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葆“赤子之心”的歌吟一一序路玉洪诗集《沧桑雨》

(2021-08-14 17:33:08)
分类: 序言

“赤子之心”的歌吟

一一序路玉洪诗《沧桑雨》

 

路玉洪的诗集《沧桑雨》,集中第一首诗,便是同名。可其统领全诗的重地位。兹录如下:

沧桑雨

 

仿佛

一大片悬着的桃花,蝉鸣,和失散的树叶落地

 

回程时

你翻开一经年的旧书

看到一些雾,一些血,一些笔直里的弯曲

 

你说

那些海水,河水,和湖水

都是在笑里,哭里

收藏的眼泪

 

人的一生历尽沧桑,从春的“桃花”,经夏的“蝉鸣”,到秋的“落叶”,乃至冬“安寂”。回溯人生四季像重翻一本经年的书卷;有“雾”,有“血”,有路途的“弯曲”。而这一切化作“海”、“河”、“湖”,那远逝的流水却全是哭笑生涯所汇集的“泪”····

诗人年近古稀,鬓。回首风尘岁月,感受时光流逝,心中难免生出一种世事变迁之慨。这首诗的意象构成,思绪的婉转延伸,感性与理性的起,谱写一曲人生命运的交响。

《沧桑雨》的主题意向和美学基调,其慷慨悲凉,忧思叹便奠定了统摄全诗集的内在精神血脉和外在的艺术风致。

诗集的题村界域,广博而深。虽无多少吟风弄月之闲适,但面临日常生活、身边物事,进而天地山河,却能持守一颗无瑕“诗心”,去寻幽探秘,烛隐。欧阳修“人生有情痴,此不关风与月。”这“诗心”,是诗人个体生命体性确立。以此种主体性观照大千世界,然会导致天人谐和、万物灵动,而生发去无尽的灵感和诗情,从而打开内与外旋转对应宏大的艺术天地    

感悟生命,求索人生真谛,是诗集基本题。年有春夏秋冬,一日有晨昏夕,人生命就是在四季轮回、日夜交替中度过与延展。《沧桑雨》证了人生季节的转换,而《纸叠的黄昏》,则折叠了黎明朦胧,日照的热烈,晚雾的斑斓”,也迹写了人生的化。然而,寓意中,并没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悲,而表现为出脱飘落的红尘从容与大度。

人生在世,生命处于时间的催逼与追迫之中,不仅纷繁,而且短暂。《牡丹殇》,写在公园里看壮丹盛开,据说花期只有15天,从牡丹的繁华绚丽中,诗人却想到花开花谢,由此悟出了人的生命的渺小与易逝。因此由牡丹而殇:“担心桌上的一页先秦,两汉/以及白帝城的彩云”,眨眼间,便会化为乌有。一切都是云烟,一切都是过客,一切都是虐无。

所谓“虚无”,是“生”的迷茫,“死”的寂灭。日常生活写作,只有以虚无的阴影为背景,才能揭示人的存在,并使人间烟火充盈着某种爱的温热与光芒。此种认知和觉悟,常能使人“向死而生”。然而,在现时代的历史时空下,由于价值的多元,却纷呈了各种各样的生存状态:有《浮萍》的泡沫人生,也有《娘炮》的媒体人生;有烦忙劳神的疲惫人生,也有灯红酒绿的颓废人生;当然,还有《英雄祭-一致凉山殉难英雄》的为国家而牺牲的悲壮人生,和《土地的担当——写给钟南山院士》的为人民全力付出的大爱人生,还有底层的弱势人群的艰难而凄苦的人生……

诗人立足大地,置身于红尘内外,寻绎自我,叩问生命。从感性到理性,从迷茫到深彻,在往返冲折的探索中,走向独立,从而获致了灵魂的高标和人格的伟岸。其生存智慧含纳如下几个维度:

其一,感恩父母,眷恋乡土

父母、乡土,是生命之源,是根系,是血缘。它回答了“人从哪里来”的哲学之问。他写《我的爱,在父亲的爱里》:“其实,我对父亲的爱,就在/父亲对我的爱里”。他写《母亲》:“用压低的声青,喊一声娘/落地的疼”,和母亲电话那边的“咳嗽”,“一样的沉”。他写《故乡的春天》《老树》《老屋》,所吟述的多是缱绻中无限的牵念与哀愁。正如一眼《枯井》:“你枯干了/枯干了一个小村在吹烟里,繁华里,和忧伤里的/陈年,血脉”。“乡愁”的积极意义,是在现代文明下对人类原始文明的呼唤。传统与现代融合,方能真正构筑起当代人的生命价值的民族精神共同体。

其二,亲近草木,回归自然

人从大自然里裂变而来,又生存于大自然之中。马克思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然而,人与自然,既相互依存,又彼此对峙。人类过度破坏自然,也会招致自然的报复。例如,当前的“疫情”便是。敬畏自然,友好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学伦理。他写《在草原》:“在草原,我就成了一株会说话的小草/看着一大片走过的羊群,马群”,人如草木,物我合一。他写《又见荷花开》:“在红尘下,三尺的深厚里/压低,褐色的疼//把埋着的夜,和打坐的禅/放于心”。这是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人格的昭示。大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美好的生存环境,也给人以生命的力量和精神的启迪。

其三,守护心灵,宁静致远

在当今物化与媚俗的文化历史语境下,金钱当道,人性异化,价值虚无,灵肉撕裂,人的生命好像坐困《围城》,难得一份清静和闲暇。照一照《镜子》,“你面对,相望时”,往往是虚与实、正与反的“一次次纠缠”。于是,诗人《用忘怀的超脱打坐》:“宁愿/让一场秋雨打湿峨眉/也把虔诚放在池边”,为心灵祈祷。而《立冬,该静下来》:“既然/枝上的浮华与蝉鸣的浮躁/已经打住。秋风的凉掉下深沉”,那就可以“把一杯冲好的茶放端正/一本写土的书”。清空心中的物欲和功利,享一份淡泊与宁静,摆脱人世的纷扰,而专注和领略宇宙人生,看天外,“一场洁白的雪,要来”,并笼罩苍茫大地。

其四,秉持良知,担当道义

良知,是做人的道德底线,也是人性的基质。以此评判人情世态,必然表现为道义的责任担当。《贫穷》,不是公平、正义。贫穷群体也应有他们的生存权利。《听雨》,写一个农村留守老人的孤苦和寂寞:子女外出打工,大片土地撂荒,“一场绵绵的细雨从高处进村”,“赤裸颤抖的老爹,就跑出家门”,然而却无望而归,那佝偻的身影,让人心疼。而《桥》,写没有人脉关系的人家生计的艰难与无奈。《雨中》,诗人无心观赏风景,却想到“在十字街儿上/那个丢了孩子的老槐”。这种悲悯慈怀,不是居高临下的虚伪,而是真诚地企盼社会上人与人的平等、均衡、互爱,共享人类创造的果实。

纵览整部诗集,我们发现,其中有两个关键词;“流水”与“石头”。“流水”是时间的象征;“石头”是存在的喻指。时间与存在,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诗学命题。诗作为时间艺术,成为存在的显现。存在在时间中绽开,也就成了存在的诗化。人到老年,对时间的焦虑与把握,更为紧迫。他写《海》:“那些潮起、潮落,和水天共有的色彩/就像泪里的坦途、弯路、祸福”。他写《冬至》:“那些枝头的繁华,蝉翼上的热/以及一场雪的洁白/都是走远的水”。而存在,是事物的终极概念,是世界的第一本体,相当于中国哲学的“道”。“石头”的永恒性则是存在的见证和显影。诗人写《见证》:“一圈圈/走成无言的卑微/碾不碎,黑色的星辰”,“不知天平上,一块石头的沉重/三缄其口,是谁的见证”?《佛说》:“即使鼓起的皮囊再厚/你怎能/拿得动一块小小的石头”。时间与存在,构成诗人全部诗歌的哲学世界!

诗人的最可贵之处,在于他葆有“赤子之心”。所谓“赤子之心”,不仅指纯真、善良、热爱生命、惠施他人的原始本性,而且也指本色、天然、好奇而富于想象力的审美气质。此种“赤子之心”,虽经消磨,但并没有泯灭,反而在诗歌创作中历久弥新。这也就使他的诗在一派沧桑的悲慨里潜含着生命的清奇、净朗与刚健。如,他写《刀锋上的月色》:“别说寒,别说血/刀锋上的果断一闪,抑或一次磊落/需要海、山、森林,需要三遍/在茅庐里读一册秋风”,颇有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境界。他的艺术感觉,极为清新、敏锐。例如,他写“落叶”,“久久徘徊于天空,一瞬间/跌入泥士,飘落间/掩不住迷茫”,飘落而迷茫,这是怎样的一片“落叶”呀?!又如,他写一个人的苍老,“你是双鬓的雪/淌过额头的河,划出/一片沧桑”,好一个老人脸部的雕像。再如,他写“冷风”,“我也怕那冷风吹,羞涩的囊里/装着颤抖”,奇崛地道出了人情的冷暖。由感觉而赋形,象与意合而生成意象。总体看来,诗人的诗歌是意象写作。其意像系统,有日常自然意象,如花草、风雨、日月、山川等,也有生活人文意象,如老屋、炊烟、风筝、下午茶等。而这些意象多为象情智意象,也有少数深层意象。意象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意象派生,意象串连,意象并置,意象叠加等。它们的整体建构,往往是跳荡的、拼接的、电影蒙太奇式的,因此在疏密、虚实之间构成了宏阔悠远的艺术空间。试举《相逢》一诗为例:

 

绿,粉红上的蜻蜒

雨声,蛙鸣

一亩佛心

 

你用清静的姿势,丈量我的夜

我的湖

 

与一本圣洁相逢

 

雨幕里

你的朦胧,叫醒我的朦胧

 

这应该是雨夜荷塘观荷:叶绿,花红,雨声,蛙鼓,铺开了一面“佛心”境地。面对清荷,我沉寂无语,默默地承受着那荷的姿影丈量我的夜、我的湖。于是,我仿佛与一部圣洁的经卷,意脉相通,心灵受到洗礼。但这一切都不是那么分明的,透彻的,而是在彼此相对的朦胧之中。朦胧而寄寓深广。

诗人的话语构成与修辞,追求简洁、凝炼,句式奇特而有内在节奏感,讲究词语的弹性、张力、多义性和陌生化的效果。例如,这样的诗句:“镜子在海里/海在镜子里”;“尝春秋因果/醒半阕生死”;“蒲公英开花,绽放一生寂寞/惆怅。那是我带泪诗行看你绵绵丝/出走的人就只为一次金黄/孤雁南飞/秋风,吹老流血……这些话语,或奇警峭拔,或深婉幽微,或远,或人,都给人们一种新异、独特、不同寻常感受和读惊

诗集《沧桑雨》的整体格调,前所述,苍凉悲慨的,又是澄明清澈的。既远接传统,又近趋现代。犹如树枝头绽放的花蕾这些诗大多赤诚的、,但也是博大的深厚的诚而博大,纯而深厚。就像他《我的诗》所写;

 

站在海里

我让我们眼睛

向东向西向南,向北

 

那些看到山峦、湿地

那些飞走的大鸟,和落地的

 

都是同一块

经过化的石头

 

一块永恒在的石头,化作挂在诗人胸的通宝玉,像《红梦》那样这就演绎了人生在风云变幻中的沧桑故事,照了他置身其中的神圣、静远艺术世一一这人类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是为序。

雨时诗歌工作室

20218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