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魔镜与迷宫----简评宁延达组诗《魔镜制造者》

(2021-02-03 11:42:40)
分类: 诗评

魔镜与迷宫

                               ----简评宁延达组诗《魔镜制造者》

                                           苗雨时

 

诗歌表现生活,从来不是简单的照搬,或直接的翻版,而是在虚幻的创造中,使其变形、变异或极化。它犹如一面魔镜,让原生的生活呈现陌生化的千姿百态和缤纷色彩。诗人就是诗歌《魔镜制造者》。他在诗中写道:

              

    我制作方形的镜子  圆形的镜子  三角形的镜子

    一整天我都在制作镜子

 

    我制作镶框的镜子  有花纹的镜子  可折叠的镜子

    ……


    镜子的多样象征着诗歌的纷繁,而诗人是工匠。然而,听那自由不枸的口气,却更像一个童心未泯的顽皮的孩子。也许这正是此组诗中诗人的主体身份和写作姿态。

我们本想,诗人有了诗的这块“魔镜”,就能够有效地发挥“魔镜”的功能:照彻世界,情满人间。比如,面对荒诞就以荒诞来对抗,面对乱象则一律除,对于世俗就予以升华,对于表象则透视其本质……

但通读全诗,却发现并非那么条分缕析,泾渭分明。而仿佛那些客观的或不那么客观的人、事、景、物,都与诗人的个体生命相关涉。它们在他周遭旋舞、飞翔、碰撞、亲近,他与它们交流、沟通、对话、盘诘。如果不完全做共时性的观照,而做历时性的考察,那么,诗人就像步入了日常生存的历史通道。在那里,草木代谢、四季轮替,人事纷纭、善恶美丑,点滴细节、瞬间情景,大至星空、小到蝼蚁……这一切都进入诗人的生命和心灵,从而,构成了只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虚幻的诗意世界。

    这一世界,又似一座迷宫。迂回曲折,往返交叉,步移景换,断续逶迤,时明时暗,处处惊心。诗人在这迷宫中探索着,寻觅着,叩问着,走走停停,看看想想,他从三个维度上寻求人生的方位和出路:

    其一,人与自然。大自然神奇、美丽而古老。它不仅为人类提供生存的资源和场域,而且以其神秘性给人以生命的启迪。当然,自然界也可能《出事儿了》,如“一只蚂蚁掉进深井里”,“一朵花被扑腾的麻雀撞碎衣杉”,但蚂蚁已经爱过了,花朵已经开放了,他们的生命就获致了瞬间永恒。而太阳和土地则要恒久得多。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它覆被万物,带给人间以温暖和光明,并昭示我们《新的一天》开始,应该脚踏土地,一步一个《脚印》前行:“尚未达成的  只有更加努力/尚未过去的  我将/安排一个美妙的结局……”

    其二,人与社会。任何社会都有《善与恶》、“美与丑”。人性的深处既生长着美善,也隐藏着丑恶。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扬真善美而抑假恶丑。每个有良知的人也都应该这样做。而当今时代,城与乡、贫与富、传统与现代交织纠结在一起,使美善与丑恶处于倒置、模糊、尴尬的境地,极需扶正怯邪。在历史的《路口》“自行车”、“轿车”、和“一群牛”挤在一处。自家房顶的《烟囱》的去留,也要引发争议,成了一个颇费犹移的课题。在此种历史文化语境下,人只能守护自尊,增强定力,既不能随大溜,又不能迷失《回家》的方向。

    其三,人与自我。“自我”作为生命个体,必然具有人类群体的共性,如《妄念》,饮食男女、生老病死。但个体生命都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因此,必须十分珍贵。然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并非遗世独立,而需要在与自然、社会的对峙和交汇中,实现自我,塑造自我。为此,诗人以《老虎》比照自己,开挖生命中的原始野性;他抹去《伤疤》,让悲悯超越爱恨情仇;他不畏强权,勇于放射生命的《微光》;即使《失眠》,也要在“黑暗”中“醒着”,把“黑暗在黑暗”中看得“清晰”。他热爱亲人,珍爱生命,挚爱艺术和诗歌。他的《墓志铭》是:

        没有一颗星星不曾陪过我

        没有一颗星星不曾仰望过我

        他们是爱我的

        白天用来走路

        晚上,坐在黑暗中读我的诗。

    诗人在他制作的诗的“魔镜”里,照出大千世界,人间冷暖,也照彻了“自我”的存在,生命的本真。

    宁延达作为诗人,不失赤子之心。他的诗写姿态,似是一个“恶作剧”的顽童,在“魔镜”里自由出入。他的话语的口吻、语态、声调,自然、生动、活泼,但在现实的“及物性”中,也不乏深沉和锐利,对于不良现象也能调侃、反讽。然而他也是一个严谨、娴熟的诗艺“工匠”。他的诗所写多为平凡事物、日常经验,但他大多能整合生活碎片,使之完满与圆融。尤其是诗中的哲理,不是某种现成的“理念”的象征或隐喻的包装,而是细腻地默默地感悟,不是显露的一竿子插到底,而是在一片迷幻的朦胧的氤氲中,闪烁光亮,醒人心智,。这样的诗,就好像《普洱》茶。喝一遍不够,还要用心去细细地品。只有:

        当人们准备冲泡第二壶茶

        它还没从最初的温度中回过味来

        它还在等  一声轻轻地赞誉


    茶尝过了,味也品了,我的赞誉也有了,以上的赏读文字就是!

 

                                              雨时诗歌工作室

                                                 20187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