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21-06-01 22:51:00)分类: 序言 |
儿童诗,是诗歌园地里一支鲜润而绚丽的艺术奇葩。它根植于童贞、童稚、童趣,以奇妙的想象,活泼的韵律,真纯的情思,绽放在审美的阳光雨露之下……
儿童诗,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供孩子们朗读、吟诵、欣赏。作者不论是成人,还是孩子本身,其写作,都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特征、心灵状态,以及一系列儿童诗创作的特有的规律。
《儿童诗修改68例》,是一本适合于儿童诗作者和读者小朋友学习和阅读的书。作者是父女俩。父亲是长期从事儿童诗创作的诗人,有丰富的儿童诗写作经验;女儿是在父亲指导下,写了不少优秀儿童诗的小诗人。他们依据自己的写作实践,结合儿童诗写作的现状,选取了68首诗稿,以现代儿童诗的诗学理念,逐一予以修改,并附有修改意见,说明为什么这样改,以及这样改的好处。这对初学写作者来说,无疑是有一种开启和指导的实际效用。
修改,是面对一首诗的整体把握,看其各个要素的组合与构成,从构思角度的选择、意象的创设、意境的营造,到词语的运用、形式的安排等,都以一首诗是一个独立的有机生命体的要求,加以检视和重新厘定,该留的留,该删的删,该改动的改动,该调配的调配,其目的是使诗的主旨集中,意象鲜明、意境深远、语言凝烁、韵律和谐。试举马文业《风筝》一诗为例。
原稿:
修改稿:
修改说明:
所有初具风筝图案的动物都在“飞”,这是原作者给我的第一印象,最后的“我也想变成风筝/和他们一起飞翔”,也使我的心灵为之一动。但中间的罗嗦和累赘使诗失去了色彩。在修改过程中,我把这首诗断为两节,上节“小鸟”、“燕子”、“雄鹰”都用引号引起来,其意自见;第二节起首“我的梦也在飞”,使下节与上节的“飞”的灵动有了心的的感知。原作者最后两句中的“也想”改做“多想”,愿望更加强烈。由此,小诗有了一些语言上的气势。
这种修改,以“飞”为中心意象,贯穿始终,由具像而虚幻,由外在到心灵,虚实相生,把“飞”表达得悠远而又气韵生动,而语言也更为简洁有力了。
无需多示例,仅此一例,即可说明这种修改的完美和有效性。
为了读者更好的学习和借鉴,书中还有两个附录:一个是父亲的儿童诗作,一个是女儿的儿童诗作。另外,有一篇父亲的专论《儿童诗漫谈》和女儿的写作体会《我的诗创作》。这样,在68个诗歌修改案例基础上,既有优秀儿童诗作做示范,又有理念疏理和现身说法的支撑,如此层递有序编排,必将对儿童诗的爱好者和写作者进行儿童诗创作,产生极大的指引意义。
中国儿童诗,是有着优良传统的。在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产生了大批优秀作品,而且也涌现了为数不少的儿童诗作家。如高土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表鹰《彩色的幻想》,柯岩的《“小迷糊”阿姨》,金近的《小鲤鱼跳龙门》,樊发稼的《花,一簇簇开了》,金波的《迷路的小孩》等等。但是,上世纪前17年,儿童诗也曾出现过不顾儿童特点的单纯训教化倾向,影响了儿童诗的健康发展。新时期开始后,儿童诗也开始回归生命本体和语言本体,使儿童诗有了一个新的更大的跃迁。尤其是进入21世纪,诗人们以开阔的视域和现代审美思维,从儿童的生命体验出发,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创作大量的优质儿童诗作,甚至呈现了多无并峙、多义共生的异彩纷披的繁盛局面……
当前中小学教育,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诗教。诗教是品德教育,也是审美教育。诗歌教育,除选择古典诗词和现代新诗之外,最适合儿童阅读的还是儿童诗,这符合孩子们的心理和欣赏习惯。特别是读与写融为一体,对孩子们来说,所受教育必将更加贴近和深切。所以,提倡学校教师和学生们关注、了解儿童诗,进而写作儿童诗,就应该成为诗歌教育题内应有之义。如果专门从事儿童诗创作的诗人们与学校师生们结合起来,共同培植儿童诗这支鲜艳美丽的花束,让它们在孩子们的精神原野上,临风开放,摇曳多姿,那么,我们的诗歌教育事业必将收获丰饶的果实。
著名诗人王家新说过:“(诗歌教育)不仅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诗歌,更是为了未来的语言和文化……”
这无疑昭示了儿童诗写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艺术责任。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