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青年哲人的生命歌吟——评《云江诗逊

(2020-10-25 12:57:32)
分类: 诗评

一个青年哲人的生命歌吟

——评《云江诗选》

苗雨时

 

 

云江的诗歌创作是相对于特定历史时段的。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他的诗歌生命,处于“岁月的结构,从失衡实现新的平衡之后,走过了对既往历史的反思、思想的重新厘定,再到日常生存感悟的历程,最终抵达了一种澄明的诗意哲学的境界”。《云江诗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就记载了那个年代的社会变构在诗人心灵上的历史的投影、意识的波动、根系的躁动从而在诗中留下的擦痕和印迹。

如果我们不做历时性考察,而做共时性观照,那么,云江诗的图谱可分成几个或浓或淡的鲜明的色块:“篱笆这种植物”喻托的乡土情愫和对民间文化的钟情;“我的荆柯”是对传统的回眸和对民族精神的打捞;“信马由缰”是思维的自由,而“洒后失言”则是真情的告白;而这一切又都归依于“微妙的时刻”的有限与无限、瞬间与永恒的个体生存的颖悟,以及“爱情让我美丽”的人类之爱对诗人身心的浸透、人道良知的升华与现代人格的重塑……

一个真正的诗人总是心灵与世界的沟通和对话。他只有在外宇宙和内宇宙的撞击与互动中,才能证实自我的存在,也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就是所谓“人生在世”。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但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自我却并不是毫无依傍的孤零零的个体。他往往是从个人的生存出发进入民族与人类的命运,然后又回到对个人灵魂的叩问、探寻和承当。因而,他的诗歌既有时间的维度,又有空间的维度,是以心灵为核心的辐射型、开放性的立体建构。云江的诗歌的生成,就是如此。他的人生根植于燕赵大地,其人格质地中潜含着这块土地的乡土情结,其血脉里也积淀着这块土地的古老的人文气韵:他“置身于民歌之中”,“向民歌致意”;他感受“易水之寒”,追寻“孔子西游”;他走出“中国之夜”,来到时代的“白昼”,但光明中却有些晕眩;他“踏上马背”,一任“马蹄的律动”,向前“飞奔”,但前路茫茫;也有他丢失了的自己的名字,以至不知“我是谁”,而苦苦地寻觅;最后,他抛落“人间”,在一片爱的光照下,面对尘世和超然于尘世之上的自然,在神秘的瞬间感动中,领悟了生命的根基、价值和奥义。

诗人的精神漫游在经历了一个轮转之后,终止于生命此在的本真,正如诗人在《清澈见底》一诗中所吟哦的:

 

    我回到生命之初  世界充满了

    笑意  我感到一分幸福

    人们就会少一分顾虑  生命之初

    人们亲我爱我 

    只剩下爱情和水 

    清澈见底  有一条鱼忽东忽西地游动

    像是把自己遗忘在了冰凉的梦中

 

“清澈见底”,恰是诗人人格的写照,也是他的生命、他的灵魂所能超拔的睿智而神圣的净界。这就是大地上的诗意的栖居。

诗人的抒情主体,作为一个中国本土现代知识分子的智者形象,其内蕴、风采和姿态是独特的。他没有似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大智若愚的深邃,而是以中国古代的哲学的中和之道的现代阐释来对待世间的万事万物。《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把这些论述移至现在,就是我们理念中的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在。具体到个人便是灵与肉的统一。诗人以此种智慧,检视历史错动的失误,思考现实中物质与精神的倾斜,企望未来社会的谐调与发展。所以,他的心境如一泓潭水,日月运行其上仿佛洒下片片碎金,花草倒映其中犹似幅幅镜画,即使风雨袭来也只是亦梦亦幻……,凡此景象皆沉入水底深处,表面波澜不惊,而内里则激潮涌动。诚如老庄在《给云江》一诗中为他画像所吟唱的:

 

    你坐在那里

    长发披散

    静穆如哲人

    阳光似的思想

    很透明

    但我走不进你

    我走不进你

    隔着厚厚的

    迷茫……

 

正是这种“透明”与“迷茫”,真实与幻觉,构成了云江诗歌的审美意境和艺术气象。与此相适应作为其存在方式的诗歌话语,它的语感、语势和语态都有如一派飘缈的云岚之上透射出的一线明媚日光,既变化多姿,又峻洁天然。而在诗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则自由舒放,挥洒裕如:诗无定节,节无定行,行的长短不拘,然而在行止有致中,常呈现行断而词连,节分而句相接,读起来,给人一种联绵不尽、意脉婉转的浑成一体的美学感受。英国诗人叶芝曾说:“节奏的作用是延长沉思的时间,这是睡与醒交融的时间,一边用变化来保持我们的清醒,一边用单调的感觉诱导我们到出神的状态,使我们的心智在其中从意志的压力下获得解放。”这很好地说明了诗歌韵律的效用,它既以其重复性,使人沉浸其中,又以其新变性,使人从沉醉中苏醒。这样,在睡与醒的交替中,读者的情绪与诗人的心脉合拍,从而产生同情的和鸣共振。云江的诗歌声律运用和诗形建构,以他特有的汉语调性和结构空间感,恰恰收到了此种幽深隽永而又曼妙开张的艺术效果。

应该说,云江的诗是本土意义上的现代汉诗。它不仅以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作为原型、背景和参照,然后以现代理性直指万物之本源,穷究现代人生存之价值,而且在借鉴西方现代手法和技巧中,也致力于将开掘和锻炼汉语语言表现功能和独具的魅力作为基础性的前提。因此,他的诗歌创作显示出了一种东方艺术的骨力和风神!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