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苗雨时
苗雨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0,003
  • 关注人气:4,6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程诗学提纲

(2021-03-29 18:10:28)
分类: 诗论

过程诗学提纲

白鸦

 

诗即过程,过程即诗。无穷事件的瑰丽生成及其历险般的发展过程,即是充满诗性的宇宙实在,它一直存在于人类的诗篇中,就像人类看不见的自己的脸。事件敞开即空间,过程流淌即时间。感受事件的过程只需一刹那,体证宇宙的实在无非一瞬间。诗人若能于此回光返照,打开心智,照见活泼泼的宇宙实在,即是捅破了万箭难破的窗户纸,即是在本无真相的宇宙中呈现了真相的丰富与澄明。如是,诗人就无需在重重无尽的思辨中走向虚无,更无需在虚无中漂泊那么久远。

 

过程诗学是回归本来的诗学,也是历险发展的诗学。它从抽象本质回归具体现实,从绝对回归相对,从永恒回归暂时,从死寂回归变幻。尔后诗人发现,过程高于现场,未来小于当下!在“万物历险记”那样的过程诗歌写作中,一切现实皆是诗性的历险过程,而影响一个历险过程的因素可以是任何一物,包括现实的事物和非现实的事物。在过程诗歌写作中,诗人通过直接的经验呈现出一个创造性的、互相依存的、互相理解的诗性世界。

 

宇宙间汹涌着不可穷尽的事件及其诗性的发展过程,当这一切弥漫在诗中,诗,便朗照了具体的现实和生活。当诗人把关联、创造、新颖、历险、当下、慢、敏感、同情、多元、平等、和谐、互动、回应、参与、生态等等过程主义观念与写作立场相结合,即是以诗的方式拓展了人类对宇宙生命的认识,促进了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和谐,提升了人类公共文化生活的幸福感。过程诗学,正将我们对诗的认识引入一个无限奇妙而又本来即在的新图景。

 

过程诗学,源于怀特海过程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之结合,两者诸多理念交集,心气相通。但须知:诗学并非哲学,禅道更非哲学,心气相通并非理上相等。此中理趣,诗家须知相通,禅客切勿纠缠!心上会意,一丝不挂方可得法;理上纠缠,万山红遍已坠迷途。古人倡三教合一者,不过是拿“心性”二字行个方便而已,何况如此心气发散之诗论?是故,此文仅取过程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之交集,向下一路,略行方便,恣意挥洒为我所用,旨在点出过程诗学精要,脱去当下汉语诗歌窠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其可能,待其延展。

 

 

过程之眼:过程诗学认识论

 

1、缘起。诗人睁开过程之眼,看见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事物。我们刹那生灭在这颗美妙绝伦的蓝色星球上,它原来没有,未来也没有,现在有吗?行走在相对而弯曲的世界上,诗人看到的一切现实,都不过是种种事件的变幻、生成、发展过程。一切惊心动魄的变化都是价值连城的历险,一切直击心肾的历险都是过程的各种灿烂。过程主义者说,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一切存在,又不存在。中国古人说,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华严经》说,万法缘起性空,皆无自性。此中理趣,禅客切勿纠缠,诗家须知心气相通!那永恒之物绝非一物,只是此理,而此理也从未能离开一物。这个由事件及其历险过程构成的世界万物生动,荒凉而积极。

 

2、关联。诗人睁开过程之眼,看见世界上没有不相关的事物。万物原来彼此存在、互相回忆,并在深度回忆中发现那孤立之物是多么可耻!过程主义者看见了二元对立的僵尸,他们说,人类自我是共同体中个人的自我,与他人相互作用而成为个人相互存在的一部分。而宇宙,是一张由相互关联的事件编织起来的无缝之网,没有一个事件能够脱离其他事件而独立存在,每一个事件都与其他事件关联并被包含其中。《华严经》说,万法缘起缘灭,因果关联一如因陀罗网,互相辉映,重重无尽,不可思议。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说,一念三千,三千性相具足于一念之中。此中理趣,禅客切勿纠缠,诗家须知心气相通!主体客体、精神物质、概念实体,本来即是一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万事万物,本来具足,互相具有,息息相关。佛家说“应化身有千千万,但法身只有一个”,大愿地藏王菩萨誓言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其实都是苦口婆心行个方便。阴阳未分,天地未判,父母未生,万物本来一体,无边无量众生皆是从同一个法身流出,千山同一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倘若还有一个众生未能得度,谁证菩提?倘若地狱尚未空尽,谁能成佛?

 

3、价值。诗人睁开过程之眼,看见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值得尊敬与关怀。常言说万物有灵,所谓灵者,并非一定是指意识,而是指价值。诗人或许难以唤醒一块石头,但诗人睁开过程之眼,看不到一块没有存在价值的石头,看不到任何死物,如果万一看到了,诗歌即赋予它以生命、生成、创造、享受等等丰富的内涵,让它有意义。过程主义者说,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它自己的价值,不仅是每个人,也不仅是某个动物,更包括山川、草木和岩石。南阳慧忠禅师说“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天台宗湛然大师说“无情有性”。此中理趣,禅客切勿纠缠,诗家须知心气相通!是的,在过程诗歌写作中,“石头能不能成佛”是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问题。

 

4、历险。诗人睁开过程之眼,看见万物痛快,它们正在历险中,并因为酣畅淋漓的历险而生动流变,潜力重重。过程主义者说,万物在历险中的创造性就是潜力的实现,宇宙的进化和文明的渐进无论巨细,无一不是处于历险和创作中。世界在诗性的历险过程中气喘吁吁,它是活的,是诗的,是性感的。于是,蓬勃的诗人争做万物的天敌和异性,也视万物为天敌和异性,分不清是占有还是给予。此即是爱,就像弗洛姆的创造之爱,此即是去创作生机的历险。历险不会中断,不会走向虚无。哲学手里的世界多像一棵洋葱,层层剥尽,方知空心,置身虚无,呼天抢地,始信了尼采的话“上帝死了”。过程诗歌写作中的世界也像一棵洋葱,但须知,层层剥皮,气味惊心,纵然剥尽,气味犹存。洋葱味即是历险过程,它不中断也不走向虚无。是的,诗歌中的万物历险过程拯救了哲学的虚无,洋葱味拯救了哲学的虚无,让上帝复活。在过程诗歌写作中,诗人打扫那些没有创作性、没有新颖性、没有历险的保守事物,让它们在诗歌中奄奄一息。诗人正是像天敌或异性那样参与宇宙的事件,参与万物的创作,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统摄于心,抒写那创造性的、回应性的爱,抒写互相依存的、互相理解的世界。

 

5、享受。诗人睁开过程之眼,看见万物正在尽情享受中。存在即享受,享受即文明。过程主义者说,万物成为现实的就是成为享受的,享受是内在的价值。如果过去的生活还像一个道德标本,那么如今作为生活理所当然的享受者,万物已经习惯在途中停留坐看云起,人类已经习惯让生活慢下来。慢,即是当下的体验,当下即过程,未来也不高于当下!万一诗人看见了没有享受的事物,那他一定是看见了纯粹的客体,或者离开了当下。享受,毫无疑问也是历险过程,也是艺术审美的过程,过程诗歌写作即是尊重传统的历险写作,它既解释了宇宙辉煌的历险史,又以历险的姿态推进了人类文明的渐进。享受,是过程诗歌写作中无限丰富的意义母体,它孕育爱,让孕中的世界火热而宁静,让膨胀的物质灿烂又深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