者说,“格物致知”是现有教育体系这块锦之上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