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诗学思考札记(之三)
(2020-09-18 07:13:07)
生命诗学思考札记(之三)
苗雨时
生命诗学中生命与语言异质同构,那么,诗的语言有什么特质呢?
1、传统说:“诗是语言的艺术。”现代说:“诗到语言为止。”
2、诗评家陈超认为:“对语言的崇拜是现代诗的特征。”的确,在传统诗的写作中,语言是载体、工具、公度性语义符号,而现代诗,语言与感觉同步发生,并注入诗人的生命脉动和呼吸,而成为独立自动的生命精灵。
3、诗的本体是生命,语言的本质是诗。生命与语言之间的介质是思。思之于诗,还在于言。因为生命存在之思只有在语言中才能够运行。语言是思的基本方式。无言之思是不可想象的。语言也因思而成为诗。
4、语言之为诗,有其特殊的性能。诸如,简约性、精炼性、跳跃性,形象感、秩序感、音乐的韵律感等。诗是在语言中创造其他语言无法表达的语言。
5、诗歌语言作为诗的艺术符号,有三个特性:在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中,能指占优势;在语言构成的词语排列与词语联想中,重视词语联想效应;在语言系统的直接意指与含蓄意指中,更強调含蓄意指。总的是言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
6、语感和语境。语感,指诗人对语言锐敏的感知与体察,包括对词语意义、情味、色彩、韵调的总体把握。颇有点“如水在口,冷暖自知”的神秘意味。语境是一首诗全部语言构成的情境和意境。既有上下文、前后语的的内部张力,又有社会、历史、文化的环境折射。词语进入语境,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而在服从整体要求下,获得新的或多重含义指向。语境的特点是有机性、整体性和丰盈性。正如李清照有诗云:“不知蕴藉几多时,但见包含无限意。”
7、诗歌的语言操作。除总体进行艺术概括外,还致力于诗歌形式的内在秩序感和外在形体感的构建。同时,语言结构,要从无序进到有序,从杂多获致统一,从外在生活逻辑转化为内在的心灵逻辑,厘清起、承、转、合的诗歌意脉的波澜涌动。此种完形的内在机制,则是诗人生命觉醒的一次冲动。诗的语言气场的效用,就是层层深化、层层生发的综合包孕机制和整体放射力量。它像一个生命体一样,充盈着“生机”和“活力”。
诗歌话语的操作方式,从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角度来说,它是语码的设定、编程和由内到外的传输。构成诗歌话语操作的最深层的哲学底蕴,是诗人的生存方式、精神方式,以及由此而来的生命存在的状态。
8、敬畏语言,拯救语言。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要摆正人和语言的正确关系。人和语言不是主从关系,人不是语言的统治者,人栖居于语言,就得顺从语言,聆听语言的要求。在诗中,谁言说?语言言说。诗化的语言,是指人聆听语言要求而顺从它的语言。诗人的使命在于,他陈述的,是语言昭告的生命的本真;他吟唱的,是语言提示的存在的澄明;他尊重语言,坚持语言的诗性,目的是使人对语言的理解成为对人的存在意义的理解,成为人对自我生命的理解。从这意义上,才真正可以说“诗到语言为止”,或“诗是语言的艺术”。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