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学断想

(2021-02-12 10:23:16)
分类: 诗论

                 诗学断想

                          苗雨时


春节逛花市,最显眼的是各色水仙,中国的,西洋的,水清花秀,摇曳多姿。买一盆回家,放在书桌上,阳光从窗外透射进来,水仙花春意盎然。

水仙,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雅称“凌波仙子”,源于曹植的《洛神赋》中关于洛水女神的传说。“飘忽若神,凌波微步”。于是,自然的水仙就负载了人文神话的色彩。

同样,古希腊也有水仙的神话故事,是说一个美少年,偶然临水自鉴,爱上了自己的影子,因无法实现此种爱恋,而郁郁死去。这个美少年,就是纳思,后来就成了水仙的代称。

古今中外的“水仙”意象,不仅成为诗歌的原型艺术母题,而且也昭示了诗歌创作的机制与原理,甚至谱写了诗歌发生、延展、完形,乃至不断变构的自传。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曾说:“盛唐诗人惟在兴趣,……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镜花水月,揭示的是诗与现实的虚幻性关系。法国诗人纪德曾写过《纳思解说——象征论》,提出了“我”与“非我”、生活与诗歌的镜象关系。

其实,诗人,特别是青年诗人,就是一株水仙,不论是临水还是依山,他照面和相遇的是大千世界,那自然风物、人间世相乃至茫茫宇宙,都是他心灵的审美镜像,这镜像映现的就是他的存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而其致力追求是人存在的价值与尊严、生命的本真与敞亮……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