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诗人:王学忠
(2020-11-07 07:35:08)| 分类: 点评 |
仙人掌
苗雨时点评
仙人掌,耐旱植物,多生长在沙漠中,节片呈绿色,卵形或长椭圆形,有刺。当代著名诗人流沙河在《草木篇》中曾吟咏过“仙人掌”,把它作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的象征。同样是咏物诗,而这首《仙人掌》则从另一角度、另一视域,赞颂了生命的“尊严”和壮美。第一节写“仙人掌”承受了“太多太久的压抑”,这“压抑”可能是干旱缺水,也可能是风沙肆虐,但它都默默地担当了。然而此种沉寞,不是屈服,而是彰显出生命顽韧与坚忍。那从毛孔中涌出的尖刺,却正是生存意志的“尊严”,虽然是“无声”的,“没有呐喊”。这写的是“仙人掌”,但也暗喻某种人生。第二节,进一步赞美“仙人掌”,把它推向审美的境地加以审视和观照。“阴盛阳衰的季节”,是现时代的一般特征,但“仙人掌”却一反社会的普通风气,而凸现了它的“雄性的美”和“喷发的力”。由此可见,“仙人掌”不仅象征了人生的“尊严”,而且展现我们时代难能可贵的生命雄性的美和力。这种美的极致,是生物性的,也是社会性的,因而,很好地完成了这首咏物诗的美学建构。
温室内外
苗雨时点评
有人曾把生命的脆弱比喻成“温室的花杂”,说它没有经风雨,见世面。这是对温室生命的否定,主题是单向的。而这首《温室内外》,则避开了这种单一性,却“内”与“外”平行地并置在一起,并不是简单地否决一端,而是在鲜明、强烈的对比中,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空间和生存状况。一种是没有风雨,充溢着“温馨”与“和谐”;一种是“啼血”、“凄厉”、“漫漫长夜”……。此两种截然相反的画面和景象,隐喻地提示了人间社会的不公、不平与冷暖的差异。这不由得使人们想起凤阳花鼓的唱词:“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这首诗是体现人类历史的,也是反映现世人生的。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就存在着不公平、不合理,而对完满、和谐的人生与社会的追求,便成了人类特别是下层人们的生命永续不懈的奋争愿望和世界大同的美好远景。这就是《温室内外》所向人们揭橥的历史哲理和人生真谛!
娘走了
王学忠
苗雨时点评
有人说:你可以没有朋友,但不能没有亲人;你可以没有爱情,但不能没有亲情。这种比较,也许不伦,但它说明亲情与一个人生命的重要。而母子之情,则更是人类情感中最根本、最纯净的血缘亲情。因此,它成了文学的永恒主题。《娘走了》这首诗,写得就是母子情深。然而,它不是一般的泛泛的抽象概括的书写,其独特性和创造性在于它把此种感情贴近现实生活,置放在弱势群体的生存境遇中,并委婉,细致地表现它的丝情纹理和心灵悸动。这就使这首诗有了人间气和绵长感。开始写:“娘走了/带着一生的辛劳/踏上了不归路……”,死,是人生的大限,也是生命的一种必然,但“带着一生的辛劳”,则状写了娘一生的生存状态,这是一个普通、平凡而又有意志定力的母亲。接着写,娘死后诗人最初的感觉:“娘只是累了”,睡了,也许“明天,或明天的明天”,她还会醒来,走在“川流不息的人群里”,脸上依旧带着“慈祥的笑”。然而,这一切只是幻觉,冷静下来,就会破灭。破灭后的理智,更感受到失去娘的内心沉重:“想娘想得好心焦”。这是第三节的内容,第四节,回忆娘在时对自己的关爱:生活中的磕碰,工作上的“挫折、烦恼”,只要“见了娘一诉说”,一切都“雾散云消”。最后一节,与第三节的“船儿”靠岸,“鸟儿”归巢相照应,总括出:“娘是歇脚的港湾/娘是温暖的窝巢”,而“没有娘的日子”,诗人无奈地体验到难解的“孤独”和“寂寥”……。美学家狄德罗曾说过:不要趁亲人刚死时就做诗去哀悼,而“只有等到激烈的哀痛已过去……当事人才想到幸福的损折,才能估量损失,记忆才和想象结合起来,去回味和放大已经感到的悲痛”。《娘走了》这首诗正是这样一种“痛定思痛”的作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