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话语的叙事——评月色江河的诗

(2021-07-24 07:17:29)
分类: 诗评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生命话语的叙事

——评月色江河的诗

     苗雨时

 

现代语言诗学认为:“语言是生命最初的也是最后的形式”。仿佛为了印证,阅读月色江河的诗,我们眼前似乎行走着一排排生命词语的队列,一个绵延迭宕的长句子,并列句式,复合句式。首先发现的是主语的确立:诗人的自我——个人主体性。然后看到这一主语把自身的气脉、呼吸和血流,贯彻到它所引领的词语,名词,动词,形容词之中,以此述说他人生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爱所悟。当所有的词语被主语撼动,追逐,撞击,交叉,互补,从而,在语言光照的自明中,敞亮了生命的本真与澄静。

这就是月色江河的诗意创造和艺术世界。

诗人的生命根植于乡土。养育他的村庄,是他生命的摇篮。这摇篮摇响了他第一声啼哭,在啼哭传导的第一次言说的痛苦中,他第一个认识的是:“村庄像一个汉字”。置身这个汉字,也就进入了自我生命的历程。的确,村庄是一个象形的汉字:村子南边有条河,像一撇毛笔的侧锋,村子周围的庄沟是个口字形。庄沟里生长着芦苇、菱角,水中游弋着鱼虾。村子东西两头,各有一条窄窄的木桥,通往田野和外界。村里多为土坯草房,门前种各种树木。日常养狗、养猪、养鸡、养鸭,日子丰足而充裕。人伦亲情,父慈子孝,邻里和睦,民风淳厚。尤其是农历过年,杀猪、淘米、祭灶、颂神,更是喜庆万分。村庄的空间,由树林、天空、田地、河流构成,给人一种辽阔邈远的感觉;村庄的时间,一是鸡鸣,二是坟墓。我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的生命以门前泡桐树的速度茁壮成长”,那一圈圈年轮刻下了我的童年、我的初恋,以及村庄的世事沧桑。后来,我离开了家乡,到城里工作。如今村庄已经陷落,大多数人都外出了,只有我父母还坚守在那里。我将一把泥土带在身边,只能从它身上“重温曾经拥有的麦子和泥土的记忆和眷恋”(《一个正在消逝或即将消失的村庄》)……

这种无奈的乡土叙事,涵泳的是诗人生命的失根之痛!

但也无需过于悲观。因为家乡仅是一个点,家在江淮,江淮还在,大地还在。青山不倒,绿水长流。盱眙第一山支撑起历史的时空,多灾多难的淮河水随时光逝远,而古雅的清宴园却已是荷花万顷,韩候钓台与周总理故居,遥相对峙,枚乘的一篇《七发》把洪泽湖上的一轮明月写成一场如雪般的眷念,至今仍辉映着江淮大地上的人杰地灵。走进《淮安博物馆》,就走进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楚汉争雄,京杭漕运,神话西游,清明上河,都是诗,都是画,那源远流长的奔涌的浪花。不管是有言,无言,同在语言中。回眸历史,反思传统,返照自我,重新发现自我,从过往中寻觅未来,这也许可以借古代之水浇灌今天心灵的荒漠……

在此种深远的背景下,诗人长句叙事中的一个关键,是谓语动词:“爱”。男女之爱,亲人之爱,乡土之爱,自然之爱,世界之爱,犹如一粒石子投入湖水中,泛起一轮又一轮的涟漪,直至从地下到天上,幻化为五色云朵,飘拂人间。爱,是生命的本质,也是人生根本的价值如意义。他写海边初恋,那沙滩上的脚印,是水写的字:甜蜜而浪漫;写爱的神秘,是明月,黄昏,玉米地;写爱的思念,像“一支钉在心灵上的钉子”,刻骨铭心;他写对父母的感恩,“我的父母/是冬季一盆旺旺的炉火/用勤劳和韧性档着岁月的严寒”;他把大自然人化,一只“七星瓢虫”,用一双含着诗意的眼睛,打量着世界,生命弱小而强大;他踩着农历、农谚,让生命在感应轮替中,登上二十四节气的阶梯;他把爱分成两半:一半给乡村,一半给城市。正是爱滋育了诗人的生命,使其葱郁而不致凋零。只要人世间还有一点爱的语言之光,我们就不用过分担心世界会没入黑暗……

人生在世。从虚无中来,到虚无中去。生命话语的链接与鼓动,都在这生死之间运行。“从生命第一声啼哭开始/我就吹响进军死亡的号角/打响进攻死亡的第一炮”,“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一个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既有外在的阻隔,又有内在的羁绊。战胜“懦弱”,克服“贪婪”,控制“欲望”,忍受“孤独”,以“一棵小草情怀”,甘于清苦,安贫乐道,以道义良知,为人处事,抵御世间的风风雨雨。向死而生,生而为爱,用充实填补空虚,重建灵魂,再造人格风骨。这样的人,站着有山的威仪,倒下有水的清澈。因此,他有资格,也有尺度,鞭挞丑恶,拒斥荒唐,针砭时弊,并在扫荡一切污浊中,挺直自我的脊梁,彰显心灵的伟岸和节操的高尚!……

人生的战争,实际上是语言的战争。生命在语言里,语言在生命中。生命在诗中有重新命名的欲望,语言在诗中有唤醒生命的期待。现代诗歌,话语与感觉同步发生,并注入诗人的情感和感悟,而同时语言本身成为自足的构成。语言通过诗人的天赋、智慧、秩序感和形体感的介入,最终成为独立于诗人之外的、自我运转的、更具有生命力的精灵。月色江河的诗,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排列结合,都置放于主语、谓语、宾语的整体框架中,一方面它们传达诗人生命的各种意涵,另一方面诗人的生命气质、脉动和节律,也都经由词语和句式的变换来显现。例如,他诗中那些连珠滚动般的、不带标点的、一气呵成的长长的句子,就给人一种连续不断的冲击和感动,让人的心绪纷繁而深潜。总的看来,诗人广泛地借鉴古今中外的语言资源,并融汇于个体生命,这样,生命、世界和语言一同生长。他的诗,就犹如江淮平原的一株树,根扎泥土,横绝天地,既返照唐朝落日,又迎向世纪风云,以一种生命特异的语言存在,卓然独立,劲抽枝条,飒飒摇铃,高迈而悠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