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迎难而进的生命之旅——序海美蓝诗集《逆风前行》

(2019-12-31 13:30:38)
分类: 序言

迎难而进的生命之旅

——序海美蓝诗集《逆风前行》

 

苗雨时

 

一个粤女子,从南海山水之间一座小镇向我们款款走来。她听从内心的召唤,手捧诗歌,开启了她人生里程的《逆风前行》。前行中,迎面有“沙尘飞扬,路上/光,更多时候晦暗且隐藏”。这就需要探问、追寻、求索。作为行走者,她《所朝向的方向》“仿佛一种授旨于神的指示”。就这样,或高处正向,或低处逆向,穿越历史时空,“行走在人间的道上”。在此途程上,她与周遭的世界相遇,“逆风”是困境,“前行”是意志。诗人以艰卓的“孤独”,突破生存的围困,在切实的现场感中,对个我的生存体验,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于“生气”与“高致”的交汇中,把爱与敬畏化为诗心的内驱力,从而,打开“天、地、人、神”的四维空间。而她现身其中,尽显前倾的写作姿态和宏阔、高远的精神与艺术境界。这就是女诗人海美蓝和她的诗歌创作。

山海情愫,文化寻根。诗人的出生地,是广东佛山近旁的一个镇。位于西樵山下,离海较远,但由于热爱海,诗人时常去海边游玩。所以,在她的心目中,山与海是融为一体的。她看山也像海,浪峰浪谷;她看海也像山,层峦迭荡。所以,她像《一条鱼游走于山中》,拨开云雾,穿过山林,领略古榕、木棉、蕉林、栈道、村庄,“停留,离开”,仿佛获得了另一种情趣和境地。她化作一只鸟,飞临于秋日的海上。那大海,有时狂暴,有时平伏。“天之涯,海之角”,海天交接的那片“蔚蓝”里,《一艘与大海奔跑出速度》,也让诗人心怀亢奋与浩渺。同时,她的家乡,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那里人文底蕴深厚。不仅有从中原传入的儒、道、释各家思想并存,而且有中西文化的交汇,特别是当地生长的独有的文化与习俗,更直接滋育了诗人生命的血脉与气质。她《寻找巾帼洗夫人》的英雄传奇,她记写被称为“软黄金”的轻曼的《香云纱》,她观赏传承千年的《高桩南狮狮艺》,她造访那永不落幕的《南社古戏台》,她倾听那悠扬、婉转的《粤剧,叩响时光深处》……这一切文化的根脉,都垫高了她诗歌的精神气象和品位。

乡土风情,故园眷恋。佛山一带属于亚热气候,虽然也有四季轮替和各种时令节气,但不像北方的季节那么分明。然而却让诗人感应到了人间冷暖、世事迁移。她写“四季常花”,也写春麦、夏稻、秋霜、冬阳。而《端午节》,在南方格外受人们的重视,龙舟竞渡,遥祭屈原,最为欢腾。与北方一样,过中秋节,但家人聚散,已今非昔比,《中秋像出怀旧戏》。尽管如此,总还是“月是故乡明”。她写《思乡如月》, 在乡土情结中,怀念乡风的淳朴、邻里的和睦、血缘亲情的浓厚。她《蔓延进渴求已久的心内》:“忆起旧时光,故地,村庄”。她记起辛劳一生的《爷爷》的离世:“那看不到的凸显的坟头/就如留在人间的思念/又高出了几寸”。但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摩擦,那《最后的桑基鱼塘》,也令诗人忧伤与焦虑。“这片鱼米之乡”,曾经是阳光下的“真实又必要”的存在,可以“设想一下,倘若/再步向更深层文明的话/桑基鱼塘的消失是应该讽刺文明还是讽刺人类”?在这里,农耕文明的怀念潜含着对人类生态文明的思考与瞩望。

经典回望,文脉绵延。中国文学/诗歌的传统,波澜壮阔,源远流长。不仅保存有诸多的原型意象和原型母题,而且融注了一种伟大而纯正的艺术精神。诗人重读经典,就是延展和再造此种文脉。她读《水浒》既褒扬了《风雪上梁山——林冲》、《拿酒来——鲁智深》、《行者——武松》等人物的侠义英雄主义精神,也批判了招安造成的英雄们的悲剧命运。她读张爱玲,回顾了作家去世24年间,身后的《沸腾往事》,辩析人们对她旧时代都市人生书写的评价不一的论争,确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她读对中国新诗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外国诗人里尔克,读他的一生,最后归结为《当玫瑰向你招手》:“你已经胜利了——爱,孤独,游走,死亡/轻盈得,就如同刻在石碑上的几行墓志铭”。如此等等。古人认为,诗人应具备“德、才、学、识”四长。学,也如逆水行舟。诗人的重温经典,承传文脉,恰恰证明:只有经受艺术传统的培基和中外文化资源的润泽,才能成为真正的优秀诗人。

现实体察,悲悯人世。当今时代,物质丰裕,精神委顿,城乡差别,阶层固化。社会上产生了一些不良现象和弱势群体。诗人自身也感受到了灵肉撕裂之痛。她《问佛》,拜谒寺庙,但“一柱香烧完/佛光之外,来时去往/依旧路迢”。仿佛感受到一种生命难以承受之重的体验,于是,她由自我而转向劳苦人群,以爱和悲悯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她写《菜市场》,卖菜人起早贪黑“打磨着生计,打磨着/自己粗砺的人生”;她写春运中《归家的路程》,拥挤的人流“那些蠢动在苍穹下的细小物象”,充斥着焦虑与无奈;她写《煤矿工》“执守于黑白世界,一束光/欲抵达的光明那么遥远/而死亡,有时/仿佛又那么挨近”,等等。对他们的关怀与同情,既是对顽韧生存欲的赞叹,也使诗人从中获得了自己“逆风前行”的某种助力。个人主体与大众群体在命运中的包容,彰显和昭示了对生命尊严和美好生活的渴求与向往。

诗人的抒情主体,挺立于天空之下大地之上,置身于自然与人文交汇之际。在行走中,她敞开襟怀,拥抱世界。“与自己对话,与虚空对峙”。以女性生命自身的体验与思考,揭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冀望通过传承地域文化,亲近自然乡土,呼吸人道神性,打破现代人性异化的迷障,实现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回归与重建,从而,守护生命存在的本真与澄明。这就是诗人柔韧而刚健的人格风姿和整部诗集的艺术旨归。

海美蓝的诗,秉承新诗传统的“抒情主义”。其内质是生命情感的层递深化,其外形是女性的话语修辞。她的《逆风前行》,写生命的旅程,实际是心灵轨迹。而情感随社会变迁而波动,而深潜,而理性,而体验。其艺术表现,相应地也由浅近抒情进到深度抒情,以此不断拓展诗歌情感的文化包容力和存在涵盖性。她的诗歌的话语方式,多是呈现性命名。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一书中曾说:“艺术的永恒源泉是:形象惠临人……形象非为人心之产物,而是一种呈现,它呈现于人心,要求其奉献创造活力,这一切取决于人之真性活动。倘若人践行此活动,以全身对所呈现的形象倾吐原初词,那么创造力将自沛然溢出,艺术品由此而产生。”诗人以女性的视角和心态,投入情感形象的创造,使其成为生命意象,诸如:日、月、风、露,草、树、花、鸟,山海、人事、文物、古迹等,都有其生气鲜活的自在性,并以生命话语为它们命名和呈现,从而,在艺木的自律、自洽中,形成表现性的生命形式。她的笔致与格调:清纯而素朴,洗炼而婉约,凸现了个性化的女性诗歌的艺术特质和风采。如果对这部诗集做象征性的整体概括,那么恰如她的诗《风,追赶了一程》所写:

    雪还未下,风已先起,穿透凌寒

    梅落了,送来应约而至

    风,追赶了一程

“逆风前行”到被风追赶,表现了诗人生命的超迈,也标示了诗歌艺术的战胜!

是为序。

 

                           雨时诗歌工作室 2019年12月26日

 

 

(苗雨时:当代诗评家,河北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诗学、诗评著作多部。)

 

 

 

苗雨时:海美蓝的诗,其内质是生命情感的层递深化,其外形是女性的话语修辞。其艺术表现,相应地也由浅近抒情进到深度抒情,以此不断拓展诗歌情感的文化包容力和存在涵盖性。柔韧而刚健的人格风姿,以女性生命自身的体验与思考,揭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冀望通过传承地域文化,亲近自然乡土,呼吸人道神性,打破现代人性异化的迷障,实现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回归与重建,从而,守护生命存在的本真与澄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